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川流儿
编辑|川流儿
2025年4月,美国海军第二艘“福特”级核动力航母CVN-79“约翰·F·肯尼迪”号的交付时间被再次推迟至2025年。
自2015年铺设龙骨以来,这艘耗资129亿美元的超级战舰已耗时近4000天,远超美国核动力航母平均1500天的建造周期。

更令人意外的是,负责建造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被曝因供应链断裂、技术瓶颈和人力危机陷入瘫痪,甚至传出“制造商跑路”的传闻。这艘被寄予厚望的航母,为何沦为美国造船业的“黑洞”?
2015年,美国海军为加速航母更新换代,提出“双阶段交付”策略,即航母完成基础建造后先行交付,后续再补充关键系统。但这一计划因国会强烈反对而夭折。议员们质疑:“花费130亿美元却无法搭载F-35C隐形战机,简直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技术问题成为核心阻碍,首舰“福特”号服役后,电磁弹射系统被曝每弹射20次即故障,先进武器升降机的可靠性也仅为设计指标的10%。为修复这些问题,“肯尼迪”号被迫回归传统的“单阶段交付”,但代价是工期延长两年。

2020年,美国海军宣布对舰体进行大规模改造,包括升级双波段雷达和适配F-35C,导致交付时间从2022年一路推迟至2025年。
纽波特纽斯造船厂是美国唯一能建造核动力航母的船厂,但其供应链问题已积重难返。2022年订购的舰用钢材,到2024年仍未到货;部分零部件成本三年内暴涨150%。一名匿名工程师透露:“我们甚至不得不从首舰‘福特’号上拆下零件应急。”
更严峻的是人力断层,船厂熟练焊工平均年龄达55岁,新员工需3年培训才能上岗。2024年,船厂因工人退休潮被迫暂停部分工程,导致“肯尼迪”号在完成度95%时陷入停滞。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丽莎·弗兰切蒂坦言:“我们的工业基础已无法支撑现有计划。”
“肯尼迪”号的拖延暴露了美国海军的系统性危机,按计划,“尼米兹”号将于2026年退役,但接替它的“肯尼迪”号形成战斗力需至少14年。
到2027年,美国航母数量可能跌破国会规定的11艘下限,迫使未完成测试的“福特”号提前部署地中海。
而中国海军003型“福建”号航母的舾装速度达到“肯尼迪”号的3.5倍,预计2025年年中服役。

尽管美国海军强调“肯尼迪”号将部署印太以“威慑中国”,但其技术可靠性存疑——AN/SPY-6雷达安装耗时三年,X波段雷达甚至被临时拆除。
“肯尼迪”号的成本已飙升至129亿美元,超过首舰“福特”号的135亿,成为史上最贵航母。若计入延期成本,总投入或将突破150亿美元。美国海军被迫推迟后续航母采购,CVN-82的建造计划被搁置至2030年。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分析指出,美国造船业空心化是根本症结。相较中国船厂同时建造5艘驱逐舰的效率,美国同类项目普遍延迟3-5年。

五角大楼2025年预算案显示,海军被迫削减新舰采购,转向“性价比更高”的无人舰艇,但相关预算同比缩水50%。
“肯尼迪”号的困境不仅是技术或资金的失败,更是美国制造业衰退的缩影。

当中国以高效供应链和年轻技术工人加速赶超时,美国却困于老龄化、成本失控和战略透支。
若中美造船业能交换,美国或许还有救。 然而,现实没有“如果”。这艘泡在船厂近十年的巨舰,正成为美国霸权逻辑的一道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