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发生趋势分析
赤霉病
总体趋势:全国小麦主产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呈中等偏重至大流行风险,需预防控制面积达4亿亩次。
风险因素:
品种抗性弱:主栽品种如扬麦、镇麦等对赤霉病抗性普遍较弱,高感品种占比超50%。
菌源充足:秸秆还田导致田间菌源基数高,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平均1.28%-3%,苏南部分地区超3%。
气候适宜:4月中下旬多雨(如江苏、安徽等地3次降水过程),与小麦扬花期重合,高温高湿加速病害流行。
生育进程差异:晚播面积大(部分地区超36%),抽穗扬花期延长至4月中旬至5月初,易感病期拉长。
白粉病
发生程度:全国中等发生,沿淮、淮北、沿海局部偏重,发生面积9600万亩。
诱因:感病品种(如淮麦、徐麦系列)占比超80%,田间郁蔽度高,近期气温回升加速侵染。
蚜虫
发生趋势:全国中等发生,黄淮海局部偏重,发生面积2亿亩次。
虫口基数:3月下旬全国平均百株蚜量41.8头,沿海、沿淮局部超3000头,气温回升后繁殖加速。
其他病虫
锈病:条锈病在西北、汉水流域局部偏轻至中等,叶锈病轻发生。
粘虫:轻发生,沿江局部需关注迁入风险。

二、防治技术意见
赤霉病防控策略
适期用药:坚持“见花打药、两次防治”,首次在扬花初期(株率5%),药后5-7天补治;遇连阴雨需抢雨隙施药,雨后6小时内补喷。
药剂选择:
高效药剂:优先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等,单剂或复配(如丙硫·戊唑醇、氰烯·戊唑醇)。
轮换用药:避免重复使用同类型药剂,第二次防治禁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如吡唑醚菌酯)。
无人机施药:亩施药液量2-3升,飞行高度2-4米,添加助剂提高沉降率,作业后遇雨需补治。
白粉病与锈病
药剂:选用戊唑醇、环丙唑醇、氟环唑等三唑类药剂,重发田块可加喷氯啶菌酯。
施药时机:拔节后田间郁蔽时及时防治,全株均匀喷雾。
蚜虫与虫害综合防控
药剂:吡蚜酮、啶虫脒、噻虫·高氯氟等,兼治灰飞虱。
“一喷三防”:结合杀菌剂、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喷施,防病虫、防倒伏、防早衰。
关键田间管理
清沟排涝:疏通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侵染。
镇压控旺:表土晾干后机械镇压,抑制旺苗生长,壮苗推迟至拔节期化控。
安全收储:收获后及时晾晒或烘干,控制籽粒水分至安全线以下,避免毒素积累。

三、注意事项
监测预警:加密调查频次,结合智能监测工具,精准掌握病虫动态。
分类指导:根据生育进程、品种抗性调整用药方案,高感田块需增加防治次数。
统防统治:推广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器械,提升防治质量。
通过科学防控与精准施药,可有效遏制赤霉病等病虫蔓延,保障小麦丰产与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