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突然转变的沉默、叛逆?
这些年,“青少年心理健康”这个话题可是火得一塌糊涂。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咱们以前那个活泼可爱、爱说爱笑的小宝贝,就变成了现在这样,越来越忧郁,情绪化,或者闷声不响。有的孩子一回家,就啪嗒一声关上房门,想关心一下?门都没有。那我们该怎么去了解和关心孩子的心理呢?经验告诉我,可以从孩子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入手。因为那些话,往往就是他们心理状态的一个外在表现嘛。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孩子们常说的这三句话,暗示着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一部分,正在呼唤咱们做父母的去看见和理解。这三个信号,咱们做父母的真的要小心了。
孩子们会因为失去了独立选择的空间而变得虚弱
1、有时候孩子说“随便”、“都可以”、“无所谓”,可能是因为我们对生活失去了主体感,就像现在很多青少年那样。其实这可能和父母的过度包办有关,孩子们可能因为失去了独立选择的空间而变得虚弱。
2、孩子们常常把“都是我的错”、“我什么都做不好”、“我真没用”挂在嘴边,我知道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有自省力,但过度自责可不是件好事。其实很多时候,这与父母的引导有关。孩子们在犯错时,如果我们能多一些理解和鼓励,而不是责骂和挖苦,他们就能更坦然地面对错误。记住,当我们责骂孩子时,孩子可能不会停止爱你,但可能会停止爱自己。所以我们要尽量用更温和、更有耐心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成长。当然啦,这并不容易,但相信我,一切都是值得的。
最后一个信号,也是最需要警惕的:“孩子的报喜不报忧”。父母对孩子来说,扮演着情绪容器的角色,特别是负面情绪。当孩子遇到不好的事,产生糟糕的情绪时,他们会第一时间找父母陪伴和支持。如果父母能理解,孩子就能积攒能力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但父母总是拒绝孩子,质疑、评判,或者跟孩子“比惨”,孩子就很难再信任父母。但那些负面的情绪和想法,不会自己消失,而是淤积在心底,成为心理疾病的源头。
孩子冷漠叛逆怎么办?
我们今天分享的这几种口头禅,反映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3种信念:我的情绪和想法是重要的、我是可以自己做选择的、我是好的、是值得被爱、被看见的。如果这些信念能完整地建立起来,孩子就能成为有主体感、高自尊、心灵有韧性的人。所以,父母意识到孩子有这些口头禅后,应该怎么做呢?需要练习两个动作:放下和倾听。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放下预设和标签、放下“孩子一定要按我说的来”的念头。比起控制孩子,“倾听”更费心,但更值得。只要父母有“接纳孩子如其所是”的信念,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