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老人摔倒,谁还敢扶?”
这句话像一颗重磅炸弹,彻底击碎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助人为乐观念。扶老人被讹、天价赔偿,这些新闻屡屡刷新社会底线,甚至让“扶不起”成为了流行语。而就在2024年,李玫瑾教授的一番话,掀起了舆论新一轮热潮。
2013年,四川65岁的蒋婆婆摔倒后,3个10岁左右的孩子出于好心将她扶起。结果,蒋婆婆不仅没有一句感谢,反而指责孩子们是肇事者,要求赔偿2万元。孩子家长拒绝,蒋婆婆的家属竟将她“安置”在孩子家门口,不给钱就不走。这样的场景是否似曾相识?还有广东吴伟青的案例。好心扶起摔倒的老人周火仟,却被对方家属蛮横讹诈20万元,并扣下吴伟青仅有的3000元工资。当时没有监控、没有目击者,吴伟青有理也难辩,最后只能自认倒霉。这些案例中,受害者的无助与愤怒,深深刺痛着社会的神经。而那些讹诈者,不仅没有悔意,反而像看准了“好心人”的软肋,将善良当成提款机。“能讹则讹”的现象为何屡禁不止?因为成本太低!
正如网友所说:“扶老人,不仅是力气活,还是一场心理战!”在这场信任崩塌的社会博弈中,李玫瑾教授的建议如一剂强心针。她明确指出:对于那些毫无证据却狮子大开口的讹诈行为,必须用法律武器反击。敲诈勒索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犯罪行为。这一建议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好心人,更在于警醒社会——善良不能成为被利用的工具,法律必须成为善良的守护者。
然而,这样的建议实施起来并不容易。毕竟,“证据”仍然是最大难题。在没有监控、没有目击者的情况下,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但至少,这一建议为好心人提供了一条法律路径,让那些试图通过讹诈牟利的人不敢轻易下手。当“扶不起”成为社会常态,当善良的代价变得如此沉重,我们不禁要问:是人心变了,还是规则出了问题?李玫瑾教授的一番话,点燃了无数好心人的希望。但讽刺的是,这种基本的社会保障,竟然需要专家呼吁才能引起重视。而那些讹诈者的家属,真的会因为法律的惩罚而感到羞愧吗?还是他们只会换一个更隐秘的方式,继续肆无忌惮地行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