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今天咱聊聊敏感的婚外情话题。其实我本不想写,但实在憋不住,得跟大伙讲讲扎心实话。
先讲三个读者分享的事儿。一位中年大姐,工作稳定,老公顾家,孩子也大了,可她老觉得生活缺了点啥。后来网上认识个男的,一下陷进去,结果被伤得惨,走不出来,常问我咋办。
第二个更离谱,新公司和同事工作默契,对方一表白,她就以为自己恋爱了。起初还说两人都有家庭,这样不好,可三个月后竟说自己怀孕了。
还有个男读者,出差时遇到个关心他、帮他的女的,就觉得遇到人生第二春。被老婆发现后,还坚称这是真爱,根本听不进劝,谁反驳就跟谁急。这事儿太荒唐了!
小鱼说挽回
从他们的倾诉及网上帖子,我发现一个共性:好多搞婚外情的人,表现得像不懂事的小孩,总觉得婚外遇到的人比伴侣更好、更合拍。
今天文章就说一个观点:千万别高估婚外情!先分析背后心理,搞婚外情说白了就是“填补”。在婚姻里缺啥,就想在外面找啥,这是情感补偿心理。比如在婚姻里觉得伴侣不够关心、无法提供情绪价值,碰到对自己关怀备至的人,就感觉缺失被填补了;要是伴侣强势、态度差,遇到同情自己的人,也会觉得得到补偿。
有人质问婚内出轨原因,给出的理由通常是:那个人温柔、体贴、懂自己,能照顾情绪,可能还有性需求。乍一听,这种填补似乎有点道理,毕竟婚姻中确实存在不和谐与各种问题。
但这就能让婚内出轨合理吗?当然不能!想把婚外情合理化的人,脑子糊涂。婚姻不和谐想找补偿,为啥非得找个人呢?你觉得现在伴侣不好,就认定婚外遇到的更合适,可你凭啥这么肯定?你觉得选现在伴侣是看走眼,又怎么确定婚外这个人就是命中注定?难道是对爱情理解、对亲密关系思考,或者三观突然有质的飞跃了?其实啥都没有,就是遇到能填补缺失的人,就不顾一切,这不是幼稚是什么?
小鱼说挽回
而且,搞婚外情遇到的人能是正派人吗?要是双方都有家庭,因几句甜言蜜语就背叛婚姻,这合理吗?对方没家庭,却明知你有家庭还掺和,底线在哪?要是对方不知你有家庭,你靠欺骗获得填补,以后得用无数谎言圆谎,最终啥问题也解决不了。
再说说“人生第二春”。结婚多年,生活平淡,对生活和婚姻提不起劲。这时遇到一个人,两人在一起激情满满,让平淡生活有了波澜,就觉得迎来第二春。
但所谓第二春,其实是假象,和身体、神经有关。身体里的多巴胺受体正常情况下刺激减少,难以激发愉悦感,可新刺激会让多巴胺大量分泌,人就感觉回到年轻,充满新鲜感和刺激感,甚至觉得婚内出轨的偷偷摸摸也刺激。这是存在性焦虑,让人通过新关系营造年轻假象,时间观念错乱,进而做出求爱、冲动消费、冒险约会等行为。
从情感角度看,很多人,尤其是中年人,错把平淡当婚姻罪过。像开头那位大姐,生活安稳,却因平淡觉得没意思,就去外面找刺激、求认可,结果把生活搞乱。所以记住,别把生活平淡当成婚姻缺失的根本原因。
小鱼说挽回
再讲一个心理机制,婚外情能长久吗?看一组公开数据:维持1天但不到1个月的占比10%;维持1个月但不到1年的占比48%;维持1年但不到3年的占比20%;维持3年以上的占比10%,还有只维持1天或一次的占比12%。为啥婚外情难长久?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是认知失调。
比如刚喝了苦中药,再吃糖就觉得特别甜。处于不幸福婚姻中,有人来填补缺失,就会觉得特别有效、刺激,甚至上瘾,这解释了为啥出轨的人往往有了第一次就有无数次。若离婚和婚外情对象在一起,又会发现对方没之前好了。
这种认知失调带来三种认知扭曲。一是虚假合理化,夸大婚外情的填补作用,给自己背叛找借口,实则是逃避婚姻问题。二是后果最小化,陷入婚外情后大脑自动降低对其危害的判断,弱化对婚姻破裂、孩子受伤害等后果的评估,还自我安慰只要不被发现就行。三是认知闭关陷阱,出轨者为减轻罪恶感,要么更冷漠地逃避婚姻问题,要么在婚外情投入更多感情证明其价值,形成错误认知闭环。
可以发现,有些人高估婚外情价值,完全没有对亲密关系的正确认知,全是认知失调导致的错误想法。
小鱼说挽回
最后,很多人理直气壮说遇到真爱了,人不可能一辈子只喜欢一个人,现在这个人就是想要的。但所谓真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现在觉得婚外情对象是真爱,只是因为没真正过日子,仅在情感上有点共鸣,把填补空缺错当成真爱。
一旦涉及实际生活,真爱就会变复杂。当初选伴侣时也觉得是真爱,现在却不是了,难道不该想想原因?说实话,一个人要有足够经济实力,应对各种生活状况,毫无生活压力,只专注于爱,才能遇到并维持真爱。生活有琐事掺杂,真爱就不再纯粹,就像看似纯净的空气也有细菌微生物。婚姻如同空气,爱只是一部分,现在看到的“真爱”只是提纯后的一面,怎能保证以后?除非不谈生活,搞柏拉图式恋爱,但多数人现在觉得够了,以后又想什么都要,既想保住婚姻又想找真爱,也不掂量下自己。
小鱼说挽回
一句话,婚内搞婚外情,理由再好听,在我看来都是借口。别美化背叛行为,说白了就是两个三观不正、没底线的人搞的不正当勾当,特别可笑。所以别再提什么真爱了,真爱听了都得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