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腾讯客服,什么时候开通已读功能,回应“微信暂无信息已读功能”,后腾讯公关总监又回复:“一开始微信就坚定不移地不提供这个功能,以后也不会。”
这个问题,应该不少网友能达成共识吧。怎么会希望出已读和访客的功能呢?成年人的社交,有时还是比较含蓄的。
本来社交本身就是用户自己的选择,要是把聊天和访问的权限都给开放了,这很像逼着“那个内向的孩子要外向”。
1.已读显示和访客记录,最后的秘密不说已读显示这个功能,咱就说与此相近的访客记录功能。
同样是腾讯旗下的产品,扣扣就有设置访客记录的功能。就问:平时有没有那么些时刻,突然不是很想让好友知道自己访问过空间,抑或就是要让好友知道自己访问过空间。
这还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大家就想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吧?
我觉得,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理由。
所以说,当这个功能有的时候,都不是很想使用,而选择关闭,那微信就没必要让成年用户这个纠结用不用已读和访客功能了。
扣扣的用户大多比较年轻,都这么提心吊胆,那使用微信的用户,覆盖人群更广,大概也会有小心翼翼的时候。还是不能太开放了。
最近,发现微信网页版更新了一些功能,不仅可以发动态了,还能单击头像看别人的朋友圈了,还是挺方便的。
看到有网友说,删了的人还能保留聊天记录,这个还没体验过,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这个功能。
但就之前的经验来看,如果是在手机上删了又加的人,手机上的聊天记录没了,但电脑上如果没处理,聊天记录就还在。
我觉得,聊天记录,有时还是挺重要的。
就是一些重要的资料或者对接过程,保存好还是有必要的。
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新的现象级社交工具出来,但新的社交方式应该还是有的。
就互联网而言,现在社交都是隔空的,就像很久之前小学生接头唱《孤勇者》一样,信号没连上,根本就接不上。
想想这也算一种不留痕迹的社交。
毕竟,也找不到像聊天记录那样直观的文字和语音,真是静悄悄地社交,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沟通。
当必然事件变成随机事件,有时真有种“命运的齿轮突然转动了”的感觉。
以前在一个社群,可能就认识了。现在就不一样了,不经意上网冲浪,就谁也不认识谁,先拉在一起吐槽、聊天啥的。
真的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社交方式,奇奇怪怪的知识又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