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朋友!今天咱要讲一位超级有个性的古人,他就是庄子,堪称返璞归真的道学逍遥王。庄子,名周,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到前286年,是战国时期宋国人。这家伙可太有意思了,他对自然那是崇拜得五体投地,对权威根本不放在眼里,一心就想着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他写的文章啊,那想象力简直绝了,气势恢宏得像奔腾的江河,还机智又辛辣,在咱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那可是闪闪发光的瑰宝。庄子就是战国中期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地位相当高。
庄子出生在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也就是现在河南商丘顺河清凉寺那一片儿。他曾经在蒙地当过漆园小吏,不过到底是因为他不擅长管理被罢免了,还是他压根儿就不想干这官儿,咱也不太清楚,反正他很快就不干了。没了这份差事,为了填饱肚子,他就靠打草鞋为生。这日子过得可紧巴了,经常入不敷出,有时候实在没办法,还得去借点钱来维持生活。可就算生活这么苦,庄子也没被打倒,反而自己找乐子,一门心思追求身心的解脱,这心态,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庄子这人,那叫一个清高孤傲,对人世间那些功名利禄,就像看路边的石头一样,毫不在意。他最喜欢在山水之间晃悠,逍遥自在地遨游,过得那叫一个怡然自得。在现实世界里,他选择躲开那些纷纷扰扰,免得被乱世伤害;但在精神世界里,他可积极主动了,像个超凡脱俗的神仙,在幻想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翱翔。庄子经常在游山玩水的时候,琢磨出一些关于人生的大道理。
庄子那学问可深了去了,当时各派学术他都有研究,尤其对宇宙本源和万物产生这些问题,钻研得特别透彻。他觉得,世间万物都是从“道”里生出来的。这“道”可神奇了,能生出万物,而且它一直都在运动变化,还有自己的规律。“道”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自己就能产生,还永远不会毁灭。庄子认为“道”不光无形,还“无为”。他还主张天道自然,人也应该顺应自然,不然就违背了万物的本性。
庄子的妻子去世的时候,他的好朋友惠施跑去吊唁。结果一看,好家伙,庄子正坐在地上,一边敲着瓦盆,一边唱歌呢。惠施就忍不住说了:“你老婆跟你过了一辈子,辛辛苦苦给你生儿育女,现在她走了,你不哭也就算了,还唱歌,这也太过分了吧!”庄子听了,不紧不慢地说:“可不是你想的那样。她刚去世的时候,我咋能不难过呢?但后来我仔细一想,她一开始本来就没有生命,不光没生命,连形体、气息都没有。在若有若无之间,变成了气,气又变成了形体,形体再变成生命,现在又变回死了。这生来死往的变化,就跟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自然。她现在安安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我要是还在这儿哭哭啼啼的,那就是不懂生命的道理了,所以我才不哭了。”从这事儿就能看出庄子的世界观,他把人的生死看成自然规律,活着没啥可特别高兴的,死了也没啥可悲伤的。他还瞧不起那些权贵,就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各个诸侯国为了吞并对方,打得昏天黑地,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都超过了以前的时代,所以庄子那种超脱厌世的思想,也变得更极端了,他甚至觉得人兽杂处的时代才是最美好的至德之世。
《逍遥游》《齐物论》那可是庄子留给后人的哲学巨著和文学杰作,是特别珍贵的古代文献。庄子特别会用奇妙的寓言和生动的词语来讲自己的思想。就说《逍遥游》里有个寓言故事,讲北海有条大鱼,叫鲲,大得都不知道有几千里。这鲲一变,就成了一只鸟,叫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鹏要是飞起来,那翅膀就跟从天上垂下来的云彩似的。鹏趁着海水震荡,要飞往南海,一飞起来,能激起三千里的海浪,还能掀起旋风,盘旋着往上飞,一直飞到九万里高空。小雀们听说了这事儿,就笑话大鹏:“它干吗飞那么远啊?我往上飞,也就几丈高就落下来了,在蓬草香蒿里飞来飞去,这就已经是我的极限了,它还飞那么老远干啥呀?”小雀根本理解不了大鹏,所以才笑话它。庄子就说了,不管是大鹏能飞万里,还是小雀在蓬蒿间蹦跶,虽然看起来有大小差别,但其实它们都受到时空的限制。只有那种想不受时空局限,能任意遨游的人,才能进入“无所待”的绝对自由境界,这就是逍遥游。
庄子还塑造了一个特别典型、特别美好的人物形象。他说,在藐姑山上住着一位女子,皮肤白得像冰雪,姿态美得像处女。她不吃五谷杂粮,就吸风饮露。平时坐着云气,驾着飞龙,在四海之外到处遨游。她精神特别专注,能让万物不生病害。她和万物融为一体,洪水涨到天那么高,也淹不着她,大旱的时候,山石都烤焦了,她也不觉得热。这就是庄子心心念念追求的绝对自由境界。在庄子眼里,人们平时争来争去,吵得面红耳赤,那都是瞎操心,没啥意义。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是一体的,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本质上没啥区别,这就有了《齐物论》里庄周化蝶的寓言。有一次,庄周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那感觉别提多惬意了,都忘了自己是庄周了。过了一会儿,他醒了,迷迷糊糊的,都搞不清自己咋又变成庄周了。于是他就想,自己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这则寓言其实是想说,不管是庄周还是蝴蝶,外形虽然变了,但本质上的“道”可没变。
庄子还说了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他说天下没有比鸟兽新生的羽毛尖端更大的东西了,泰山反而是最小的;没有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的,寿至800岁的彭祖反而是短命鬼。这跟咱们平常的认知完全相反啊。庄子觉得,虽然事物千变万化,让人感觉万物各不相同,但要是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都是“道”,那万事万物就都一样了,这就是他的齐物论。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百家争鸣的时候,热闹得很。虽说庄子这人与世无争,但也没闲着。为了维护自己的学说,他也是拼了,不怕累着自己,对以儒家为首的各家各派,都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批评。他说:“古代的圣人品德那叫一个完备。他们能和神明比美,把天地当成准则,让天下太平,给百姓带来恩泽!他们不光懂大经大法,那些细枝末节也都门儿清。不管政务多复杂,大的小的、精的粗的,道都在里面起作用。”
庄子快去世的时候,他的学生想把他的丧事办得风光一点。可庄子一直都淡泊名利,就想和天地融为一体,他可不乐意这样。他还跟学生开玩笑说:“我死以后,天地就是我的棺木,太阳和月亮就是我的连城之璧,星星就是我的珠玑,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这葬具还不够齐全吗?为啥还要多花钱办丧事呢?”学生们听了都忍不住笑了,回答说:“我们是担心乌鸦和老鹰把老师给吃了呀!”庄子一听,笑着说:“天葬会被乌鸦和老鹰吃,土葬会被蚂蚁吃,你们把我从这个嘴里抢过来给那个,这不是偏心眼儿嘛!”
庄子那时候就已经接触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问题了,他把道家哲学思想用特别有意思的寓言讲出来,含义深刻,想象力还特别惊人。比如说他讲过一个任公子钓大鱼的寓言,任公子用特别大的钓具,拿50头牛的肉当钓饵,坐在会稽山顶,钓东海里的鱼。这一钓就是一年,最后终于钓起了大鱼。任公子把鱼分给浙江以东到湖南嶷山的人吃,大家都吃得饱饱的。这寓言构思太奇特了,它告诉我们,只有那些有远大理想、有真才实学,还不着急求成的人,才能有大作为。
庄子那才华,简直绝了,写起文章来,汪洋恣肆,就跟打开了水龙头,词汇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来。他创造了好多词汇,丰富了咱们祖国的语言宝库,像“鹏程万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些,到现在咱们还经常挂在嘴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