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宋朝以前都没有棉被,在零下几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秋裤套棉衣,度过降温期。随着天气慢慢变冷,相信很多人都穿上了棉衣,盖上了棉被。每当这时候,大家也不免好奇起古人的避寒方式

秋裤套棉衣,度过降温期。

随着天气慢慢变冷,相信很多人都穿上了棉衣,盖上了棉被。

每当这时候,大家也不免好奇起古人的避寒方式。

那时候不光暖气没有,连棉花纺织的技术都十分的落后。

要知道在宋朝以前还没有棉被,他们是怎么熬过寒冷的冬夜呢?

01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像杜甫就在诗中感叹过,自己寒夜时只盖布衾的悲惨凄凉。

而在古时,冬天往往也是很多人的噩梦,没能熬过冬天的人也不计其数。

直到南宋末年那时,棉花的引进和推广才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在此之前,寒冬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场艰难的挑战,没有足够的御寒措施,生活质量难以保障。

大家或许也都知道,棉花最终能被人们所用,造福到百姓的身上,那就离不开一位女性。

“身系家国降凡间,为济众生爱植棉。”

当时黄道婆作为一名民间纺织能手,黄道婆看到了棉花的潜力。

有着从黎族人那边学习到的知识,她便将这番技艺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百姓。

在初期这种棉纺织的产物,对于贫苦大众而言还是一件奢侈品。

多数人依然承受着冬日的严寒,盼望着有朝一日也能拥有一床柔软暖和的棉被。

直到在她的推动下,棉纺织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平民也逐渐换上了棉布衣裳,盖上了棉絮被褥。

而虽然这时的棉被得到了普及,但之前的古人却没享受到啊。

他们为了躲避严寒,难道就就没有想出一些法子来吗?

02

面对这样的问题,之前的人们自然是想到了,用来取暖的方式也是花样百出。

早在遥远的商周时代,当时的御寒方式还十分原始。

每当大雪纷飞时,只能躲进简陋的洞穴中,依靠着地热来抵御寒冷。

洞穴虽然能提供一定的庇护,但空间狭小光线昏暗,实在称不上是一个舒适的居所。

可在那个时代,能有一个躲避风雪的洞穴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

到了东汉和三国时期,面对严寒他们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皮毛开始在北方地区流行起来,人们用兽皮做成衣服和被褥,抵御严寒。

但是这种做法并非人人都能享受,皮毛制品价格昂贵,只有贵族和富户才买得起,普通百姓压根享受不起。

像诸葛亮那句“臣本布衣”就说明了现状,而平民也被称为了“布衣百姓”。

那么古人是怎么熬过严寒的呢?自然是生火来获取暖意了,火盆也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开。

人们在盆中燃烧木炭,借助炭火让屋子变得暖和。

它的出现无疑给百姓生活带来了一丝温暖,但效果十分有限。

反而木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浓烟,如果室内通风不好,那没被冻死也被浓烟给熏得够呛。

只有手握权力和金钱的少数人才能稍稍抵御寒冷,而广大平民百姓仍然饱受冬日的煎熬。

因此很多人就疑惑了,不是还有炕吗?直到现在这种取暖方式还有很多家庭在用啊。

而这个方式其实还是在唐代出现的,那时它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取暖。

起初炕还只是一个简单的平台,下面留出空间用来烧火取暖。

后来人们不断改进炕的结构,在其中建造砖石烟道,将热量引向炕的各个部分。

与此同时贵族阶层也拥有更加精致考究的取暖工具,它们也经常在古装剧中露脸。

那就是铜炉、瓷炉等器具,它们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功能优良。

不管是制作工艺的精湛,还是材质的考究,都让它们不仅能提供稳定的热量,还能起到装饰居室的作用。

这种在取暖技术上的进步,无疑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

尽管这些发明还不能与现代取暖设备相提并论,但在当时它们已经是了不起的创新。

但当时的他们即便用上了炕,但日子过的仍旧很是艰难。

在宋代以前,虽然炕已经出现,但对于大多数平民来说却还是用不起。

他们的床铺往往只是一张简陋的木板或竹席,上面铺着粗糙的麻布或桑皮做成的被褥。

为了让被褥更加温暖一些,有的在被子里塞进稻草、鹅毛或鸭绒,希望借助这些天然材料蓬松的特性来提高保温性能。

稻草倒是容易获得,可它质地粗硬睡起来扎人难受不说,时间一长还容易碎成渣失去弹性。

至于鹅鸭毛虽然温暖柔软,可普通人家一年也未必能搜集到几斤,根本不够填满一床被子。

由于当时的被褥材料大多是植物纤维,一旦受了潮,不仅不舒服还会散发出难闻的霉味。

并且这些材质晒干后,又会缺乏弹性而显得格外扁瘪,需要费很大力气来重新填充。

如此一来二去,一床被子常常还没盖到冬天结束就已经变得破破烂烂。

03

在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冬日生活犹如冰火两重天,权贵们住所用红木、石材构筑起,厚实的朱漆涂层将寒气阻挡在外。

一些富户甚至在墙体内填充花椒面,借助这种独特的药材来提升保温效果。

它不仅能提高室内温度,还能散发出一股别样的气味。

据中医理论,常常吸入它的芳香,也能够让身体加速循环,提高人们的代谢能力,从而让身体更加温暖。

而在汉代,皇后的寝宫被称为“椒房”,就是因为宫墙内外都涂满了花椒。

这种用花椒来防寒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古代王公贵族在冬季取暖方面的讲究和奢华。

而在的冬日生活中,取暖器具与饮食滋补可谓是相得益彰。

精致考究的铜炉、瓷炉不仅为室内提供了稳定的热源,更为冬夜增添了几分雅致。

西域进贡的无烟炭,加上各种珍馐美味被呈上餐桌,它们不仅口感上乘,更有助于身体御寒。

鲜嫩多汁的羊肉、鹿肉,被厨师们将其与当归、人参等药材一起炖煮。

制作而成了像花胶鸡、炖羊肉、参鸡汤这些美食,供人在享用同时还能御寒。

此外他们还喜欢在冬日里饮用一些热粥、羹汤,用小米、粟米熬制成粥品,加入一些山药、莲子等食材。

能看出古时的人们在取暖这一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

而往往社会地位上的差距,让人们的取暖条件也大不相同。

如今我们的取暖方式有了质的飞跃,但大家也要注意保暖哦。

信息来源:上游新闻《文史丨没暖气没空调的古人如何过冬?他们的取暖“神器”可能比你家的更高级》

齐鲁壹点《史地新知录⑩|历史深处的那些棉花旧事》

北方新报《寒冬之季话椒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