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的过程之中,我军除了在正面战场实力与国民党军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增长,所以才击败了国民党军以外,我党的地下工作以及隐蔽战线,也同样是取得全面解放胜利的关键,而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国民党虽然败退台湾,但国民党军统特务依然活跃,为了保证一些地下党员的安全,他们的身份从未被公布过。
1973年,此时距离新中国建立已经24年,周总理多年以来一直负责我党高级隐蔽战线工作者的名单工作,这些年时间里,有很多地下党员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迫害,可惜的是,为了保证其他地下工作者的安全,这些已经被迫害的党员无法被公布。

一直到这一年,有一批名单才成为了可公布的安全名单,而这份名单上面的一个名字,让周总理始终耿耿于怀,他向毛主席请示,将一名国民党的中将追认为烈士,毛主席看到了这个中将的名字之后,表示同意。
而这个国民党中将,就是担任过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的吴石。
他也是我党重要的地下党员之一,也是因为有吴石的情报帮助,才让我党多场重要的战役之中获得胜利,只可惜的是,他在1950年被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牺牲。

周总理始终无法忘记,在1937年的时候,他与吴石第一次在南京见面,也是那一次的见面,开启了吴石与共产党人的人生羁绊。
1937年,吴石在南京遇到了周总理和叶剑英等人,开始与共产党产生接触,也是在逐渐了解的过程中,吴石感受到了国民党腐败不可挽回的一面,于是乎,吴石开始倾向于支持我党。
在抗日战争时期,吴石曾积极参与过国民党阵营的多次军事谋划,但在得知共产党有着更为坚定的理想与革命目标后,他不禁开始动摇,甚至为共产党提供了一些帮助。

通过老乡兼同学吴仲禧的引荐,吴石开始与共产党更加接近。
虽然刚开始他并未完全站到共产党的阵营,但内心的变化已经开始酝酿。
在与吴仲禧深入接触之后,吴石愈发对国民党产生不信任,他不仅表达了对国民党内部腐化的失望,也开始向共产党提供一些关键情报。尽管他手中没有实际的权力,吴石在过去的军官生涯中积累了不少人脉,这些人脉为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

比如吴石帮助吴仲禧联系了自己在徐州的老同学,时任剿匪总司令刘峙的参谋长李树正,凭借着这一信任,吴仲禧得以进入徐州,获取了大量军事情报。
这些情报对于共产党后续的战斗部署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它们成为了指挥部做出决策的关键依据。
1948年,吴石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淮海战役前夕,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情报。

吴石也因此在这场关键战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吴仲禧曾回忆道:
如果没有吴石的支持与引荐,李树正不会对他如此关照,更不可能顺利获得徐州的军事机密。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吴石的贡献也逐渐被人们所看重。国民党内部的腐化与蒋介石的独断专行依然让吴石心生厌倦。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决定将国防部保存的重要军事档案转移至台湾。
吴石提出了将这些档案暂时存放在福州的建议,认为这里距离北京较近,若战局有变,能够快速调动,事实上,吴石之所以提出这一建议,是因为他已经知道自己将被调到福州工作,而这一安排也让他有机会将这些档案交给我党。

果不其然,吴石很快便被调到福州,蒋介石及国防部在他提出的建议下同意将军事档案存放于福州,在蒋介石的调动档案命令之下,吴石并未完全按计划行事,他在福州仅运送了100箱档案,而将剩余的298箱留了下来,最终将这些档案交给了党组织。
这些资料和档案,对于我党后来的工作有着巨大的帮助。
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吴石这一举动,使得他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迅速变得危险,也让蒋介石对他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可蒋介石此时已经无人可用,只要不是彻底与他撕破脸皮,他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对待,吴石,蒋介石有他特别的办法。
比如,蒋介石为了确保吴石的忠诚,决定将他连同家人一同调往台湾。按照一般情况来说,我党的地下党员把这种情况汇报给组织,上级组织会让他们立即脱离,因为一旦前往台湾,安全就不能得到保证了。
可是,吴石并未被这份命令吓倒。

老朋友吴仲禧让他不要去台湾,但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有了为人民做更多贡献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并不容错过,即便知道可能面临极大的风险,吴石依然选择了继续前行。
于是吴仲禧深度商量后,决定前往台湾,成为我党的“密使一号”,为未来的革命事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9年8月16日,吴石登上了飞往台湾的飞机。窗外,飞机穿越了云层,映入眼帘的是那片熟悉的土地,台湾岛,曾经是他心中不可触及的远方。

随着飞机飞行的每一秒,他的内心也是波涛汹涌,在这片他即将驻足的土地上,吴石知道自己将会面对的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作为国防部参谋次长,在蒋介石兵败之后,他已经充分意识到台湾的政治氛围是极其严酷的,从军队到社会的每一层面,特务组织的存在让这里的空气都显得压抑,充满了敌意与不安。
吴石知道,他肩负的责任远远大于个人的安危。此时的中国想要完成统一,台湾是最后的省份,吴石深知,只有通过从台湾内部获取最准确的情报,才能帮助我党高层更清楚地掌握台湾的军事部署和国民党的动向,拥有了这些情报,才能更快地解放台湾。

只不过这些情报的获取并非易事,台湾的社会充满了耳目,大量的军统特务从大陆躲到了台湾,他们重操旧业,而且性格变得更加暴戾敏感,任何异常都可能引起怀疑。
而吴石凭借着多年的军事经验与周密的筹划,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情报网络。
首先,他通过与我党地下党组织的联络,设法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料。这些情报不仅涉及国民党空军、炮兵、战车的具体部署,甚至包括台湾海峡的海流情况、战略登陆点的地理分析等细节内容。每一条情报,都可能决定战争的走向。

通过吴石与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不断联络,这些关键信息迅速被转交给中共的军事指挥部,帮助解放军制定更加精准的作战计划,而这些情报,最终还送上了毛主席的办公桌。
当毛主席得知这些情报的来源时,他激动不已,表示:
“一定要给他们记上一功”。

纵观整个战争历史,情报工作的危险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每一封通过地下渠道传递的信息,都是对生命的挑战。
吴石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国民党特务察觉,甚至面临直接的生命威胁,但在这份责任面前,他依旧毫不退缩。他坚信,自己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战争,更是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中国的统一。
其实这不是吴石第一次冒如此大的险了。

渡江战役前夕,吴石冒着巨大的风险向我党提供了关于国防部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全国军备部署等一系列核心情报,这些信息,在渡江战役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正如当时的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张震将军回忆道:
“正是通过这些情报,解放军得以准确把握国民党的部署情况,从而在战斗中获得了先机,打破了敌人的防线”。

在1949年5月,吴石又顺利通过朋友何遂将一批重要情报送交给我党地下组织。
这批情报详细记录了国民党在江南的兵力部署、军队编制及战斗序列,为中共在东南地区的军事行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而在随后的数月里,吴石不断为中共提供各种关键情报,直到他最后抵达台湾。
只不过,在1950年的时候,因为台湾的地下党组织领导人被军统特务逮捕,他们泄露了吴石的身份,导致吴石不久之后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毒手,吴石牺牲在了台湾。

吴石的名字也成为了“台湾大间谍案”中的重要一环,但他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却无法掩盖。
在国民党当局的眼中,吴石是个忠诚过头的情报员。
可是他所送出的每一份情报,都为我党提供了巨大的价值,也帮助解放军成功实现了对台湾的军事封锁与准备,都为祖国的统一提供了巨大的推力。

直到1991年,吴石的子女在大陆的亲友被接见时,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对吴石的贡献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他说道:
“我们对你父亲的事一直念念不忘,他为人民解放事业和祖国统一,献出了生命,作出了很大贡献。”
这些话语,是对吴石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解放事业付出的最高赞誉,吴石在那些年中的付出,也永远被人民铭记,深深地篆刻在历史的轨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