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糖尿病血糖难控,多是阴虚内热,一味中药专清老热顽火,拔除病根

唉呀,说到底,糖尿病这事儿啊,真是“烂根子难拔”,就像老井里的青苔,表面擦得干干净净,底下还是滑不溜秋的。一天两顿药、三

唉呀,说到底,糖尿病这事儿啊,真是“烂根子难拔”,就像老井里的青苔,表面擦得干干净净,底下还是滑不溜秋的。

一天两顿药、三顿饭量着吃、四处打听偏方……可血糖这小子,还是跟个不听话的孩子似的,该高就高,该飙就飙,气得人直跺脚。

有些人啊,老是犯糊涂,觉得血糖高,就是吃多了甜的呗,戒糖戒面戒水果,结果越戒越虚,血糖反倒更难控,弄得自己像是被榨干了的黄连树——苦得发木。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糖尿病血糖难控,往往不是单靠控糖就能解决的,里面藏着“阴虚内热”的大问题。

一、糖尿病,不只是“糖”多那么简单

咱们先把话挑明了:糖尿病的根儿,根本就不是糖吃多了,是“内火烧坏了锅底”。

别不信。根据《中华内科杂志》多年的临床分析,超过六成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都有不同程度的“阴虚内热”表现。

啥叫阴虚?简单说就是体内的水少了,火气却旺了。就像夏天的烤炉,炉子里没水了,火苗子蹭蹭地往上蹿,锅底一糊,啥好饭也熬不出来了。

所以啊,糖尿病人老觉得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夜里出汗、睡不好觉,这不是你矫情,这是身体在敲警钟:“老伙计,锅底快糊了!”

关键的一句:只盯着降糖,不顾清火养阴,就是“治标不治本”,血糖就跟脱了缰的马,越拉越疯。

二、阴虚内热,怎么就把血糖搅和了?

咱打个比方,身体是座城,血糖就是城里的粮食运输车。正常时候,车子跑得又快又稳。

可要是城门着火了,热浪滚滚,路面烫得冒烟,车子能不出事儿?要么爆胎,要么迷路,粮食运不出去,城里百姓就跟着遭殃。

医学上讲,阴虚内热会破坏胰岛功能,让胰岛素分泌乱套,同时造成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血糖就像失控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这不是单纯的吃甜食的问题,是“内环境”坏了!

有研究指出(见参考文献),胰岛β细胞在高温炎症环境下功能急剧下降,就像烧红的铁锅炒菜,菜没炒熟锅先糊了,最后锅也穿了。

三、常见误区:光降糖,不清火,等于白忙活

说到这儿,我就想起门诊上的一桩事儿。老王,五十出头,血糖十几年了,天天吃药,啥药新他吃啥,结果血糖还是像过山车。人瘦得皮包骨,眼神发直,一张嘴满是焦苦气。

一查,嘿,好家伙,舌红少苔、脉细数,一副典型的阴虚火旺。用三句话总结他的问题:

· 光降糖,不养阴,火越压越旺;

· 火旺伤阴,阴虚更重,血糖反弹;

· 越治越虚,越虚越火,恶性循环。

所以啊,治糖尿病,得先灭火、养水,把锅底修好了,粮食运输车自然跑得欢。

四、一味中药,专清老火顽热

说到清火救急,咱得提一个“老将军”——黄柏。别看这位名字土气,脾气可不小,专治各种“火烧连营”的病。

黄柏这人,长得皮厚心细,性子冷静,能清虚火、燥湿热,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夸了个底朝天。它就像镇城大将,见火就灭,见湿就吸,特别适合糖尿病这种“阴虚火旺夹湿热”的老病号。

现代研究也证明,黄柏含有黄柏碱、黄柏酮等成分,能抗炎、降糖、保护胰岛细胞。中医讲究“对症下药”,黄柏就是专门来“灭老火、养锅底”的。

不过,咱得提醒一句:黄柏性寒,体质特别虚寒的人别自己瞎吃,得找专业中医辨证调理,别一锅端了自己的小火苗。

五、养阴清火,生活上得这么做

光吃药不管生活,那就跟洗了澡又滚泥巴一样,前功尽弃。想真正降住血糖,得从细节里拔除病根。

几点小建议,靠谱又实用:

· 饮食: 别只盯着“低糖”,要多吃点养阴润燥的东西,比如百合、银耳、山药、小米粥。大热天更得防上火,不是狂吃西瓜那种,是温柔一点地养。

· 起居: 熬夜、暴晒、情绪爆炸,这都是给火上添油。晚上十一点前睡觉,心烦了就深呼吸,别跟自己过不去。

· 运动: 运动是灭火器,但方式要对。强度太大反而助火攻心。建议选择散步、太极、慢跑这类温和运动。

· 情绪: “气大伤身”不是空话,糖尿病人特别得学会糊涂一点,别什么都往心里搁,不然火气越养越旺。

六、拔除病根,得靠“内外兼修”

最后想说,糖尿病不是简单的“控糖”问题,是全身阴阳失调的综合症。拔除病根,不是靠一味降血糖药就行的,而是要从清火养阴、改善体质入手。

就像老祖宗讲的:“治病求本,本立而道生。”咱得从根子上动手,才能把血糖这匹烈马驯顺了,让它安安稳稳地拉着你的健康车,慢慢悠悠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内科杂志, 2021, 60(1): 46-68.

[2]许樟荣, 陈建国, 刘志国,等. 黄柏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20, 36(4): 556-560.

[3]李小丽, 王建华, 张伟. 糖尿病患者阴虚火旺证与胰岛功能紊乱关系的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 37(3): 1126-112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