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事儿挺让人困惑的。一边是国家三令五申要给教师减负,另一边,高级教师职称评定里,硬邦邦地卡着“发表两篇论文”的指标。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想评个高级职称,就得在教育教学期刊上发,还得是第一作者。这就像一边喊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一边又给起跑线加了道坎儿,你说这逻辑,是不是有点拧巴?表面上看,论文要求是为了保证教师的专业水平,鼓励大家搞研究、勤思考。但仔细想想,一线教师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应付各种检查,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搞学术研究?就算挤出时间,东拼西凑写出两篇“合格”的论文,又能有多少真材实料?要知道,职称评定这根指挥棒,指向哪里,资源就会流向哪里。于是,就有了“职称论文一条龙服务”的灰色产业链。交钱就能发,甚至能“定制”,你说这算不算学术腐败的一种变体?这种现象,可不只是陕西一地独有,全国各地,为了评职称,花钱买论文的老师,不在少数。有人可能会说,发论文是国际惯例,是学术界的通行做法。
这话没错,但问题在于,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真的需要完全照搬学术界的标准吗?学术研究追求的是原创性和理论深度,而中小学教师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与普遍认知不同,很多老师认为,比起写那些空洞的论文,他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提升教学水平上,多关注学生的成长。他们更希望职称评定能够更侧重于教学成果、学生评价、同行认可,而不是硬性的论文指标。当然,也有人支持论文要求。他们认为,没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很难进行创新教学。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是,目前的论文要求,真的能筛选出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吗?还是只是筛选出了有钱、有关系的教师?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时,是否忽略了职称评定背后的利益驱动?职称不仅仅意味着更高的工资待遇,还意味着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甚至影响到教师的社会地位。
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职称评定就成了一场激烈的竞争,而论文,就成了竞争的筹码。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一篇正规教育期刊的版面费,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对于收入并不算高的中小学教师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这些钱,最终流入了谁的口袋?又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提升了教育质量?把时间往前倒几十年,那会儿的老师,可能连论文是啥都不知道,但他们教出来的学生,照样优秀。这说明什么?说明评价一个老师的好坏,不能简单地用论文数量来衡量。教育,说到底,是一项良心活。与其逼着老师们写论文,不如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真正地去关爱学生,去研究教学方法,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别让职称评定,变成压在老师们身上的一座大山,更别让它变成滋生腐败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