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季给玉米浇水得科学,水分适宜长得欢,高产丰收乐哈哈
在广袤的农田之上,玉米生长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在旱季,水分的供给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科学的浇水方法对于玉米的生长、产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得明确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玉米生长周期大致可分为苗期、穗期和花粒期。苗期相对来说比较耐旱,这个时期玉米植株还处于扎根的初始阶段,适量的水分能保证幼苗正常生长。研究表明,在苗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40% - 50%左右就比较适宜玉米苗的生长。如果这个阶段水分过多,反而容易造成玉米苗徒长,根系发展受阻,为后续生长埋下隐患。
进入穗期后,玉米植株生长迅速,对水分的需求急剧上升。这个阶段是玉米对水分最为敏感的时期,被形象地称为“卡脖旱”。此时,玉米的茎秆伸长、叶片伸展、雄穗分化和雌穗抽出,都需要大量的水分供应。据农业数据显示,穗期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应维持在70% - 80%。在这个水分范围内,玉米的水分与养分代谢较为旺盛,能够保证雄穗抽出整齐,雌穗发育良好,为抽穗开花以及果实的发育奠定坚实基础。
到了花粒期,玉米的果穗在发育成熟,籽粒充实阶段同样离不开水分。这个时期的水分供应状况直接决定了玉米的粒重和产量。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60% - 70%左右。若水分不足,籽粒发育不全,瘪粒增多,导致产量下降。从实际农田数据来看,缺水的花粒期玉米,其粒重可能会比充分水分供应的玉米低20% - 30%。
那么在旱季该如何科学地给玉米浇水呢?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天气状况。如果预报近期有降雨,且降雨量能有效补充土壤中的水分,那就可以适当减少人工浇水量。但要是天气持续干旱,就必须及时灌溉。例如,可以采用滴灌的方式,这种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大水漫灌,能够精准地将水分输送到玉米根系周围。滴灌的优势在于节约用水,数据显示,滴灌每亩地每次用水量可控制在3 - 5立方米,而大水漫灌则可能达到15 - 20立方米。而且滴灌可以避免地面大面积积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在旱季中午时分,此时气温过高,土壤湿度蒸发快,不适宜浇水。因为高温下浇水会突然降低土壤温度,影响玉米根系的生理机能,容易造成“炸根”现象。比较合适的时间是清晨或者傍晚。清晨时分,土壤和植株经过一夜的热交换温度较低,此时浇水可以均匀地湿润土壤,让玉米根系充分吸收水分。傍晚浇水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而且夜间玉米根系可以慢慢利用这些水分进行生理活动。
同时,灌溉水源的水质也对玉米生长有影响。含盐量过高的水灌溉会使土壤盐渍化,影响玉米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一般来说,农田灌溉用水的含盐量应控制在0.1%以下。如果水源盐分超标,可以通过设置灌溉渠道或者使用净化设备对水源进行处理。
科学的浇水管理还与玉米种植密度息息相关。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保证每株玉米都能达到较好的水分利用效率。例如,在旱季,如果种植密度过大,玉米植株之间竞争水分会更加激烈。正常种植密度为每亩3500 - 4000株的玉米田,在旱季如果种植密度增加到5000株,即使进行灌溉,每株玉米实际获得的有效水分可能会减少30%左右,导致玉米生长不良。
在旱季给玉米浇水是一门大学问,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浇水方式、灌溉时间、水源水质以及种植密度等多个因素。只有做到科学浇水,才能保证玉米生长良好,实现高产丰收的目标。当看到自家田间玉米在旱季里依然茁壮成长,穗大粒饱,在丰收的季节里饱满的玉米粒沉甸甸地垂挂在杆上,那是农民辛勤劳作与科学管理共同奏响的丰收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