玩酷网

标签: 个人所得税

河南开封,男子是服务员,每月工资5000多,有天他查个人所得税,发现一家跟他八竿

河南开封,男子是服务员,每月工资5000多,有天他查个人所得税,发现一家跟他八竿

河南开封,男子是服务员,每月工资5000多,有天他查个人所得税,发现一家跟他八竿子打不着的建筑公司,每月都给他打4000多块钱,连续打了1年,奇怪的是,虽然显示到账,但他卡里从来没收到过这笔钱,男子怀疑自己信息被冒用了,建筑公司的解释却让他并不买账。李先生在一家餐馆做服务员,每月工资5000多元。某天,他登录APP查看个人所得税情况时,发现了一件离奇的事。APP页面显示他有两笔收入,除了在餐馆当服务员的工资,还有一家建筑公司每月往他银行卡上打4000多元,且这种情况持续了整整一年。李先生十分困惑,自己明明只有一份工作,怎么会冒出两份工资呢?而且他和那家建筑公司毫无关联,对方怎么会知道他的银行卡号?更奇怪的是,虽然APP显示那4000多元已入账,但他实际上从未收到过这笔钱。李先生越想越害怕,怀疑自己的身份信息被人冒用了,于是赶忙找记者帮忙调查真相。记者联系上建筑公司负责人,对方解释说,李先生的姐姐在他们公司工作,姐姐不会办理银行卡,之前曾用李先生的卡收过一次工资。李先生听后追问道:“那我姐就用了一次卡,你们为啥连续一年都报我的工资?”负责人支支吾吾,解释不清,只说可能是财务人员图省事,把李先生当成了“固定员工”上报。李先生这才明白,原来姐姐当年为帮工友代班,借过他的银行卡收工资,没想到建筑公司财务没核实清楚,就把他列为了公司员工。这一年里,李先生的个人信息在税务系统里被“上班”记录,可他本人既没拿到钱,也没享受过任何员工福利。这让李先生十分生气,他工资没多拿,税却可能多交了。他担心,万一以后买房贷款,银行查看他的流水,发现他在两家公司上班,会不会认为他收入造假?更让他害怕的是,个人信息被滥用,哪天突然背上莫须有的债务。经过记者协调,建筑公司负责人当场承诺,会立刻取消李先生的工资流水。没过几天,李先生再查APP,那笔莫须有的4000多元工资果然消失了。目前,税务部门已介入调查。类似的事情并非个例。有人说,自己入职某公司没几天就离职了,可公司却连续申报了他3个月的工资,而且过了好几年他才发现。后来公司按申报金额给他补发了工资,不然他就举报公司偷税漏税。还有人说,自己一个朋友注册公司,把他填写成了员工,他毫不知情,还莫名其妙领了一年的“工资”。等到交个人所得税时,才发现多出了这笔收入。他马上联系朋友,让朋友删除了他的信息,多交的个税也由朋友承担,所幸事情进展顺利。从法律角度来看,李先生的遭遇涉及多项法律问题。《个人所得税法》第2条规定,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纳税人需如实申报收入,扣缴义务人(如用人单位)要按月或按次预扣预缴税款,并向税务机关报送扣缴申报。建筑公司未经李先生同意,持续一年将他虚列为员工并申报工资,这是伪造收入信息的违法行为。用人单位有义务确保申报信息的真实性,而建筑公司通过“借用”李先生银行卡虚报工资,既侵犯了李先生的纳税权益,比如可能导致他多缴税款或影响征信,也扰乱了税收征管秩序。税务部门介入调查,正是依据该法条对“如实申报”的强制要求。企业不得通过虚列人员、虚构收入逃避纳税义务或套取政策红利,例如虚构员工数量骗取税收优惠。《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取得个人同意,或存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如为履行法定义务、处理紧急情况等)。建筑公司擅自使用李先生的银行卡信息申报工资,属于对个人信息的非法处理。即便李先生姐姐曾短暂使用其银行卡,公司也应在后续申报中核实员工身份,而不能“默认”持续使用。该法条要求企业处理个人信息时必须具备合法基础,而本案中建筑公司的行为既无个人明确同意,也不属于法律允许的特殊情形,是典型的“未经同意处理他人信息”的侵权行为。李先生担忧身份被冒用、债务风险,这正是个人信息泄露的潜在危害。李先生的遭遇提醒我们,个人要定期核查个税APP信息,发现异常收入及时申诉;企业则要严格审核员工信息,避免因“图省事”触碰法律红线。信源:都市报道2025-9-15
河南开封,男子是服务员,每月工资5000多,有天他查个人所得税,发现一家跟他八竿

河南开封,男子是服务员,每月工资5000多,有天他查个人所得税,发现一家跟他八竿

河南开封,男子是服务员,每月工资5000多,有天他查个人所得税,发现一家跟他八竿子打不着的建筑公司,每月都给他打4000多块钱,连续打了1年,奇怪的是,虽然显示到账,但他卡里从来没收到过这笔钱,男子怀疑自己信息被冒用了,建筑公司的解释却让他并不买账。李先生在餐馆当服务员,每月工资5000出头,可有天他登陆APP查个人所得税时,发现了一件怪事。页面显示他有2笔收入,除了他服务员这份工资,还有家建筑公司每月往他卡上打4000多块钱,还连续打了整整1年。李先生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咋回事?他就一份工作,咋能冒出来两份工资呢?而且,他跟那建筑公司八竿子打不着,对方咋知道他银行卡号的?李先生越想越心慌。而且,对方那4000多块钱虽然显示打给他了,这钱他压根儿没收到过,可APP里却清清楚楚写着已入账。他琢磨着是不是自己身份信息被人冒用了?想到这里,他赶紧找记者帮忙查个明白。记者联系上建筑公司负责人,对方表示,李先生的姐姐在他们那里干活,她不会办银行卡,之前用李先生的卡收过一次工资。李先生听后反问,那我姐就用了一次卡,你们咋连续报了一年工资?负责人支支吾吾解释不清,只说可能是财务人员图省事,把李先生当成了“固定员工”上报。李先生这会儿才明白过来,原来姐姐当年为帮工友代班,借过他的银行卡收工资,没想到建筑公司财务没核实清楚,硬把他变成了公司员工。这一年间,李先生的个人信息在税务系统里被上班,可他本人既没收到钱,也没享受过任何员工福利。可这算哪门子事?他工资没多拿,税倒多交了?李先生越想越生气。他担心的是,万一以后买房贷款,银行查他流水时发现在两家公司上班,会不会觉得他收入造假?他更怕个人信息被滥用,哪天突然背上莫须有的债务。经过记者协调,建筑公司负责人当场表态,说立刻把李先生的工资流水取消。没两天,李先生再查APP,那笔莫须有的4000多工资果然消失了。目前,税务部门已经介入调查。有人说,我之前也是,入职过几天,然后连续申报我3个月工资,而且是跨了好几年才被我发现,然后按申报全给我补发了,不然我就举报偷税漏税!还有人说,我一个朋友注册公司,把我填写进去了,我都不知道,还慕名领了一年的工资。等到交个人所得税的时候,居然多出来工资。我立马联系那个朋友,把我的信息删除。多交的个税由这个朋友承担。还好,一切进展顺利。他给我个税钱了!那么,从法律角度,怎么看待李先生的遭遇?《个人所得税法》第2条规定:明确规定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且纳税人应如实申报收入。扣缴义务人(如用人单位)需按月或按次预扣预缴税款,并向税务机关报送扣缴申报。建筑公司未经李先生同意,持续一年将其虚列为员工并申报工资,属于伪造收入信息的违法行为。根据法条,用人单位有义务确保申报信息的真实性,而建筑公司通过“借用”李先生银行卡虚报工资,既侵犯了李先生的纳税权益,如导致其多缴税款或影响征信,也扰乱了税收征管秩序。税务部门介入调查正基于此法条对“如实申报”的强制要求。企业不得通过虚列人员、虚构收入逃避纳税义务或套取政策红利,如虚构员工数量骗取税收优惠。李先生的遭遇提醒大家,个人需定期核查个税APP信息,发现异常收入及时申诉。企业需要严格审核员工信息,避免因为“图省事”触碰法律红线。《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规定:明确处理个人信息应取得个人同意,或存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如为履行法定义务、处理紧急情况等)。建筑公司擅自使用李先生的银行卡信息申报工资,构成对个人信息的非法处理。即便李先生姐姐曾短暂使用其银行卡,公司也应在后续申报中核实员工身份,而非“默认”持续使用。这个法条要求企业处理个人信息时必须具备合法基础,而本案中建筑公司的行为既无个人明确同意,也不属于法律允许的特殊情形,属于典型的“未经同意处理他人信息”的侵权行为。李先生的担忧,如身份被冒用、债务风险正是个人信息泄露的潜在危害。对于李先生的遭遇,你怎么看?信源:都市报道2025-9-15欢迎关注@一案一论
直播现状:平台抽50%后,再缴纳32%个人所得税,实际到手34%怪不

直播现状:平台抽50%后,再缴纳32%个人所得税,实际到手34%怪不

直播现状:平台抽50%后,再缴纳32%个人所得税,实际到手34%怪不得钱收了,出事后都不想搞退款。​​​
育儿补贴 免征个人所得税

育儿补贴 免征个人所得税

转自:廊坊日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有关规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对外发布公告称,对按照育儿补贴制度规定发放的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据新华社)

个人出租房屋应缴个人所得税

个人出租房屋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财产租赁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自2023年1月1日起,其他个人,采取一次性收取租金形式出租不动产取得的租金收入,可在对应的租赁期内平均分摊,分摊后的月租金收入未超过10万元的,免征...
‼️房东税(2025年9月15日生效)房东必须实名签订合同并向房产

‼️房东税(2025年9月15日生效)房东必须实名签订合同并向房产

‼️房东税(2025年9月15日生效)房东必须实名签订合同并向房产管理部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