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酒店“趁节打劫”,坐地起价,此等毁约行为不能惯着

“提前两个月订好的酒店,临近假期却被强制取消,重新预订价格翻了几倍。” 近日,多地消费者反映遭遇酒店、民宿“毁约提价”问

“提前两个月订好的酒店,临近假期却被强制取消,重新预订价格翻了几倍。” 近日,多地消费者反映遭遇酒店、民宿“毁约提价”问题,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南京、苏州、汕头、海口等地监管部门已紧急发文,要求经营者严格履行预订承诺,不得擅自毁约涨价。

然而,据媒体报道,有网友2月份就通过旅游平台预订了一家快捷酒店,结果4月21日收到平台电话告知酒店无法接待,重新预订发现涨到了500多元/晚,是原来价格的四倍。类似案例比比皆是——有的商家以“满房”“装修”为由强制取消订单,有的甚至直接要求消费者补差价,否则不予入住。

这种“毁约提价”的行为,本质上是商家利用节假日供需紧张的市场环境,单方面撕毁合同,以谋取更高利润。它不仅违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价格法》的相关规定,更严重破坏了市场交易的契约精神。消费者提前预订,本是为了锁定价格、规划行程,而商家临期毁约,无异于“商业欺诈”,让消费者陷入被动,甚至影响整个旅行计划。

酒店、民宿之所以敢屡屡毁约,根本原因在于违约成本远低于涨价收益。按照现行法规,商家单方面取消订单,通常只需退还房费或象征性补偿几十元,而一旦成功以高价转售,利润可能翻倍。例如,某消费者被取消订单后仅获赔68元,但商家若以4倍价格重新出售,净赚的差价远超赔偿金额。

此外,监管滞后、维权成本高也是重要因素。消费者遭遇毁约后,往往面临投诉无门、举证困难的问题。即便监管部门介入,处罚力度也往往不足以震慑商家。例如,海口市虽规定“价格欺诈最高可罚50万元”,但实际执行中,鲜有商家被顶格处罚。这种“低风险、高回报”的现状,使得毁约行为屡禁不止。

近年来,各地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但若因住宿乱象影响游客体验,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城市的旅游形象。试想,游客兴冲冲规划行程,却因酒店临时毁约而被迫高价重订,甚至露宿街头,这样的旅游体验如何让人满意?长此以往,地方旅游口碑必然受损,最终反噬行业自身。

根治“趁节打劫”不能止于节前告诫,而需构建常态化的法治护栏、技术化的监管网络、市场化的信用体系。唯有将契约精神熔铸为行业基因,才能让假日经济真正成为诗和远方的承载者,而非消费者钱包的收割机。

市场经济的基石是诚信与契约精神,而非“利字当头、唯利是图”。酒店、民宿的“趁节打劫”行为,短期或许能多赚一笔,但长远来看,透支的是消费者信任,损害的是行业信誉。监管部门、平台、商家和消费者都应共同努力,让“明码标价、诚信经营”成为旅游市场的常态,而非奢求。

五一假期将至,希望每一位游客都能住得安心、玩得舒心,而不是被无良商家的“毁约套路”坏了心情。毕竟,旅游的本质是放松与享受,而非与商家斗智斗勇的“维权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