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麦子熟了几千次,这次,让我们认真爱它一次

如果一个南方人第一次来到河南的时间恰好是麦子由青转黄的时节那么风吹麦浪的景象必然是他记忆最深刻的瞬间但是风吹麦浪远不止是

如果一个南方人第一次来到河南的时间恰好是麦子由青转黄的时节那么风吹麦浪的景象必然是他记忆最深刻的瞬间但是风吹麦浪远不止是大地丛生的浪漫它的背后是每年这个时节发生在中原大地上与我们的餐桌、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件大事它也是大多数国人餐桌上的主角它就是小麦

有人说,小麦是河南的灵魂。当时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是到了一定年龄后,忽然血脉觉醒了,因此脑海里也一直有一个“出走半生,归来仍愿做种地人”的念想。实不相瞒,小编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也曾在烈日当头的中午跟着父母下地收割小麦,当时被麦茬扎满全身,浑身刺痒的感受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可以这样说,当时被被麦茬扎得有多难受,过后“馒头、面条”吃得就有多香😂。也许这就是刻在骨子里的爱吧!据河南省农业厅统计,我省小麦种植面积达到8502.2万亩。8000多万亩是什么概念?要知道1500亩等于1平方公里,而古都洛阳的面积大约为8200平方公里,也就是1230万亩。换算下来,我省小麦种植面积相当于有7个洛阳那么大。

因此,河南小麦的生产量占中国的1/4,位居全国第一,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小麦之乡”。河南的粮食不但养活了这个中国第一农业人口大省,更是每年外调400亿斤,供给全国。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周口沈丘,那里大约有35万亩的小麦种植耕地。看看在沈丘,小麦从破土到端上餐桌,带给人们的影响有多大吧。

///

「蓬勃」麦子从古至今不过熟了两千多次,但我们对家乡的爱却是千万次。冒着春寒顶破冻土抽芽的小麦,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随风疯长,在炎炎夏日里迎来丰收的金黄。短短一生重复了上千次,在这个过程里默默无声地送走了春夏秋冬,却在时间流动中沉淀下了最朴实却也最珍贵的滋味。我们去的时候,刚好到了麦子拔节的重要阶段。此时的麦子朝气蓬勃,一天一个景象,站在绿油油的麦田里,迎面吹来的风,都是清香的。那是小麦的味道,也是家乡的味道。

「付出」从小麦拔节到孕穗、抽穗,再到开花,灌浆,时间在耕耘者的辛勤付出中悄悄流逝。眼下已经到了麦子开花的节点,再有一个多月,也就是六月中旬左右就要进入“分秒必争”的抢收时节了。每年的麦收时节,河南广阔的麦田里就会呈现出一片金黄的丰收盛况。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观刈麦》形容为:“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到时,会有无数的“麦客”们,像候鸟一样追逐着麦“浪”,将小麦从田野送进厨房。

「卷馍」卷馍,沈丘当地最有代表性的特色小吃。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一家已经在当地开了二十年的卷馍小店,就是这样一张薄薄又软软的小饼,因为独特的制作工艺,保留了小麦清香的同时,后味里还带着一点点的麦芽香甜。可别小看这张卷馍,听说一天至少要卖出去3000张。裹上各种配菜卷起来的不仅仅只是味道与手艺,更是一代代人勤劳智慧的美味创造。

「顾家馍」顾家馍,沈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馍又不是馍那么简单,它代表的是一粒小麦种子从播种到收获再到餐桌的执着。眼前的这位李老师,是沈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家馍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懂麦,更懂馍,甚至和顾家馍打了半辈子交道。揉面、塑形、上色,每个动作都磨了千万遍,用他的话说:“这馍虽小,但讲究大。”老酵头发面,是沈丘顾家馍的特色之一。整整八小时的漫长饧发,面团的每一丝纤维都在静静蜕变,为的就是让馍拥有最扎实、最紧致的口感。而这,不过是一个合格顾家馍的开始。在当下这个冰箱标配的年代,食物不坏似乎理所当然。但往前退30年,顾家馍"不霉不裂"的绝活,那正儿八经算是保鲜黑科技了!如今的顾家馍,早已成为沈丘最闪亮的名片——而这张名片的底色,还是那片望不到边的麦田。

「炒面」同样,这碗炒面,也是充满了“麦香”。已经传承了两代人的小馆子,当老板说起炒面与麦子的关系时,他说到了两个关键词“回忆、灵魂”。每每回忆起儿时和父辈一起下地干农活,收小麦,尽管比较辛苦,但记忆里却充满了快乐。而“灵魂”,那就是无论到何时,河南人对“小麦”刻到骨子里的爱,都是不会改变的。面条要炒到微微焦黄,豆芽要保持脆嫩,这火候的把握,不仅仅只是师傅三十年功力的展现,更是河南人对小麦爱得深沉。

///

河南人用双手给了麦子第二次生命——把麦粒磨成雪白的面粉,把面粉揉成会呼吸的面团,再把面团变成卷馍的柔韧、炒面的焦香、顾家馍的千姿百态。麦穗低垂时,我们在田垄弯腰;面香蒸腾时,麦子在指尖重生。中原大地上,每一粒麦子都藏着河南人的指纹,每一双手都刻着麦子的年轮。

麦子养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春寒里顶破冻土抽芽的是它,酷暑中顶着日头灌浆的是它。八千个春秋轮回,麦穗始终朝着土地俯首。这不是屈服,是把所有阳光雨露,都化作人间最朴实的承诺:你在,我长;你饿,我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