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博主质疑院士何祚庥无著作无成就名不符实,何院士解释说:那个时代条件不允许,而且他也才39岁。

这些年来,何祚庥院士在网上很活跃,也算是风口浪尖吧,也被一些网友口非议。
近日,超级大v军事博主阿尔法就对何院士提出质疑,认为何祚庥院士在1980年评院士的时候,虽然没有学术著作,也没有得国家科学进步奖,但是却评上了院士。认为其名不符实。

知名博主质疑
对此何院士也作出了说明,他说,1966年的时候,才39岁,然后紧接着就是10年运动,几乎所有学者都被打倒,是没有办法搞研究出著作的。他还举了几个例子,在运动的十年里,只有郭沫若写过一本书,叫《李白与杜甫》。

当时太年轻了,才39岁

当时那个年代不允许搞科研
有质疑很正常,但是何院士的解释小编认为有点牵强。
首先他说他39岁,还不到出专著的时候。但在科技发展的历史上,30到40岁左右正是科研人员成就最为爆发的时候,在历史上也是不胜枚举。
比如牛顿,44岁写下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揭开了人类科技进步的篇章。在此之前,牛顿的科学成果也都很丰富。
爱因斯坦26岁提出光子假说,后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6岁提出广义相对论,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杨振宁32岁提出杨一米尔斯规范场理论,34岁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35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现在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丘成桐在微分几何领域作出重大贡献,解决了卡拉比猜想,33岁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以上种种,数不胜数,年龄和运动不是决定一个人有没有成果的决定性因素,爱因斯坦出成果的时候,欧洲不是几十年都一直在打仗吗,一战二战,都没隔多少年就又打仗了。
所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学者有没有成果,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基础科学是否薄弱。
中国和美国在基础科学方面的差距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无论是资金还是科研人员,中国和美国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还是存在巨大差距,甚至是数量级的差距。我们从一穷二白逐渐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才慢慢有钱和有人逐步投入到基础科学研究中。
我们不能期待沙漠一夜之间能长出参天大树,必须要持续的不断追赶。
科技的进步也不是一蹴而就,也是由很多人一步一步的接力,量变引起质变,才会有突破。
科技突破历史贡献不应该只由量变到质变关键学者拥有,在量变的过程作出贡献的也应该得到肯定。
何祚庥院士也许就是属于这一类。
大家对“院士”这个问题怎么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