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央视“3·15”晚会,将卫生巾、纸尿裤行业的隐秘产业链推上舆论风口浪尖。位于山东济宁市梁山县的“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被曝光以“废品回收”为名,低价收购本应销毁的残次品卫生巾、纸尿裤,通过翻新、分拣、二次包装后流入市场,甚至将剩余垃圾制成回收原料,形成一条闭环牟利链。这一事件不仅揭露了行业监管的严重漏洞,更暴露了消费者健康权益被肆意践踏的残酷现实。

根据调查,希希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从正规卫生用品生产企业收购生产线上淘汰的残次品、下脚料等“工业垃圾”,收购价仅为260-1400元/吨。这些垃圾本应按照国家标准(GB 15979-2002)切碎销毁,但希希公司通过行贿生产企业的员工,绕过切碎工序,直接获取完整残次品。随后,工人在无卫生消毒措施的环境下,徒手分拣出外观完好的“二等品”,敲打恢复蓬松后装入无品牌标识的包装袋,以“三无产品”形式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售价飙升至7000-8000元/吨,利润高达数十倍。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分拣后的剩余垃圾被粉碎成木浆、吸水树脂等原料,以3000元/吨的价格出售给下游企业生产成人纸尿裤等产品。而根据国家规定,一次性卫生用品严禁使用回收材料。涉事品牌包括麦酷酷、自由点、嫚熙、全棉时代、苏菲、Babycare等知名母婴及卫生用品品牌,部分电商平台店铺销量已超5.7万件。
危害分析:健康风险与行业信任的双重崩塌


强化全链条监管
生产端:要求企业对残次品实施全程视频监控销毁,并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监督,严惩内部腐败。流通端:市场监管部门需建立卫生用品原料溯源系统,对回收企业实施突击检查,重点打击“挂羊头卖狗肉”的伪装经营。销售端:电商平台需压实主体责任,对卫生用品类目实行“资质前置审核”,并利用大数据识别异常低价商品。
提高违法成本修订《产品质量法》,对违规使用回收材料、翻新销售残次品的企业处以高额罚款,并追究法人刑事责任。对涉事品牌方连带追责,倒逼其加强供应链管理。
推动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行业协会应制定更严格的卫生标准,定期公开企业合规报告。同时,建立消费者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通过“随手拍”等方式参与监督。
普及消费者教育通过公益宣传揭露“翻新产品”的特征(如无品牌信息、包装粗糙)。 倡导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警惕“低价陷阱”

卫生巾翻新事件不仅是一起商业丑闻,更是对公共健康安全的严重威胁。唯有通过法律震慑、技术赋能、行业自律与公众觉醒的多维联动,才能彻底铲除黑色产业链的生存土壤。消费者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对市场规则的投票——只有让违法者付出代价,让诚信者赢得市场,才能真正守护“贴身安全”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