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大明最强皇太孙——朱瞻基,随朱棣出征,平定汉王叛乱,怒斩恩师

皇太孙出征朱瞻基自幼便深得祖父母的疼爱。在他四岁那年,祖父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成功登上帝位,这也为朱瞻基日后的辉
皇太孙出征

朱瞻基自幼便深得祖父母的疼爱。在他四岁那年,祖父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成功登上帝位,这也为朱瞻基日后的辉煌人生铺平了道路。由于朱棣在南京即位称帝,朱瞻基便随祖母一同迁往南京生活。

原本性格活泼开朗、充满北方男孩特质的朱瞻基,在进入宫廷后逐渐展现出一种庄重严谨的气质。无论是朝堂内外还是民间百姓,都对这位年幼的小皇子赞誉有加。大家都惊叹于他的非凡气度,认为他注定会成为未来的国君,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小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瞻基越发懂事。他在宫中举止得体,对长辈们充满敬意,深受喜爱。他自小酷爱读书,尤其擅长诗词文章,且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

明成祖朱棣看到孙子如此聪慧伶俐、知书达理,心中倍感欣慰。

为了培养这个天赋异禀的孩子,朱棣早早为他挑选了一流的老师,以确保他接受最正规的教育。经过多番考量,太子少师姚广孝被选为朱瞻基的第一位启蒙导师,并每日在华盖殿为其授课。

姚广孝,本名道衍,是长洲人氏。他十四岁时便出家为僧,法号道衍,跟随师父席应真学习佛法与学问。在洪武年间,皇帝曾下令让精通儒学的人才参加礼部会试,但道衍却婉拒了官职的诱惑,最终被太祖赐予僧服返回寺庙修行。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开始推行削藩政策,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岷王等相继被废黜。在此背景下,道衍秘密劝说朱棣起兵反抗建文帝,从而成为朱棣“靖难之役”中的重要谋士之一。朱棣登基后,任命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负责管理全国宗教事务。

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姚广孝被授予资善大夫、太子少师之职,仍旧保留姚姓,并获赐名“广孝”。明成祖朱棣对他极为敬重,通常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他为“少师”,这足以体现朱棣对他的特别尊重。

朱棣曾多次劝说姚广孝蓄发还俗,为他提供宅第,并安排了两名宫人陪伴,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始终坚持住在寺庙中。姚广孝主要留在南京,与太子朱高炽(即朱瞻基的父亲)相伴。当时,明成祖朱棣因出征蒙古,经常往返于南北两京之间。

永乐五年(1407年),朱瞻基年仅十岁,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姚广孝作为他的老师,亲自为他讲授学问。姚广孝学识渊博,不仅精通历史典籍,还熟悉兵法战略。他将许多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儒法思想传授给朱瞻基。朱瞻基勤奋好学,刻苦努力,深得姚广孝的喜爱。

除了让姚广孝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外,明成祖朱棣还要求翰林院的内阁大臣在武英殿为朱瞻基授课,以进一步丰富他的知识体系。同时,朱棣也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位皇长孙的成长。

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北巡时,年仅十余岁的朱瞻基随行。途中经过田野,朱棣特意命人停车,带朱瞻基走入田间,让他亲身感受农民耕作的辛劳。他教导朱瞻基辨认各类农作物与农具,同时讲述粮食生产的不易,以及农民付出的辛勤汗水。

通过这些实地体验,朱瞻基自幼便深刻理解了体恤民情、珍惜农业的重要性。后来,明成祖撰写了《务本训》,不仅强调了农耕之艰辛,还将其引申至帝王治国的方方面面,包括用人之道、赏罚制度、内外治理、财经管理等,并明确指出这是帝王治政的核心理念。作为儒家思想的推崇者,朱棣要求负责朱瞻基教育的儒臣务必传授其儒学精髓,以助其未来治国安邦。

朱瞻基谨记祖父教诲,在成长过程中愈发勤奋学习。他天资聪颖,读书广博且善于融会贯通,能够深刻领会书中要义。每次阅读,他都会从头至尾仔细研读,尤其对涉及国家兴衰成败的内容格外关注,从中领悟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朱瞻基的勤勉好学让明成祖深感欣慰,对其寄予厚望。

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朱棣再度亲率大军北伐蒙古。他任命尚书夏原吉辅佐皇孙朱瞻基留守北京,并开始让朱瞻基参与国事管理的实际锻炼。

夏原吉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每天清晨早早入宫,协助朱瞻基处理政务。他办事果断且细致入微。有一次,一位郎官御史前来咨询政务,夏原吉一边解答一边迅速作出决策,神情从容镇定,很快就把事情处理妥当。

这些情景都被朱瞻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夏原吉杰出的能力给朱瞻基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朱瞻基对这位导师更加敬仰。

明成祖朱棣凯旋归来后,又命夏原吉陪同皇孙朱瞻基深入民间考察,体察百姓生活的艰辛。有一天,夏原吉让随从拿出一些细碎的黄米献给朱瞻基,并说道:“如果殿下吃了它,就能体会到农民的辛劳。”

通过这次乡间巡视,朱瞻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祖辈创业的艰难,认识到这与农民终日辛勤耕作一样,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后来朱瞻基即位为宣宗后,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关怀民生疾苦,这些都与他这段经历息息相关。

明宣宗朱瞻基自幼便深受祖父明成祖朱棣的喜爱,常常跟随祖父北巡,征战蒙古。明成祖朱棣一生热衷于建立战功,出征蒙古是他夺权后的首要任务。

从永乐八年(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他先后五次亲自率领大军远征蒙古,打击了蒙古贵族的分裂势力,加强了中央对蒙古地区的控制。

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出征鞑靼,从北京出发。随行的有学士胡广、庶子杨荣和金幼孜等人,而皇长孙朱瞻基则留在北京,未参与此次军事行动。期间,夏原吉被委以重任,辅佐管理六部及都察院事务,并负责向前线运送军饷。

到了永乐十一年(1413年)正月,皇太孙朱瞻基陪同明成祖朱棣从北京出发进行巡幸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安葬仁孝皇后于长陵。

仁孝徐皇后性情贤淑,善于辅助朝政,是明成祖朱棣最为宠爱的人,她的建议大多会被朱棣采纳。

仁孝皇后尤其擅长宫廷内部治理,她经常接见宫中的妇女,赐予她们冠服与钞币,并告诫道:“女子侍奉丈夫,不应仅仅关注衣食起居,更应适时给予有益的建议。通常朋友的话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但夫人的劝告往往更容易被接受。我每日侍奉皇上,常劝他要以人民为重,你们也应当如此。”

朱瞻基对抚养他长大的祖母仁孝皇后感情深厚且非常孝顺。永乐五年,祖母突然病倒,不久便离世了,这让朱瞻基深感悲痛。

明成祖朱棣对仁孝皇后的离世深感悲痛,特命群臣在灵谷寺与天禧寺之间举办盛大斋宴,以此悼念她一生的功德。

仁孝皇后去世六年后,即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棣抵达北京,见此地气候适宜,遂决定将仁孝皇后的灵柩安葬于此。朱瞻基坚持要亲自前往参与祖母的安葬仪式,以寄托哀思并彰显孝心。期间,他还随祖父前往凤阳祭拜祖陵,朱棣借此机会告诫他牢记先辈开创江山的艰辛。

永乐十年,漠北蒙古瓦剌部逐渐崛起,不仅侵犯鞑靼首领本雅失里,还屡次威胁明朝政府,扣押使臣,骚扰内地百姓。为应对这一威胁,朱棣决定亲自率军征讨瓦剌。

永乐十二年(1414年)正月,朱棣下诏调集山西、山东、河南以及淮安、凤阳、徐、邳等地民夫15万人,负责将粮食运送至宣府。

二月,朱棣正式宣布亲征,任命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都督谭青统领左右掖军,武安侯郑亨率领中军,宁阳侯陈懋、丰城侯李彬统帅左右哨,都督刘江、朱荣担任前锋。

三月,朱棣率领的大军自北京出发。此次出征蒙古,皇太孙朱瞻基也随行,意在让他亲身经历战场,接受锻炼。当时朱瞻基已满16岁,听闻即将出征,兴奋不已。在祖父的悉心教导下,加之自身聪慧,他的成长迅速。

明成祖朱棣带皇太孙朱瞻基出征的决定背后,有着深远的考量。他曾对侍卫大臣说道:“朕的长孙不仅英俊聪明,而且胆略过人。他应当亲身体验军队的生活,亲眼目睹前线战士征战的艰辛,从而深刻认识到保家卫国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这番话充分体现了祖父对皇孙的良苦用心。

同时,朱棣还特意嘱咐杨荣、胡广、金幼孜等人:“你们要多教导长孙经史知识,绝不能荒废他的学业,这样才能将他培养成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因此,在行军途中,朱瞻基不仅要学习军事技能,还要深入研读经典书籍。

四月,朱棣率领大军驻扎于兴和,并在一次大规模检阅后,将部队分为五路兵马出塞,向漠北瓦剌部发起进攻。到了五月,大军在杨林城稍作休整。

在此期间,朱瞻基不仅随同祖父一同检阅军队,还在闲暇之时紧随左右,聆听祖父讲述建立江山的不易以及如何传承与守护这份基业的道理,从中受益良多。

六月初,明军在达撒里怯儿地与敌军展开激战,战斗异常惨烈,双方互有伤亡。铁骑兵在朱棣的带领下奋勇冲锋,喊杀声震天动地,最终迫使蒙古军仓皇而逃。

朱瞻基则跟随内侍官李谦在九龙口与敌军交战。尽管李谦英勇无畏,但由于敌众我寡,局势一度危急。得知皇太孙参战的消息后,朱棣迅速派遣援军,成功化解了危机。

李谦由于担心自己带皇太孙出征会因战事风险而获罪,甚至触怒上天,最终选择自尽。

这次出征的经历让朱瞻基深刻体会到守护大明江山的不易,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八月,他随祖父班师回朝,返回北京。

在幼年和少年时期,朱瞻基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明成祖朱棣经常在大臣面前夸奖这位长孙,并对他格外宠爱。他还特意嘱咐胡广等大臣用心教导朱瞻基,让他多学习经典著作。

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年仅十四岁的朱瞻基被册立为皇太孙。从此,他常常陪伴在明成祖朱棣身边,多次随行出征。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文韬武略也日益精进。

明成祖朱棣对朱瞻基的才华非常欣赏,并对朱高炽说:“将来,天下可以太平了。”朱棣将继承和发展祖业的希望寄托在了这位聪慧、英俊、机智且勇敢的长孙身上。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也认为,正是有了这个优秀的儿子,才稳固了自己的太子之位。朱高炽与同母所生的弟弟朱高煦相比有显著不同。

朱高炽性格仁慈宽厚,文武双全,颇具帝王风范。而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他性格暴戾狠毒。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跟随父亲征战,屡建功勋,因此居功自傲,总想超越兄长,自己登上太子之位。

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而朱高煦则被封为汉王。这一安排让朱高煦心生不满,他对长兄朱高炽怀恨在心,拒绝前往封地就藩,同时多次设计陷害太子,企图取而代之。

朱高煦曾私下对自己的侍从说:“像我这样文武双全的人,为何不能成为秦王李世民那样的人物?”他还写了一首诗,诗中写道:“申生徒守死,王祥枉受冻。”这句诗直白地表达了他对父皇的怨愤以及争夺储位的决心。

朱高煦争夺太子之位的野心,在朝中几乎无人不知。当时年仅十几岁的皇太孙朱瞻基也察觉到了叔父的图谋,并开始想方设法保护父亲朱高炽。

有一次,明成祖朱棣命令太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以及皇太孙朱瞻基一同前往太祖孝陵祭扫。

朱高炽体态肥胖,行动不便,需要两名内官搀扶,即便如此,他仍频频失足。

朱高煦看到这一幕,觉得这是羞辱兄长的好机会,便当着随行大臣的面,故意说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朱瞻基听到后,立刻反唇相讥:“更有后人知警也。”

朱高煦闻言大惊,回头一看,才发现说话的是年幼的太孙朱瞻基。朱瞻基机智的回应不仅化解了尴尬局面,也让在场的大臣们暗暗称赞。

朱瞻基的聪慧深得朱棣的喜爱。正是凭借他的智慧和敏锐,多次在危急时刻帮助父亲化险为夷。可以说,朱高炽能够保住太子之位,与朱瞻基的支持密不可分。

汉王之乱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当时,明仁宗朱高炽突然驾崩。朱瞻基原本因南京多次发生地震,受命前往当地驻守。六月间,朱瞻基得知父皇去世的消息后,迅速启程赶往北京。

朱高煦曾企图借机置朱瞻基于死地,但由于朱瞻基行动迅速,未能得逞。至此,叔侄之间的权力争斗正式拉开帷幕。

这场斗争间接使文官集团获益良多。

汉王朱高煦主要依靠的是参与过“靖难之役”的军人势力,而朱瞻基自即位起,则不得不倚重原本追随明仁宗的一批文臣。这一局势与二十多年前的历史惊人相似——当年朱棣借助军人集团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取皇位,如今朱高煦与朱瞻基之间的矛盾,仿佛是在重演那一幕。朱高煦甚至萌生了效仿其父发动第二次“靖难”的念头。

朱瞻基在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继位。同年七月,朱高煦向朝廷提出四项有关利国安民的建议,实则是对中央权威的一次试探。尽管这些要求并不完全合理,但朱瞻基仍选择按照朱高煦的意思处理。

朱高煦完全没有理解朱瞻基那充满警示、安抚以及深意的处理手段。

到了次年,改元宣德,正月时,汉王朱高煦派遣使者前往京城进献元宵灯。有人向朱瞻基报告说:“汉王府派来的人,表面上是进献灯彩,实际上是在刺探朝廷虚实。”

朱瞻基又怎么会不知晓这种情况呢?他表面上装作坦诚以待,实际上是在实施后发制人的策略,选择静观其变。他在这种情况下展现出了令人叹服的克制力。

对于汉王府提出的需求,朱瞻基都一一满足。按照他的性格,他通常是不会这么做的,这显然受到了身边文臣的影响。

从永乐、洪熙到宣德三朝,皇帝身旁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支相对成熟的文官集团。

然而,朱高煦的准备却遭遇了重重困难。八月初,他的心腹枚青试图联络英国公张辅作为内应,结果却被张辅直接送交给了朝廷。

接着,朱高煦又计划让山东都指挥使靳荣在济南发动叛乱作为接应,但这一行动被山东布政司和按察司的官员察觉并提前防范,导致阴谋无法得逞。朝中的老臣不与他配合,地方官员也不打算参与叛乱,使得朱高煦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御史李浚当时正在家中守丧,接到朱高煦的召见后,立刻改变姓名、换上便装躲进了京城。

八月伊始,朱高煦于乐安正式任命将领并组建五军。短短五天之后,他派遣百户陈刚携带奏疏进京,并向诸位公侯大臣致信。在信中,他严厉指责明仁宗朱高炽背离了洪武与永乐时期的旧制,同时将夏原吉等人定性为奸臣,暗示当前局势或将重蹈“靖难之役”的覆辙。

直至此时,朱瞻基才正式宣布出征的决定,这充分体现了他的仁义与耐心。起初,他计划派遣阳武侯薛禄率兵讨伐。然而,次日,大学士杨荣在与群臣商议时提出了不同意见。

“陛下可还记得李景隆之事?”

杨荣的一句话,将众人的思绪拉回了二十多年前那场惨烈的夺位之战。“对于此类叛乱,陛下本不必亲自出征,但此次情况特殊,您应当御驾亲征,以稳定局势。”

杨荣明确建议朱瞻基亲自领兵出征。

朱瞻基听后未作回应,只是沉默片刻,随后用询问的目光看向夏原吉。“前车之鉴不可忘,必须引以为戒。”他说。

夏原吉似乎读懂了皇帝的心思,答道:“昨日我已观察过众将领的状态,他们随时待命,士气高昂,足以应对这场战事。”

作为“靖难之役”的亲历者,杨荣和夏原吉深知其中利害。尽管当下的形势与当年大不相同,但他们均不愿让历史悲剧重演,因此主张采取万全之策。这也是大多数文臣共同的立场。

经过文臣们的反复劝说,朱瞻基最终决定亲自率军出征。武将张辅曾主动请缨,要求领军讨伐。这次事件以朱高煦的失败而告终,彰显了文官治国理念的胜利。

凯旋归来后,杨荣受到嘉奖,夏原吉也因功绩显著而获得更高的赏赐。在此次行动中,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极力反对株连赵王,使朱瞻基得以保全叔父名声,因此更受信赖,并得到丰厚奖赏。与此同时,汉王朱高煦则被彻底边缘化。

明仁宗朱高炽执政时期培养的一批贤能文官,此时已逐渐团结在朱瞻基周围。同年十月,翰林侍读李时勉被恢复官职。他曾因直言进谏惹怒朱高炽而入狱,如今复职体现了朱瞻基的宽宏大度。尽管李时勉并非文官集团的核心人物,但作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儒臣,他的复职受到了广泛认可,也为朱瞻基赢得了文臣的支持与赞誉。

​四个月后,在文华殿内,五位重臣受到了皇帝的褒奖。他们分别是蹇义、夏原吉、杨荣、杨士奇与胡淡。

皇帝对五人分别给予了高度评价:蹇义被赞“忠厚宽弘”,夏原吉获誉“含弘贞靖”,杨士奇被称为“清方贞靖”,杨荣则以“方正刚直”著称,而胡淡更因“清和恭靖”的品格受到嘉许。

不久之后,内阁学士杨溥也加入其中,共同组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蹇、夏”及“三杨”组合。这个历经岁月洗礼与政务磨砺的文官团队极为罕见,为朝廷治理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在具体职责上,蹇义负责吏部事务,夏原吉主管户部,“三杨”掌控内阁,而胡淡则执掌礼部。

这一高效协作的格局,不仅夯实了“宣德之治”的根基,还在洪熙、宣德两朝的政治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明朝历史上一段佳话。

永乐末年,由于皇权的高度集中以及明成祖朱棣忽视客观条件、坚持推行多项重大工程和政策,导致社会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明仁宗朱高炽短暂的执政期间未能得到全面解决,最终成为明宣宗朱瞻基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其中,财政困境尤为突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包括迁都北京、多次北征蒙古、大规模营建工程、派遣郑和下西洋以及接待各国朝贡使团等,这些活动耗费了大量资财。

为应对财政压力,政府不得不加重赋税负担,而这进一步对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使得社会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然而,在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部分耗费巨大的项目如北征、大型营建工程以及下西洋等活动被叫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财政的压力。

到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时,通过稳定政局、消除汉王对皇权的威胁,继续推行紧缩政策,逐步改善了财政状况并为后续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整肃民风

宜德元年(1426年),京城义勇卫军中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城的冤案,起因是一位丈夫因妻子偷情而蒙冤入狱。这起案件在军中引发了巨大震动。

当时执法部门处理此案时,并未深入调查,仅凭一方之词便草率定案,险些酿成悲剧。此事引起朝野关注,诸多人士纷纷上书朝廷。宣宗皇帝得知后亲自过问,才避免了这一冤案的发生。

故事的主角阎群儿是义勇卫军中一名普通士兵,常年在京服役,家中留下年轻的妻子与年迈的父母。由于长期分居,年轻貌美的妻子倍感孤独。

此时,同乡的一名男子注意到她的处境,心生歹意。他以关心照顾为由接近阎妻,逐渐赢得了她的信任和好感。随着时间推移,两人关系越发放纵,最终发展出不正当关系。

起初,阎妻尚存愧疚之心,但后来却愈发肆无忌惮,甚至同时与多人纠缠不清。这种荒唐行径很快成为乡里茶余饭后的谈资。

阎群儿得知真相后怒不可遏,决意亲手惩治背叛的妻子。

阎群儿回到家中后,立刻对妻子施以严惩,并扬言要取她性命。然而,阎妻设法逃离了家门。她深知自己的行为无法被丈夫原谅,于是抢先一步诬告阎群儿,写了一封虚假的举报信,声称阎群儿与九名同乡共同抢劫了校尉陈贵的府邸。

为了确保计划得逞,阎妻贿赂了刑部衙门的主管官员。这位主管未加调查,便将案件移交御史审核。而御史也草率行事,仅凭一面之词便判定阎群儿等人犯下抢劫罪,并阴谋造反,最终判处他们死刑。

阎群儿、李宣等人在受审时得知判决结果,愤慨不已。他们向都察院提起上诉,坚称自己是被妻子恶意诬陷的清白之人。与此同时,义勇卫军的将士们也联名上书朝廷,为阎群儿等人辩护,揭露刑部衙门和御史接受贿赂、冤枉无辜的事实。

将士们在奏折中陈述道:“我们常年在外为国效力,忠心耿耿,而我们的妻子本应恪守妇道,却在外放荡不羁。事情败露后,竟敢诬陷丈夫,企图置其于死地。朝廷若对此类事件听之任之,偏信谗言,妄杀无辜,实难服众!恳请陛下明察秋毫。”

明宣宗朱瞻基接到这道奏章后,高度重视,当即命令都察院重新彻查此案,务必还阎群儿等人一个公道,避免冤杀无辜。

都察院遵照圣旨,迅速派遣专人深入调查案件始末。

经过详细核查,最终确认阎群儿等人并未参与抢劫校尉陈贵的家,阎妻所指控的内容纯属捏造;同时查明阎妻确实存在不检点的行为。最终,阎群儿等人被宣告无罪并释放,而阎妻因诬陷丈夫受到了惩治。

由于明宣宗朱瞻基亲自过问此案,才使得案件得以公正审判,避免了一起冤杀无辜的重大冤案。

案件发生后,明宣宗对左都御史刘观说:

“过去隋炀帝曾命于士澄追捕盗贼。然而,他们一天之内就斩杀二十多人,事发当天竟有六七十人被关押入狱。很多人因为受不了严刑逼供,被迫屈打成招。办案官员明明知道这些人无罪,却不愿重新审查,最终造成大量无辜者被冤杀。

如果现在当事人不申诉喊冤,就会默默含冤而死。如此一来,你们岂不成了第二个于士澄!

从今以后,必须告诫各道御史,在审理案件时一定要详查实情,依据事实依法裁决,绝不能错杀一人,绝不能制造冤案。倘若此案已经出现错判,朕绝不会轻易宽恕你们。”

刘观遵照明宣宗的旨意,命令下属官员在审理案件时必须反复核查证据,确保判决公正,绝不冤杀好人。

怒斩恩师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确实为明朝的稳定与发展实施了许多积极措施。他注重革除前朝积弊,鼓励臣民进谏,展现了开明的一面。然而,历史人物往往具有多面性,朱瞻基也不例外。

尽管他提倡纳谏,但对于那些违背自己意愿的臣子,有时也会采取严厉手段,这在他对待旧臣戴纶和林长懋的态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戴纶和林长懋都是饱学之士,性格正直,深受明成祖朱棣的信任与器重。他们被委以重任,成为皇太孙朱瞻基的老师,肩负着教育未来皇帝的重要使命。

二人对教学工作极为认真,严格要求皇太孙每日学习经书,希望将其培养成一位博学多才的君主。

然而,这种严谨的教学方式却让年少的朱瞻基感到厌烦。他更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喜欢骑马射箭等户外活动。因此,师徒之间时常产生矛盾。

待朱瞻基即位后,他对两位老师的严格管教仍记忆犹新,并心生不满。最终,他以某些理由对戴纶和林长懋进行了处分。这一事件反映出,即使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在处理个人情感与政务时也可能存在偏颇之处。这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全面考虑其优点与不足,避免片面化或理想化的解读。

明宣宗朱瞻基逐渐长大,明成祖朱棣开始让他接触军事事务,这恰好合乎他的心意。有了祖父的旨意,就如同拿到了“许可证”,他对经书的学习更加懈怠,而对外出练习射箭却表现得极为积极。

戴纶与林长懋看在眼里,忧心忡忡。出于责任感,他们向明成祖朱棣上奏,认为皇太孙正值少年时期,不应荒废学业,而只专注于游玩。此后,他们屡次进谏,强调皇太孙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一天,朱瞻基在祖父身边侍奉时,朱棣问他:“宫中的大臣谁最为称职?”

朱瞻基回答说是戴纶。于是,朱棣拿出戴纶的奏章给太孙看,朱瞻基一看内容是关于自己的,心中便暗暗对老师戴纶产生了怨恨。

由此可见,朱瞻基在青少年时期心胸就较为狭隘,他忽视了老师的责任心,反而与老师结下仇怨,甚至发展到后来的报复行为。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戴纶和林长懋因认真负责地为太子讲授书籍而受到提拔。戴纶被晋升为洗马,继续为太子讲解经书。林长懋则被晋升为中允。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为了稳固统治地位,对东宫旧臣进行了普遍升职嘉奖。例如,左庶子陈山被提拔为户部侍郎,中允徐永达升任鸿胪寺卿,洗马张英成为礼部侍郎,王瀼则担任翰林侍讲。

在这次恩赏中,戴纶和林长懋也得到了提升。戴纶被任命为兵部侍郎,而南京的中允林长懋却被外派至郁林担任知州。对于林长懋而言,这一安排未免有些大材小用,显得不够公平。

尽管明宣宗曾公开表示希望臣下直言不讳,畅所欲言,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每当有人批评他的过失或揭露其短处时,他往往心生不满,并借故加以惩罚,这正是所谓“开明”皇帝鲜为人知的一面。

戴纶升任兵部侍郎后,依然保持了直言敢谏的本色。他曾指出,皇帝热衷于狩猎游乐,却忽视国家政务,这种行为对社稷极为不利。此番言论令明宣宗极为恼火。原本,朱瞻基就对自己皇太孙时期的某些事情耿耿于怀,如今戴纶的上疏更是触犯了他的逆鳞。于是,明宣宗恼羞成怒,下令让戴纶前往交趾参赞军务,以此泄愤并报复戴纶的直言进谏。

戴纶与林长懋二人因冒犯皇上,被发配至边疆。然而他们抵达边疆后没多久,由于朝廷始终未能明确其罪行,两人又被押解回京城,并投入大牢。

某日,明宣宗朱瞻基亲自在朝堂上审问戴纶与林长懋。在审讯过程中,戴纶完全不顾及皇上的威严,据理力争,态度强硬且毫无畏惧。他的行为进一步激怒了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戴纶处斩,并抄没其家产。而林长懋则被长期关押于大狱之中,长达十年之久。

戴纶与林长懋的父亲——河南知府戴贤和太仆寺卿林希文,也因儿子的牵连而被捕入狱。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残酷本质,成为明宣宗即位以来朝政处理中最不光彩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