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光白籽,老玩家们脸上都会流露出一点复杂的神色。曾几何时它是万众追捧的宠儿,是高端和田玉的代名词,更是那些“玩玉先玩白”的资深玩家们的心头好。可如今去市场上转转,它却仿佛被打入了“冷宫”在市场中黯然失色,不仅价格被皮色籽料全面反超,甚至常常被误解、被低估,甚至被避之不及。

这事儿说起来好像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想当年,那可是光白籽的天下!老玩家谁不渴望手里攥着一块温润细腻、不带一丝皮色的光白籽,就跟捧着个谦谦君子似的,干净、纯粹、内敛。如今在网络时代,早都只玩皮色料,红皮、洒金皮、枣红皮……皮色越是鲜艳、独特,仿佛身价就越高。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光白籽真的就不行了吗?听听和玉大叔的看法。

光白籽顾名思义,是指完全没有皮色的和田玉籽料。它没有那一抹让人眼前一亮的红皮、秋梨皮、洒金皮,也没有那些复杂多变的皮色纹理,只有玉石最原始、最本真的模样——温润、纯洁、细腻如脂。在和田的上游深山,山料胚胎无意中从巍峨的昆仑山剥落,跌入冰冷的玉龙喀什河或喀拉喀什河,在湍急的冰川融水和河床的粗糙砂石中翻滚、冲刷、打磨。大多数籽料在漫长的自然旅程中,或多或少与河床里的矿物质亲密接触,这些矿物质慢慢渗透、沁入玉石表层,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各种皮色。

稀客光白籽呢?它们就像是天赋异禀的“玉中君子”,质地异常紧密、细腻到极致,仿佛有着一层天然的“金钟罩、铁布衫”,外界的矿物质很难沁入它的肌理深处。所以,它们才能保持着这种纯净无瑕的“光白”状态,大部分的光白籽个头都不会大,因为大的料子几乎都无法做到天然色素完全不沉积。

光白籽的品质其实一如既往,只是随着市场的扩大、信息的流通,还有审美的演化,光白籽的王者地位开始动摇。品相极佳的光白籽,特别是那种老熟、油润、白度又好的,绝对是市场上的硬通货,早年圈子里甚至流传着“好籽儿不长皮”的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也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光白籽纯度、密度的高度认可,但光白籽不是一天跌落神坛的,和玉大叔总结了一下,大概有这几个因素:

首先是资源端的变化。近年来新开采的光白籽,基本都是在深土层里挖出来的,已经几百万年都没见过水了,质地普遍偏“嫩”,偶尔遇到白度令人心动,但老熟度却远远不及以往。玉质过于通透、结构松散、缺乏厚重感,使得它在老玩家眼中“不够沉稳”,在新玩家眼中就变成了“真假难辨”。玉质显得比较“透”,行话叫“水过了”,有些甚至会伴有白棉、伴生矿物、晶体白花或者细小的绺裂,这些瑕疵也没有被皮色沁入掩盖,显得格外突兀。

最简单的仿籽就是滚制成仿光白籽,不仅形态圆润,毛孔仿真,真假难辨,连老玩家也得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光白籽没有皮色这个明显的“身份证”特征,鉴别真伪主要看玉质、结构、形态和毛孔。像毛孔的仿造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慢慢很多玩家谈光白籽色变,宁愿去买那些虽然贵但相对容易辨别的皮色料,也不敢轻易碰光白籽,生怕一不小心就“吃药”,买到了各种料子冒充的假货。越来越多的人宁愿选择带皮差一些的籽料,也不愿意冒险买一块没有“身份证”的光白籽。就这样皮色本身仿佛拥有了独立的价值体系,甚至有时候皮色比玉质本身更能决定它的价格。

这种审美和价值判断的转变,是导致光白籽“失宠”的第一步。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被皮色吸引时,那些素面朝天的光白籽,自然就被挤到了市场的边缘。皮色籽料不仅仅是颜色好,皮色本身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让玉雕师可以进行“俏雕”设计,赋予作品灵动的生命力。这种结合传统与创新的雕刻方式,恰好契合了当下消费者对“个性化”和“文化感”的追求。皮色也逐渐被赋予鉴真宝典的“身份证”特性,毕竟如今的假货,各种科技技术升级,几乎可以乱真。

那么光白籽呢?它虽然玉质纯净,但没有皮色也就失去了巧雕这个重要的表现空间。在追求创意和独特性的现代玉雕市场中,皮色料因为具备了这种“附加值”,自然更受青睐,进一步挤压了光白籽的市场空间。

归根结底,和田玉籽料价值的根本永远落在它内在的品质:浑厚感几何?够不够细密?纯不纯净?温不温润?油性好不好?这些才是籽料的“根”和“魂”。

一块真正老熟、油润、细腻到极致的光白籽,就像是玉石世界里的隐士,不靠华丽的外表取悦世人,只凭一身真功夫立足。无论市场如何变换,很多时候是围绕着“稀缺性”和“概念”转的。当皮色被赋予了太多的概念和附加值,人们就去追逐皮色。顶尖的光白籽从来就没有真正“没落”过,它依然是和田玉收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家和懂玉之人的心头好,只是人心散了而已,品质的东西永远在闪光,酒香不怕巷子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