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一时,此一时”,也作‘此一时,彼一时’,意思是那时是那时的情况,现在是现在的情况,比喻时间不同,情况也就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战国时期,诸侯合纵连横,战争此起彼伏,继承了孔子仁政学说的孟子,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治国主张,并推行天下。为此,孟子率领弟子出游各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齐威王年间,孟子第一次来到齐国,向齐威王宣扬自己的“仁政无敌”主张,然而,彼时的齐威王在任用邹忌推行改革,使得齐国国力增强之后,正忙于西进中原,又哪里会采纳孟子的主张?
在齐国不得志的孟子,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有接受,便离开了齐国,先后前往宋国、邹国、滕国、魏国等国。
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孟子离开魏国,第二次来到齐国,齐宣王对他十分礼遇。一心想效仿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齐宣王,问孟子道:“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轲
然而,孟子主张的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认为应该保民而王、制民之产,而非富国强兵、图谋霸业,因此回答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虽然主张不同,但齐宣王对其仍旧十分礼遇,再加上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孟子便暂时留在了齐国。
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燕国因“子之之乱”陷入混乱,齐国文武大臣都主张趁机出兵伐燕。
孟子也支持出兵燕国,但他认为出兵的目的不是为了贪图邻国的土地财富,而应该替燕国安国保民,因此说:“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
齐宣王早已垂涎燕国的土地财富,齐军攻入燕国后,虽然仅用五十天便大获全胜,攻破燕国都城,但因燕军大肆烧杀掳掠,引发列国不满,纷纷声讨齐国,甚至威胁出兵。“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齐宣王没有采纳,由于齐军的残暴行径,引发燕国百姓反抗,齐国最终被迫撤军。
孟子本想通过齐宣王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齐宣王虽然对孟子十分礼遇尊重,但对其谏言却皆不采纳,只是想要借助德高望重的孟子,树立自己尊贤重士的名声罢了。久而久之,孟子也看透了这一点,于是决定离开齐国。
孟轲
孟子离开临淄后,在齐国边境昼地停留了三宿,希望齐宣王能够回心转意,接受自己的主张,推行王道、仁政,济民于水火。然而, 齐宣王虽然因为没有听取孟子的建议,导致齐国被迫从燕国撤军,而颇有些后悔,但因政治主张不同,却并没有派人去请孟子返回,孟子大失所望,这才彻底离开齐国。
孟子在齐国推行以仁义平天下的主张受到挫折后,心中难免失落,学生充虞见到后,说道:“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说道:“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