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超80%的肠癌由息肉恶变而来,留意这些排便症状,或能提前发现

肠癌,作为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的高危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中,结直肠癌的发病占据了消化道肿瘤中的大头,

肠癌,作为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的高危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中,结直肠癌的发病占据了消化道肿瘤中的大头,对中老年群体威胁更大。研究表明,逾80%的肠癌与息肉癌变密切关联,此数据促使医疗界和社会广泛关注肠道健康。其实,许多年过三十的成年人对肠癌的认知依旧有限,往往因为症状轻微或隐蔽,而错过了最佳的预警期。关注与息肉相关的肠道早期信号,对于预防和早发现肠癌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从医学角度看,息肉是一种生长于肠道内壁的突出物,大多数结直肠息肉最初为良性,但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息肉会经历变态、增生,甚至细胞结构恶变而形成肿瘤。虽然上述过程可能需要数年时间,但因为早期息肉和肠癌在初期并无显著症状,平时忽视体检的患者往往等到肠癌已进入中晚期才被发现。既然息肉是肠癌发生的极大危险因素,那么,普通人群能否通过日常表现,及早捕捉到肠道的危险信号呢?答案是肯定的。

许多人认为便秘、肚子胀痛等是生活习惯造成的小毛病,忽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隐患。其实,一些细微的排便异常,恰恰是肠道健康亮起的“红灯”。比如,如果你的大便形态突然变细变长、色泽暗红或者带有明显的黏液、血丝,排便次数增多等现象持续出现,就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如果排便习惯突然发生改变,譬如间歇性腹泻与便秘交替,便中带血、带黏液,无明显原因的腹痛和腹胀,或是频繁出现便意但每次排便困难,这些看似平常的症状可能暗示着肠道内的息肉已经较大或开始恶变。女性常见的月经周期变化不会对排便习惯造成如此明显的改变,因此排除其他因素后,更应早做筛查。

排便异常固然可疑,乏力、体重无故下降、贫血等全身症状同样不容忽视。部分息肉或早期肠癌由于慢性失血,可导致身体出现轻度贫血,表现为皮肤苍白、心悸、气短,或是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对于存在家族肠癌史、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长期吸烟饮酒、肥胖以及缺乏运动等高风险因素的人群,更应警惕自身的健康变化,一旦发现症状便要积极寻求医生帮助。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中老人群才需重视排便异常,然而现在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已使肠道疾病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少三四十岁的上班族因久坐不动、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而出现肠道功能紊乱,这为息肉和肠癌的发生埋下隐患。年轻人一旦出现上述排便及消化道症状,也需要提高警觉,及时到医院进行肠镜筛查。事实上,肠镜检查作为筛查肠道息肉和早期肠癌的“金标准”,已被全球医学界认可。绝大多数息肉在发现时可通过微创手术直接切除,有效将肠癌的发生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维护肠道健康其实并不复杂。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健康饮食,主食多摄入杂粮和蔬菜,减少高脂高糖和辛辣腌制食品的摄入,注意补充适量水分和加强日常运动,这些都是防患于未然的好办法。同时,年龄超过45岁,或存在家族遗传史及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不要等到症状明显再行动。肠癌的防控,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处理”,而这些日常可见的排便异常信号,或许就是你身体亮起的健康预警灯,千万不要选择性忽视。

通过对肠癌与息肉恶变密切关系的梳理,我们应意识到,关注排便症状的变化并不是“小题大做”。正是这一份对身体细微信号的敏感,帮助无数人拿到了与疾病“赛跑”的主动权。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只有重视每一次排便时的异常表现,及时就医,才能将肠癌的危险拒之门外,为自己的健康多添一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