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0多年前“尝鲜”近视手术的他,又患上了白内障

首批近视手术患者的新挑战!20 世纪 70 年代由苏联眼科医生弗奥多洛夫(Svyatoslav Fyodorov)首次提

首批近视手术患者的新挑战!

20 世纪 70 年代由苏联眼科医生弗奥多洛夫(Svyatoslav Fyodorov)首次提出并开展了这种近视矫正手术,角膜放射状切开术(RK)。该技术于 1984 年被引入国内,在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在国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帮助许多近视患者改善了视力。

该手术作为早期矫正近视的一种“探索”,各方面还不够完善,预测性差,随着医疗设备的进步及诊疗技术的发展,如今RK手术早已被淘汰,目前广泛应用的近视激光手术、晶体植入手术等无论从矫正精准度、术后视觉质量、手术安全性、远期效果上来看早已步入新阶段,更精确、更安全、更舒适,术后恢复更快,也受到越来越多近视群体的认可。

时光流转,那些早年接受RK近视矫正手术的患者,如今大多步入了年龄较长的阶段,一个新的眼部健康问题悄然浮现 — 白内障。

当这些曾“尝鲜”的患者遭遇白内障,情况变得较为复杂。眼睛经历过近视矫正手术的 “改造” 后,其眼部屈光状态发生改变,需要准确评估近视矫正术后患者眼睛的各项参数,制定出个性化的白内障手术方案。选择人工晶状体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近视矫正手术的类型、术后眼部屈光状态等因素,挑选最适合患者的晶状体,以保证术后良好的视觉质量。

58岁的李先生,20多年前为了摆脱眼镜的束缚,选择了RK(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手术,近几年,他发现自己的视力逐渐下降,尤其是夜间开车时,车灯眩光严重,看远处物体也变得模糊。起初,他以为这只是老花眼加重了,直到来到我们医院检查,才发现自己已经患上了白内障!

普通白内障手术,医生只需要根据患者的眼轴和角膜屈光力计算合适的人工晶体即可,但对于曾接受过RK手术的李先生来说,当年手术留下的角膜切口导致角膜地形图不规则,传统的人工晶体计算方法难以适用,术后视力预测也变得复杂。此外,角膜原有的规则性被破坏,散光矫正也更加困难。

特此,青岛眼科医院吴晓明专家团队为李先生制定了精准的手术方案。

1.精准术前评估:采用高分辨率角膜地形图、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人工晶体计算优化系统,详细分析角膜不规则情况,精准测量角膜曲率和散光度数。

2.个性化散光矫正方案:针对李先生的特殊角膜条件,选择了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Toric IOL),并结合术中实时影像导航,确保人工晶体的轴位精准匹配角膜散光轴向。

3.精湛手术操作:由于RK术后的角膜结构较脆弱,我们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精准控制晶状体摘除过程,避免对角膜造成额外损伤。同时,术中前节OCT实时监测,确保手术的稳定性和人工晶体的精准植入。

通过详细的术前评估和个性化设计,李先生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第一天“没想到还能这么清楚!”,李先生的远视力就达到了0.8,一周后提升至1.0,夜间眩光问题也得到明显改善。“没想到这么多年后,我还能拥有这么清晰的视力!晚上开车终于不怕对面车灯晃眼了。”

RK术后白内障的棘手问题

RK术后的白内障手术面临一些特殊的挑战。首先,由于原先的角膜切口和可能的疤痕,角膜的原始形态已经改变,这影响了眼球生物学测量的准确性。其次,角膜上的疤痕使得白内障手术中的切口选择和维护变得复杂。

1.角膜不规则:RK手术留下的切口导致角膜地形图极不对称,常规人工晶体计算方法难以适用。

2.术后视力难预测:角膜曲率变化大,术后可能出现视物变形、眩光甚至度数计算偏差。

3.散光矫正更复杂:角膜原本的规则性被破坏,导致散光不规则,普通人工晶体无法有效矫正。

视觉重塑工程-白内障手术

白内障手术不仅仅是更换一个人工晶体,更是一场精密的视觉重塑工程。对于曾接受过RK、LASIK、PRK等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来说,传统白内障手术方案并不适用。精准评估和个性化规划是关键!

对于这类情况,医院采取详细的术前检查和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例如,患者在RK术后由于角膜疤痕导致不规则散光,无法进行常规的眼球生物学测量。

医生通过评估患者的眼球生物学数据,在处理RK术后白内障的情况时,医生通常会选择在角膜上方放射状疤痕最大间距处进行切口,以减少对角膜结构的破坏,并保护角膜的愈合过程。同时选择合适的人工晶体,确保术后效果满意。

如果您也曾接受过RK、LASIK等角膜屈光手术,现在面临白内障问题,请务必选择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和个性化的手术计划,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视力的恢复。对于具体每个患者的情况,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术策略和技术来解决面临的具体问题。白内障手术不仅是更换晶体,更是一场精密的视觉重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