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5年1月特朗普上任以来,关税政策呈现“高频、高幅”特征。
2月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加征10%关税,3月翻倍至20%,4月对全球180多国实施“对等关税”(中国商品关税34%),4月9日进一步将中国商品关税提升至50%-84%,4月12日再增至125%。
关税政策导致美国物价飞涨,3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上涨4.6%,玩具、电子产品等中国商品价格翻倍。

同时,全球航运线路的运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影响无处不在,甚至从中国出发的航运线路也不例外。过去几个月里,航运公司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做出了一个个艰难的决定——多达80个航次被取消。部分船公司如ONE已暂停跨太平洋航线服务。
这一变化,犹如重锤落下,不仅让航运公司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也让全球的供应链频繁“短路”。
同时美国港口进口量显著下滑,长滩港预计货运量将暴跌两成,洛杉矶港可能取消12个航线。船公司被迫削减运力,全球集装箱运输量面临64万至80万标箱的缺口。

特朗普政府时期推行的关税政策,实则如同一柄悬于全球经济之上的双刃利剑,其初衷虽旨在通过高额关税壁垒遏制中国商品的出口优势,却未曾料到,这一举措非但未能如愿以偿地削弱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反而如同在自家后院引爆了一颗经济炸弹,让美国国内市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与动荡之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显示,海运成本每上升10%,终端价格将上涨12%-15%,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承担。

据HLS Group统计,从中国出发的80个航次被取消或者处于空白状况。咱就算算,要是每艘船能装8000到10000个标准箱,那这一下子就相当于80万个集装箱的运力没了。
此时,全球的物流运输面临着类似的“连锁反应”。集装箱不足,费用上涨,整个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显得岌岌可危。在这场“关税战”的博弈中,过去几年里,许多中国商品的需求开始大幅度缩水。美国市场的消费者不再像过去那样热衷于购买大量的中国产品,这让本就面临挑战的航运公司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集装箱的预订量直线下降,曾经充实的航运线路几乎成了“空城”,无法找到应有的货物来填补。这趋势可不止影响航空运输,海运业也遭殃了。主要海运联盟一号都暂停了一条航线,恢复日期还不确定。
而且航运巨头们的反应也让人深思。海洋网联航运(ONE)把原计划5月恢复的航线给搁置了,这条航线本来要连接青岛、宁波、上海、釜山、温哥华和塔科马这些重要港口呢。还有中远海运、法国达飞轮船、长荣海运和东方海外组成的OA联盟,4月底也取消了好多美线航线。

这么大规模的航线调整,在航运史上都少见。美国各大港口的反应更吓人,加州长滩港预警说2025年下半年货运量可能要暴跌20%,洛杉矶港直接说5月份有12个空白航次。
要知道,这两个港口可是美国最大的进口门户,它们有麻烦,整个美国供应链都得跟着遭殃。从目前的情况看,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算是适得其反了。好多美国进口商都开始找别的办法,有的推迟发货,有的干脆取消订单,还有的把目光投向其他市场了。

这局面说白了,就是美国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讽刺的是,这场贸易战没打压到中国制造,反而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重构。
为了减少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其他新兴市场。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消费需求增长迅速,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新热土。
可以想象,许多中国企业像是“老猎人”一样,通过长期的经验和市场嗅觉,在这些新兴市场找到了新的商机。中国企业不仅在新市场中找到了突破口,还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优化服务,逐渐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

然而,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贸易战的后果是否真的会对美国经济带来预期的好处呢?从短期来看,的确美国可能在某些行业中受益,但从长期来看,这场纷争可能会给美国经济带来更多的伤害。
随着全球供应链的重构,许多国家开始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转而加强与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的合作。
如果把全球经济看作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那么美国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正在被其他国家逐渐替代。贸易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让美国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即便短期内有所缓解,但长远来看,这场贸易争端可能会对美国经济带来更多的压力和挑战。正如古人所说:“欲速则不达”,如果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布局,最终可能得不偿失。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