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影视深度融合,建构新时代的武侠影像,是武侠电影早期雏形

娱之萌宠 2023-12-18 17:49:34

从古代走向现代,这中途武侠小说很大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的出现几乎同步。

据资料记载,早在 1919年商务印书馆拍摄的《车中盗》,就已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此次创作也被视为中国武侠电影作品史上的早期雏形。

到了1925年,天一公司《女侠李飞飞》将英雄救美的侠义气节搬上了银幕。

同年,《盗国宝》的出品,使得专业武打演员出现在大众视野。1927年百合影片公司拍摄的《王氏四侠》,使得武侠电影日渐规范。

后来,伴随着视觉技术的勃兴,武侠小说逐渐渗透到新媒体文化产业。20世纪的电影艺术,动漫艺术都大量吸收借鉴了武侠小说的“侠文化”元素,有侠义精神、武侠叙事模式等审美元素,这些对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28年改编自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的《火烧红莲寺》出现,使武侠题材的影视作品成为主要的电影类型,武侠电影高潮由此掀起。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为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初期,这时期的电影承担着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民族想象的重任。

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至 20 世纪末,受“新派武侠小说”的影响,大量经典武侠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武侠影视呈现繁荣景象,但真正意义上创造武侠电影神话的乃是香港电影。

20 世纪 50 年代末,由于中国新派武侠小说日渐风行,金庸、梁羽生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

从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碧血剑》等的拍摄到 1967年张彻的《独臂刀》,使得武侠电影高水平的制作竞相涌现,《独臂刀》以任侠豪情创下了票房记录,其《金燕子》也赢得了不俗的口碑,他参与的武侠电影创作有百部之多,本人更是被誉为武侠片的“护法导演”。

作品注重道义观念,如早期的忠孝,后期的言必信、行必果等观念是对传统侠文化地很好继承。

20世纪60年代是武侠电影的黄金期,除张彻的“暴力美学”风格外,胡金铨开创了武侠片的另一种风格,倾向于侠义的艺术趣味,胡金铨集浓厚的文人气息、家国抱负于作品之中,不崇尚暴力,反而注重侠义精神,执著慢工出细活,五年才拍出《侠女》,但却一鸣惊人,响彻国际影坛。

在武侠电影精进的道路中,徐克功不可没,徐克的《蝶变》《笑傲江湖》三部曲,《黄飞鸿》六部曲等,将武侠电影再一次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徐克最突出的主题是通过武侠江湖来揭露历史与人生的本质,最终回归于侠隐的侠客态度。

徐克在表现传统侠文化之时,也在极力表达侠文化是如何走向世界。

21 世纪至今,武侠影视进入了成熟期,集历史、想象、玄幻、技术等,完成了中国武侠电影走向全球的民族想象,如李安的《笑傲江湖》,张艺谋的《英雄》。

武侠小说的公平正义、善恶救赎、理想寄托、书剑恩仇等元素完美的契合了影视大众审美机制。

为此,武侠小说与影视的深度融合,不断建构着新时代的武侠影像。梳理武侠电影的发展过程,会清晰的发现,早期武侠电影在叙事模式上,模式单一,一正一邪的势力斗争是普遍的叙事方式;

在情节结构上,善与恶对立,舞台化痕迹明显,正义终会战胜邪恶,武功高下论胜负;在人物结构上,人物性格简单,没有复杂化的人格存在。

因此,早期的侠义精神,以匡扶正义与嫉恶如仇为主要表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反封建的意识形态。

后来,随着正统武侠观念的形成,多元化的叙事元素开始流行,侠义精神更加全面,人物形象也愈加丰满,戏剧张力十足,如胡金铨导演的影片,成功实现了侠文化与电影的完美融合。

0 阅读:13

娱之萌宠

简介:关注娱宠,了解更多娱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