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被称为“文盲皇帝”,作诗2首却胜过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乐荷聊社会 2023-09-16 07:58:01

刘邦虽然是文盲,但是却当上了皇帝,开创了汉朝,而且他为我们留下了两首绝唱,一首是《大风歌》,一首是《鸿鹄歌》。

而乾隆也是皇帝,虽然他写了不少诗歌,据历史记载,有4万之多,但是流传下来的却没有几首。前者看似文盲,其实有着一定的文学才华,后者看似很有才,但是却没能在诗歌领域后世留名。

史书记载,刘邦出生贫苦,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好像读过几年私塾,不过也是好处给老师捣蛋,不好好读。当时,和刘邦一起读的还有他的发小卢绾。

从史书看,刘邦性格顽劣,不喜欢读书,但是他社交能力强,由于出身底层,对民众和社会非常了解。

不过虽然刘邦顽劣,但是他小时候就表现出很高的志向,不同于一般的草莽村夫。虽然刘邦没读过几年书,但是他的文学才华有一定的根基,即便人们称他为文盲皇帝,但他还是写出了流传后世的诗篇。

《史记》称,刘邦接受过启蒙教育,还通过了公务员考试,这些说明刘邦不是文盲,他有基本的写作功底,按照现在的文化标准,他起码是高中毕业,能写会书。

从《大风歌》和《鸿鹄歌》看,他的文学才华从儿时就积累出来了。

《大风歌》虽然不长,只有三句“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但是它所表现的气势非常恢宏阔大,不由让人想起帝王的豪迈和大气。

《鸿鹄歌》与《大风歌》相比,虽然略逊一筹,但是同样流传至今。

刘邦成年后,谋到一个泗水亭长的职位,就干了一阵。

一次,他看到秦始皇的队伍出行,浩浩荡荡,很是气派,他当即说出“大丈夫亦当如此”,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他将来也可以实现这些,全国巡游,让万人敬仰。

此时,刘邦还很年轻,但是所表现的气概非常了不起。作为当时的亭长,刘邦非常擅于笼络朋友,当时萧何、吕公都是他的朋友,这些人在后来征讨秦朝时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做人豪爽,不计小节,经过他的号召和笼络,很快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小团体。他们对刘邦很忠心,愿意为他冒死做事。在这些中,吕公懂得相面术,他第一次见到刘邦,就认为此人必成大事,有王者之相。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发誓跟随刘邦,为了表示忠心,他还把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而当时沛公的名气比刘邦大,上门提亲,却被吕公拒绝,可见他对刘邦的器重和信任。

事实证明,吕公的选择非常英明,刘邦后来击败西楚霸王项羽,成功坐上皇帝宝座。经过他的努力,成功开创出大汉王朝,而吕公的女儿吕雉当上了皇后。

刘邦称帝后,荣归故里,风光无限,在一次酒宴上,他吟诵出《大风歌》,虽然借用了汉乐府的体裁,但是全诗表达出的气势却非凡无比,充分展现出帝王的风范和志向,让人在壮烈之情中体验人生的豪迈。

不仅如此,由于皇帝是万人之上,刘邦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孤独,通过此诗,他可能也想表达人生的悲凉和沧桑。面对偌大的皇宫,他只能用诗歌聊以自慰。

刘邦虽成为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耀,但他知道生活依然充满着艰辛和斗争,所以他借助《大风歌》抒发自己的对世界的理解。

没当上皇帝前,刘邦进行过三次自我革新。

第一次,刘邦说服萧何跟随自己后,带领三千名农民攻入县城,反抗秦朝的暴政。虽然这次反抗规模不大,但是却提升了义军的信心。

第二次,刘邦在势力壮大后,联合项羽共同抗击秦朝军队。在他的抗争下,秦朝的统治开始瓦解。

第三次,秦朝灭亡后,刘邦通过计谋和胆识顺利打败项羽,最终赢得了楚汉战争。他的这些自我革新都在《大风歌》中有所体现。

《鸿鹄歌》是刘邦为了喝酒助兴,专门为戚夫人所作,当时戚夫人正在大厅内跳舞,朝堂之上一片欢歌鼓舞,刘邦诗兴大发,就顺口吟出了“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样的诗句,虽然这几句诗没有《大风歌》名气大,但同样展现出帝王的豪迈和一统天下的抱负。

同样是皇帝,乾隆也写了不少诗。史书记载,乾隆8岁时,就会作诗。当上皇帝后,他只要吃饭或喝酒心情舒畅,就会吟诗。

有时,他批阅奏折累了,也会停下来写诗。由于这个习惯,他一生写出了4万多首诗。

遗憾的是,乾隆写诗虽多,能够流传后世的却不多,因为他的诗缺乏刘邦那样的气势,无论是内容还是格调,都无法达到上乘。

乾隆的4万多首诗中,只有一首名叫《飞雪》的诗被收录进小学教材,其他的诗因为诗艺平平,未能流传至今。

刘邦是从底层爬上去的皇帝,他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酸甜苦辣,因此能写出大气的诗歌,而且刘邦后半生处于权力斗争的中心,他看到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和荣辱得失,领悟到了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残酷,所以他能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对于乾隆来说,从小就含着金钥匙长大,刘邦经历的那些他几乎很少经历,这使得他写的诗缺乏情感,内容空洞,在气势和格调方面,更是无法和刘邦相提并论。

刘邦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的《大风歌》和《鸿鹄歌》都是有感而发,立意很高远,很宏大,蕴含着对命运和人生的洞察、反思和拷问。

反观乾隆的诗,虽然数量很多,但是立意低俗,内容大都是儿女私情或眼前琐事,无法与读者 一起产生共鸣。

从二者的经历和诗歌质量可以看出,文化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拔高后的视野,并不是说你读了多少书,或者获得了多高的文凭。

刘邦写诗两首,流传千古,乾隆写诗4万,没有一首被传颂至今,这充分说明,写诗不能流于表面,要有真情实感和丰富的人生经历。

0 阅读:33

乐荷聊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