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藏、川三省区交界,总面积23870平方千米。迪庆自治州,下辖香格里拉市(县级市)、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在迪庆藏语中,“迪庆”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境内生活着汉族和藏、傈僳、纳西、白、回、彝、苗、普米等24个少数民族。

以下是对迪庆州及其下辖县区古称的详细历史信息介绍:
一、迪庆藏族自治州(古称无直接对应现代行政区划名)
迪庆地区的历史悠久,但“迪庆”这一名称作为现代行政区划的专有名词是后来才出现的。在历史上,迪庆地区曾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其名称也随之变化。如西汉时属西南夷,东汉时为牦牛羌地,隋时属南宁州,唐时设“神川都督”,南诏国时先后属铁桥节度、剑川节度,大理国时为善巨郡辖地,元时属吐蕃诸路宣尉使司都元帅府管辖,后属云南行省丽江路等。直至1957年9月13日,才设立迪庆藏族自治州,驻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市),原属丽江专区的中甸、维西、德钦3县划归迪庆藏族自治州领导。
虽然“迪庆”没有直接的古称对应现代行政区划名,但迪庆地区的历史沿革和名称变迁反映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二、香格里拉市(古称中甸)
香格里拉市原名中甸,其名称的历史变迁与当地的民族、地理和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 唐代:据《云南志》等史籍记载,中甸在唐代被称为“剑赕”(也有“结塘”“杰塘”等同音译写),是吐蕃与南诏交界的重要地区。吐蕃人发现这里是藏区最美丽、最富饶的地方,因而誉其为“无比殊胜的宝地”。
• 元代:随着藏汉文化的交融,中甸地区逐渐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地之一。此时,“剑赕”等名称逐渐演变为“中甸”等音译形式。
• 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势力扩张,中甸地区成为其领地之一。纳西语称其为“主地”,译音为“中甸”,并沿用至今(初写为“忠甸”,后写为“中甸”)。
•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中甸厅,隶丽江府。此时,“中甸”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正式确立。
• 近现代:民国时期,中甸厅改为中甸县。2001年12月17日,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因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藏语“心中的日月”之意)就是此地,故更名。2014年12月撤县设市(县级)。
香格里拉是云南著名的牧区,面积11613平方千米,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县市。其名称的变迁不仅反映了当地历史的演变,也体现了藏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香格里拉”这一名称已成为迪庆州乃至整个云南省的一张重要名片,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探寻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
三、德钦县(古称阿墩子、德钦林等)
德钦县的历史名称同样丰富多彩,其变迁与当地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 清代: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设阿敦子弹压委员,归维西通判节制。此时,德钦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划名称。
• 民国:民国时期,德钦地区的名称经历了多次变更。如民国4年(1915年)改设行政委员,民国21年(1932年)改为设治局,民国24年(1935年)改设德钦设治局。其中,“德钦设治局”的名称以当地喇嘛寺“德钦林”音译命名,标志着德钦地区行政区划的初步形成。
• 近现代:1952年设德钦县,属丽江专区;1957年划归新成立的迪庆州至今。此时,“德钦县”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正式确立并沿用至今。
德钦县是云南地势最高的县,平均海拔4270.2米;同时也是云南人口密度最小的县。其名称的变迁不仅反映了当地历史的演变,也体现了藏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今,德钦县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
四、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古称临西县、维西厅等)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历史名称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
• 南宋: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设临西县,标志着维西地区行政区划的初步形成。此时,“临西县”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正式确立。
• 清代:清雍正五年(1727年)建维西厅,归鹤庆府管辖。以“维护云南西北边陲的屏障”寓意命名。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隶丽江府。此时,“维西厅”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正式确立并沿用了一段时间。
• 近现代:民国时期,维西厅改为维西县。1950年隶丽江专区;1957年划归迪庆州。1956年9月11日成立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成为云南省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此时,“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正式确立并沿用至今。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被誉为“药材之乡”(当归为最)、“杜鹃花园”(拥有150种杜鹃)。其名称的变迁不仅反映了当地历史的演变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和支持。如今,维西县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宝贵的药材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和研究。
综上所述,迪庆州及其下辖县区名称的历史变迁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它不仅记录了当地历史的演变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和支持。这些名称的变迁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成为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