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樵松,解放战争中因起义牺牲的国民党唯一一名军。他原名黄德全,号怡墅,河南尉氏人。1922年考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学兵团,从排长擢升至团长。抗日战争初期,任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27师79旅旅长,参加娘子关、台儿庄和保卫武汉等战役,屡建战功,升任第27师师长。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军第30军军长。1948年11月在太原前线筹划阵前起义,因部下告密被捕,押至南京,27日就义于雨花台。
1979年11月27日,山西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在太原双塔烈士陵园隆重集会,为一位特殊的烈士举行骨灰安放仪式,省领导程子华、裴丽生等敬献花圈,知名人士姚雪垠、臧克家、张之强、高鲁等敬送挽联并题词悼念。
抗日烽火中,你曾在台儿庄前,挥剑斩倭寇,立下战功,举世闻名,全民扬眉吐气;快解放太原,你正欲高举义旗,却遭敌暗算,殉难雨花,万众震惊,痛哭丧失忠良。
这幅挽联概括了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的一生,他就是在抗战前线勇杀日军、为解放太原阵前起义而牺牲的黄樵松烈士。

黄樵松1901年出生于河南省尉氏县,家境贫寒,从小目睹人民悲苦、国家积弱,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恨之入骨,立志报效祖国。
1922年,黄樵松毅然中断学业,从军报国,考入冯玉祥将军的西北军学兵团,由于表现突出从排长擢升至团长。1930年,冯玉祥在蒋、冯、阎中原大战中失利,残部被蒋介石收编为第26路军。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驻守湖北的第26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御敌。黄樵松时任第27师79旅旅长,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此次挥师北上,是与日倭决一死战!他不死,我便亡,最后关头便是今日。”
1937年10月,日军入侵娘子关,黄樵松率领第79旅前往迎战,战斗持续两日,打退敌人十多次进攻,毙敌300余人。黄樵松因立战功升任第27师师长。
1938年3月,黄樵松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战斗打响后,他一直坚持在前线,指挥部队奋勇杀敌。此后,他还率部参加了武汉会战、豫南截击战、信阳攻坚战、南阳守卫战等重要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诗人臧克家曾是第27师战地服务团员。他写的长诗《国旗飘在鸦雀尖》,记录了武汉会战中黄樵松指挥大别山北麓保卫鸦雀尖战役的悲壮情景。诗中写道:“士兵死了,连排长上去。连长死了,拿营长去填。”“没有兵力给他增援,送去的是国旗一面。另外附了一个命令,那是悲痛的祭文一篇:‘有阵地,有你。阵地陷落,你要死。锦绣的国旗一面,这是军人最光荣的金棺。’”
1945年3月,日军大举进攻豫西南,黄樵松坚守南阳,在日军飞机、大炮、坦克的连续进攻下,亲自下连排督战,鼓舞士气。他的指挥所门口,放着一口棺木,上面是他亲笔所书的“黄樵松灵柩”五个大字,以此表达他誓死不退、与南阳共存亡的决心。激战10个昼夜后黄樵松接令带部突围。从此,他声震南北。
尽管黄樵松屡立战功,但蒋介石因对西北军抱有成见,长期予以排斥,这让黄樵松心灰意冷,他写下“十年戎马久离家,踏遍关山与水涯,待到成功归故里,携儿月下种梅花”的诗句,打算抗战胜利即解甲归田。抗战胜利后,不少国民党官员借接管之机大肆敛财;不久,国民党政府又发动内战,更让黄樵松不满和痛恨,不愿再为国民党效力,于是告病回到开封家里,不问世事。
1948年,华北野战军经临汾战役和晋中战役,解放了除太原以外的晋中地区,7月下旬逼近太原。盘踞山西的阎锡山龟缩在太原城内,向蒋介石告急求援。蒋介石急电胡宗南令第30军增援太原。胡宗南先后数次发电并派人催促黄樵松带队出征。黄樵松深感无奈,喟然长叹:“厮杀半生,如今还要打内战,国家何日得以安宁,人民何日得以安生!”最后,胡宗南派副官带着专列前去迎接,黄樵松见实在难以推脱,只好应命。
到太原后,黄樵松目睹的是一座孤城,四无依靠,特别是几次外围战斗后,他的部队伤亡4000余人,兵员无法补充,防区日益缩小。官兵了无士气,厌战情绪快速蔓延,这使黄樵松陷入忧虑彷徨之中。
此前,他的旧友,原西北军将领、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高树勋,在邯郸战场首举义旗,率部投奔解放军。黄樵松开始暗暗关注高树勋起义的情况。
就在此时,他收到了高树勋写给他的劝告信:“按目前华北及东北局势是急转直下,弟等为人民立功之良机瞬间即逝,当这种情形下,不能不使我对你们的关怀忧心如焚……”接着,他告诉黄樵松锦州已经解放,并比较太原与锦州的形势:“按锦州为交通枢纽,是蒋军重要补给基地,又系沈阳、承德、北平的走廊,按兵力而言是蒋家嫡系部队,十余万美械兵团,且有现代化永久性坚固工事,碉堡林立,可谓金城汤池,但人民解放军在攻击时仅花费三十一个小时即完全解放。……今太原孤城果何所恃乎?以言待援,千里之内无兵可援,空中运输机场已被控制,你们出城反扑数次,损兵折将,防御圈日见缩小,太原解放定然为期不远,一旦城破被俘,其景况何如?”高树勋的来信深深震动了黄樵松,他决定顺应广大官兵的要求,发动阵前起义,弃暗投明。
1948年10月31日,黄樵松派出了谍报队长王正中与解放军联系。王正中受到了第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胡耀邦的热情接待,并带回了解放太原前线的最高首长、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徐向前的亲笔信。信中写道:“贵军长为早日解放太原三十万人民于水火,拟高举义旗,实属对山西人民一大贡献……惟时机紧迫,更为慎密计,事不宜迟。至于具体问题兹特请高总司令树勋将军,并派本军胡政治部主任耀邦来前线代表向前全权进行商谈。”
王正中带回的消息和徐向前的亲笔信令黄樵松更加坚定了起义的决心,几次接洽后,双方商定11月5日正式起义,活捉阎锡山,解放太原城。
11月3日,黄樵松密令裁缝店缝制白臂章1.2万枚,供起义时夜间识别用;向其部第27师师长戴炳南等秘密布置太原起义的准备工作。王正中和以十八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长名义前来的代表晋夫等人也星夜赶往第30军驻地,双方将详谈起义的方案和具体步骤。
然而,被黄樵松一手提拔、视为心腹的戴炳南,他表面赞同起义,当晚即溜至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向阎锡山密报起义计划。阎锡山连夜通知黄樵松来行署参加高级将领会议,对其实施拘捕,同时派人将已到达第30军前沿阵地的解放军代表晋夫等人逮捕。太原起义失败。
黄樵松等人被捕后,阎锡山将事情经过电告蒋介石。11月6日,黄樵松等人经北平押送南京,关押在国防部保密局看守所。几天后举行公开审讯。
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军法局局长徐立道亲自到庭参加审讯。黄樵松十分清楚,所谓审讯,只是走走过场,在国民党看来,出了如此大事,无论如何都是要杀头的。他不屑地说:“问什么?死就死,有什么可逼的呢?正是自己做事,自己承担,其余无话可说。”
抱定必死的决心,黄樵松在狱中镇静如常,处之泰然。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我死了你的担子可加重了。老的老了,小的都不中用。养老育幼、食衣住用,我惭愧的很,今后是不能在物质上帮你的忙了。”他还写诗填词,寄情文字。其中一首诗写道:“戎马仍书生,何事掏虎子。不愿蝇营活,但愿艺术死。”表达了他追求光明、至死不悔的决心。
11月19日,国防部特别法庭正式宣判,以“率部投降共军”“背叛党国”罪判处黄樵松、王正中死刑;以“匪谍渗入国军”、“煽惑军人叛逃罪”判处晋夫死刑。法院要求他们在判决书上签字,被严词拒绝。法官问黄樵松为什么要叛变,他高声说:“我不是叛变,我是不愿意打内战!你去问问我们的官兵,哪个愿意打?如果不愿意打内战的该杀,我就签,别的字我不签!”接着他又说:“解放军的宣传部长是我请来的,王参谋是我命令他去的。要杀杀我,他们无罪!”晋夫接过话说:“黄军长,你也没有罪,有罪的是他们!全国即将解放,人民会清算他们的!”
11月27日,是黄樵松、晋夫、王正中临刑的日子,在人生的最后一刻,黄樵松用尽全身的力量大声呼喊:“南京解放万岁!”“全中国解放万岁!”
早年经历
1901年,黄樵松出生在河南省尉氏县蔡庄乡后黄村。幼年时,其家境贫寒,父亲黄金玉常年给富户做长工,农闲时卖糖食糊口。黄樵松少年时发愤读书,成绩名列前茅。学生时代的黄樵松,受镇上岳王庙里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影响,自小便滋长了爱国主义思想。
1922年,河南久旱不雨,饥鸿遍野。黄樵松愤于国家贫弱,立志从军报国,便毅然中断学业,去报考冯玉祥的学兵团。黄樵松在学兵团不怕苦累,勤学苦练,测验时各个项目成绩优异。
军旅生涯
开始军旅
1924年,黄樵松被挑选担任冯玉祥卫队连连长,旋升任营长。
1926年,冯玉祥在共产党人推动下组成国民联军,于9月17日在五原隆重誓师,强调要战胜军阀,达到北伐目的。这时,一批共产党员参加到国民联军中工作,共产党员刘伯坚任联军总政治部主任。黄樵松开始有机会与共产党人接触,初步懂得了一些革命的道理。
1930年,黄樵松随冯玉祥参加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冯玉祥失败出走,残部由蒋介石收编为26路军,孙连仲任总司令。从此黄樵松离开冯玉祥而成为国民党军队的一员。
英勇抗日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驻守湖北的26路军官兵分头由孝感、花园、广水等车站开赴华北前线御敌。黄樵松时任26路军27师79旅旅长,其在给妻子王怡芳的信中慷慨表明心迹,与日倭决一死战。
1937年10月,黄樵松率部随26路军转战晋东,陈兵娘子关。10月14日,日军77联队侵入娘子关,黄樵松率79旅迎战,经两日激战,肉搏十余次,击毙敌大队长中岛利男、少佐鲤登及其以下官兵300余人。
1938年1月,黄樵松因战功升任27师师长;后蒋介石到洛阳召开第二战区团长以上军官会议,黄樵松结识了朱德、彭德怀、贺龙等人,相互交换了对日作战战略战术。2月初,部队开往新郑县,黄樵松学习31师的政治工作经验,成立了27师抗战歌曲队。同年3月,黄樵松奉命率部参加台儿庄会战。行军路上,黄樵松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情景,更是坚定抗战决心。黄樵松自始至终率部战斗在第一线,给日寇以重大杀伤,该部在这次战役中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战后人员仅够编为一个旅。随后,黄樵松还率部参加了武汉大会战、豫南截击战、信阳攻坚战和南阳守卫战等许多场激烈的战役、战斗,均给日寇以重创。
1939年2月,蒋介石命令撤销国民党军队中的战地服务团。迫于形势,共产党人员曲茹和战地服务团部分团员决定撤离。黄樵松知无法挽留,给他们发了路费。
1940年5月1日,黄樵松率部在豫南一次歼敌2000余人,这一消息激励了后方,全国各报都在显著位置予以报道。保卫南阳是黄樵松参加抗日的最后一次激战,也是他抗日史上的光辉篇章。
靠拢革命
1940年,黄樵松部移防河南叶县时,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接到密报,揭示27师有共产党人活动,国民党很快逮捕了27师的团长陈扶民、杜新民等七人,交军法处看押,并声言要加以处决。共产党员曲茹到桑园找到黄樵松商量对策,黄樵松表示先设法营救,以观事态发展。并表示如果形势紧迫,其可以把队伍拉走,靠拢新四军,继续抗战。曲茹认为此举须请示组织后再定,黄情绪坚决表明绝不会做民族和人民的罪人。后来曲茹到延安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这件事。毛主席当时十分重视该部孙连仲、池峰城和黄樵松等人的情况,对黄樵松坚持抗战、反对蒋介石制造摩擦尤为认可。所以,当得知黄樵松“拉出部队,靠拢新四军”的坚决态度后,指示曲茹继续做好该部工作。被逮捕的陈扶民、杜新民等七人,后经黄樵松等力保,得免于难,但都被逐出了27师。黄樵松也因此不再受到国民党当局的信任,而调任68军143师师长。
举义失败
抗战胜利,黄樵松闲居年余之后,其被强令召回军中,当时整编30师驻扎于渭南,归一战区胡宗南指挥,军长鲁崇义调迁后,黄樵松升任整编30师师长。
1948年7月下旬,蒋介石让胡宗南派军增援太原,胡宗南将这一任务交给了非自己嫡系的整编30师,就在部队奉命集结在西安机场等待空运时,黄樵松称病住进渭南西关一家医院,以图躲避。胡宗南先后三次派人催促,老长官鲁崇义、孙连仲也多方劝告,胡宗南最后一次还派人带着他的手谕到渭南促黄北上,黄樵松只好应命,飞赴太原。后黄樵松的西北军老上级、起义将领高树勋,给他捎来一封密信,劝他及早弃暗投明。早对中国共产党非常崇拜的黄樵松,毅然决定阵前起义。
1948年8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会上决定把各整编师恢复军的番号,整编30师改成30军,黄樵松任该军军长。10月31日,黄樵松派遣他的谍报队长王震宇和谍报队员王玉甲穿越火线,来到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8纵阵地接洽起义事宜。11月3日晨,黄樵松用电话把戴炳南召到宿舍,出示徐向前、高树勋的信件。不料戴炳南与他结拜兄弟、27师副师长仵德厚等人商议后,随即派心腹赶往绥靖公署向阎锡山告密。晚10时,阎锡山以召开军事会议为名诱捕了黄樵松。次日上午,又逮捕了从东山解放军指挥部返回的谍报队长王震宇、队员王裕家以及同来的解放军参谋处长晋夫、翟许友。11月6日将他们押往南京。11月19日,国民党国防部特别法庭开庭宣判。当天,特别法庭以“率部投降共军”的罪名,判处黄樵松、王震宇死刑,以“煽惑军人逃叛既遂罪”,判处晋夫死刑。黄樵松、晋夫均拒绝在判决书上签字。11月27日,黄樵松、晋夫、王震宇三人被枪杀于南京江东门外中央军人监狱刑室。
人物逝世
1949年4月,南京、太原终于获得解放。出卖黄樵松的戴炳南、仵德厚被人民解放军逮捕归案。7月8日12时半,人民解放军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特别法庭在太原前伪高级法院内,对戴炳南、仵德厚进行了开庭公审,判处戴炳南死刑,许德厚有期徒刑10年。戴炳南随即被枪决。[1]
个人生活
黄樵松夫人为王怡芳,]黄樵松牺牲后由妻子王怡芳出重金买通狱卒运出黄樵松等三人的遗体,置棺立碑并葬于南京莫愁湖畔。两人先后养育7个子女,其中有女儿黄蔚君,养女黄燕丽;另还收养着侄儿黄文锡。
轶事典故
感动考官考上军校
1922年,黄樵松报考冯玉祥的学兵团,检查体格时,因个头不高,在脚下垫了一块砖头,结果被发现,未予录取。失望中黄樵松走出大门,抱着一棵大树放声痛嚎。中午,监考官出来,见他把树皮咬掉一大片,问明情由,深为这种立志从军的精神所感动,破例将他录取。
养儿育女生活朴素
黄樵松和妻子拉扯6个孩子,还收养着他的侄儿黄文锡和养女黄燕丽。战乱岁月里,王怡芳跟随丈夫颠沛流离,每到一地安家,都坚持到驻地学校任教,不做吃闲饭的官太太。无论走到哪里,黄樵松夫妇对子女的教育极其严格,孩子上学读书,都是自己背上书包往返学校。黄樵松升任30军军长后,他的侄儿黄文锡进了城市,觉得身上的粗布衣太寒酸,就用平时俭省的钱买一件新衣服穿上。黄樵松一见就生气了,语重心长教育侄儿:“孩子,现在是国难当头,青年人要努力学习,寻找救人民摆脱苦难的真理,可不能光去讲究吃穿啊。”[3]
与彭德怀合照珍藏一生
1938年1月,蒋介石到洛阳召开第二战区团长以上军官会议。会上,黄樵松有幸结识了八路军将领朱德、彭德怀、贺龙等人,相互交换了对日作战战略战术。黄樵松从自己的实战体验中感到八路军将领的主张非常符合实际,非常正确。会下,他与朱德等接触颇多,谈得也很融洽。他后来给官兵讲话时,曾谈到对朱德的印象:“他穿一套粗布棉军衣,发言句句适合抗战需要。我们军官有的穿羔皮军衣,有的穿呢军服,却讲不出带兵打仗的道理。和八路军相比,实觉抱愧。”这次会上,黄樵松还为彭德怀拍了一张半身照,此后一直珍藏在身边。
人物纪念
1950年,原政务院确认黄樵松为革命烈士,其照片、事迹、遗物均陈列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供人瞻仰。
1979年11月27日,黄樵松的骨灰由南京移入太原市双塔烈士陵园安葬。
2019年,山西省太原市当地组织部门发现杏花岭区小窑头村一院落曾是黄樵松起义的接洽地,便开始对院落进行修缮、布展,并成立了黄樵松起义纪念馆。
人物评价
黄樵松烈士的骨灰于1979年迁往举义地太原。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军区、省政协及省城各界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薄一波、程子华等领导人送了花圈和挽联。王益民代表山西省委致悼词,称赞“黄樵松烈士是一位有正义感、有民族气节的军人,是一位爱祖国、爱人民、爱和平的爱国人士,他为解放太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虽死犹生。”这是对黄樵松最公正的评价。[4](尉氏县志办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