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双一流 “变局” 下,原 985 高校地位缘何依旧牢固?

在高等教育的舞台上,“双一流” 建设无疑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重大举措。然而,当第二轮 “双一流” 把部分原有的 “世界一流
在高等教育的舞台上,“双一流” 建设无疑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重大举措。然而,当第二轮 “双一流” 把部分原有的 “世界一流大学” 帽子进行调整后,令人诧异的是,仍有不少人认为这对原 985 高校是利好,原 985 高校的地位似乎依旧坚如磐石。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呢? 一、“双一流” 的 “烂尾” 质疑与 985 的遴选优势“双一流” 建设自推出以来,就被寄予了打破固有高校格局、推动高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厚望。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却遭遇了诸多质疑。有人认为 “双一流” 已陷入 “烂尾” 困境。对比 211 和 985 工程,211 工程是从 100 多所 “全国重点大学” 缩减到 90 多所,985 工程则是从 211 高校中进一步精选出 39 所,这种 “做减法” 的遴选方式,使得入选高校的含金量不断提升,自然深受认可。 反观 “双一流”,首批 42 所一流大学和其他一流学科高校,虽宣称有进有出、有上有下,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家普遍感觉是只进不出,一流大学的数量呈增长趋势,导致其权威性和筛选性大打折扣。而且,部分新入选的高校成立时间短,如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而一些历史悠久的高校却仍在苦苦挣扎,这种不平衡的入选机制,让 “双一流” 的公信力受到了冲击。 二、学科实力认定的混乱与 985 的综合优势在学科实力的认定上,“双一流” 也存在诸多争议。“双一流” 学科的评选看似与学科实力相关,实则并非完全如此。例如,新疆大学的计算机学科成为一流学科,而部分 985 高校如电子科技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却未入选,这让很多人对 “双一流” 学科的评选标准产生了质疑。 原 985 高校大多是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且在多个学科领域都具有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实力。它们不仅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科研资源,还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科生态。这种综合优势使得 985 高校在整体实力上更具竞争力,即使在 “双一流” 的背景下,其优势依然难以被轻易撼动。 三、就业市场的筛选逻辑与 985 的品牌效应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的筛选逻辑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原 985 高校的地位。由于毕业生数量众多,用人单位为了提高筛选效率,往往会设置一些门槛。而 985 高校的品牌效应在此时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招聘为例,如果将招聘要求卡在 985 高校,可能只有 20 人来应聘;若卡在 211 高校,可能有 50 人应聘;而卡在一流学科高校,可能会有 200 人应聘。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更倾向于选择从 985 高校毕业生中筛选,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认为 985 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相对较高。这种就业市场的筛选机制,使得 985 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具优势,进一步强化了 985 高校的地位。 四、“双一流” 的未来走向与 985 的地位展望尽管 “双一流” 建设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双一流” 更多地聚焦于学科建设,旨在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未来,随着 “双一流” 建设的不断深入,或许会逐渐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然而,在短期内,原 985 高校的地位仍将较为牢固。它们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资源、声誉和影响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被超越的。当然,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也会日益激烈,一些有潜力的高校可能会逐渐崛起,对原 985 高校的地位形成挑战。但无论如何,“双一流” 建设和原 985 高校的发展都将共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原 985 高校地位的牢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双一流” 建设虽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要改变原有的高校格局,还需要时间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期待看到 “双一流” 建设能够不断完善,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希望原 985 高校能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