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明末第一猛将,全家47口被清军灭门,300年后子孙把溥仪赶出皇宫

明末那会,天下可不太平,到处都是事儿。在河北高阳有个叫孙承宗的,这人可不简单,他的故事那是相当精彩,而且还跟他的后代们一

明末那会,天下可不太平,到处都是事儿。在河北高阳有个叫孙承宗的,这人可不简单,他的故事那是相当精彩,而且还跟他的后代们一起,整出了一段跨越几百年的传奇。

孙承宗出生在1563年,年轻的时候就走科举这条路。41岁那年,他可牛了,考了个进士第二名,也就是榜眼,然后进了翰林院当编修。在翰林院的那十年里,他主持科举选拔,像钱谦益这样的人才都是他挑出来的,慢慢就有了不小的政治影响力。

到了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1620年,出了个“梃击案”,就是张差刺杀太子那事儿。孙承宗在处理这事儿的时候,那政治智慧一下就显露出来了。他提出“小人物追查到底,大人物适可而止”的策略,把皇室的矛盾给平衡得妥妥当当,朝野上下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天启元年,后金在辽东闹得凶,辽东危机那是相当严重。这时候,孙承宗临危受命,当上了兵部尚书。他提出了“守关外以卫关内”的战略。他先是建立了“关宁锦防线”,把宁远、锦州这些地方的9座城、45座堡都给修好了,形成了一条纵深200里的防御体系。接着,他又整顿军制,把那7万虚额士兵都给淘汰了,重新组了“车营”“火器营”这些新式部队,一年还能省68万两军费呢。他还搞屯田富民,四年就开垦了5000顷荒地,一年能增收50万两白银,让军民都能自给自足。他这战略厉害得很,《明史》都说“使承宗久任,明或未遽亡”,就连清朝修的史书都承认他有能力。

可孙承宗的日子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的。因为和魏忠贤那伙人起了冲突,天启五年,他被人陷害,只能辞官回家。崇祯二年,他虽然短暂复出,把皇太极给击退了,可又被朝臣排挤,只能再次归隐。

崇祯十一年,也就是1638年,清军多尔衮那支部队攻破了高阳。这时候孙承宗都76岁了,他可没怕,带着家族的人还有乡亲们守城。他组织了一支“家族自卫队”,5个儿子、2个侄子、6个孙子,一共47个直系亲属都上了战场。城破之后,清军来劝降,他宁死不降,直接自缢殉国了。他家族的47个人也全都战死了,旁系死难的人超过了一百个。这一仗,《明史》记载“阖门死难,尸骸枕藉”,清军为了震慑抗清势力,还把孙氏祖坟都给平了。

时间一晃就到了近代,孙承宗的第十世孙孙岳登场了。这孙岳1878年出生,继承了家族尚武的传统。1904年,他进了保定武备学堂,还秘密加入了同盟会。后来,他参与了滦州起义、护国战争,还当上了京畿警备副总司令。

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孙岳是国民军的核心将领。他带着部队把紫禁城给包围了,还废止了《清室优待条件》。11月5号,他亲自下令让溥仪在两小时内离宫,这一下就终结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当时的人都说这是“三百年因果轮回”,孙氏家族用赶走末代皇帝的方式,给祖先抗清殉国的事儿画上了句号。

关于孙承宗搞的“关宁锦防线”,大家看法不一样。有的支持者觉得这防线让明朝多撑了20年,像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就多亏了这防线。可反对的人就质疑,说这防线花了太多军费,把财政都给拖垮了,还间接导致了农民起义。

孙氏家族的精神那是一直传承下来的。从孙承宗发誓和高阳共存亡,到孙岳留下“革命尚未成功”的遗言,这忠烈的传统一直没变。而且孙承宗辞官后还写了《车营扣答》这些兵书,子孙们世世代代都练武研史。

从1638年到1924年,这跨越286年的因果链,不光有封建王朝更替的规律,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传承。

孙承宗家族的历史,就像是一部明清到民国的历史缩影。孙承宗作为军事家,他搞的防御体系让明朝崩溃的时间推迟了。而他们家族就像个精神象征,用十代人的时间完成了历史复仇。这种“忠烈传家”的文化基因,到现在还刻在保定高阳孙氏宗祠的“四十七义冢”碑文中呢。历史的轮回虽然看着挺戏剧性,但更让人感动的是中华文明里家国同构、薪火相传的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