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伴随着“杀人”、 “墓碑”等字眼,腾讯冲上热搜方式有点不吉利。
1月26日,在脉脉、微博、抖音等多个社交平台上,有关“腾讯应届生因高强度加班怒怼领导”的讨论冲上热搜。
事件起因是,1月25日晚间,腾讯WXG(微信事业群WeiXin Group,简称 WXG)企业微信产品部发送一批评奖名单。一位员工的评语中展示了 " 连续 20 多小时高强度并行设计开发 " 等 " 荣誉成就 "。随后,该部门一位应届生员工小张在 600 人的部门群中实名表达了不满,声讨腾讯管理层不管下属死活,表彰慢性杀人就是黑色幽默。
“自杀式”加班之争
据小张描述,入职第一个月,压力巨大,甚至一度引起身体不适,后来适应节奏之后才有所好转,但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大不如以前。通过沟通,身边同事也对过度加班十分不满。
真正让小张后怕的是,他的一位高中同学。刚毕业半年,同样担任程序员,2021年12月12日突发脑溢血,送入ICU后仍不幸去世,年仅25岁。
在社交网络上,小张 几乎赢得了一遍倒的支持!有网友表示,小张颇有先秦猛士的风范,讲道理,“杀身”成仁。
之前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头部互联网公司的高薪之下,员工辛苦一些不应抱怨。不过,核心争议点是加班是否有产出,如果跟生命健康权相冲突,如何取舍。显然,在当下巨头内部平衡劳资双方的力量(如欧美国家的工会)并不存在。
类似事件产生后,即便公司改善态度良好,往往也流于表面。同样在互联网公司云集的美国硅谷,“内卷”的烈度明显要低很多。其中工会力量不容忽视。
抛开这些争论不谈,我们不妨探讨一下,连续的高强度加班到底有无必要?
在互联网产品争夺的关键期,上线分秒必争,诸如之前的3Q大战、米聊微信大战,为了赢下企业的关键战争,高强度加班确实必要。但这也不代表可以随意剥夺员工的健康。
马化腾在回忆微信与米聊的竞争时,表示关键产品的竞争可能就在一两个月。既然关键时刻只是一两个月,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众多互联网公司的高强度加班已经常态化。
细节中的“魔鬼”
不必要的高强度加班是如何产生的?一这些细节不能错过。同程创始人吴志祥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曾揭秘马化腾喜欢半夜拉群谈工作,张小龙晚上12点才上班上午十点下班。
同时有媒体爆料,腾讯总部在深圳,因为张小龙更喜欢留在老家广州,马化腾干脆把微信总部设立在广州。张小龙开会经常迟到,上班总睡觉,但年薪高达3个亿,整整是马化腾10倍。
这一切的描述,在过往的解读中都被当成一种随性洒脱的优点。又因为张小龙颇有文艺气息,在业界一直是好评如潮。
呼应网友对小张同学先秦勇士的调侃,有几句话让这些细节变的极为恐怖。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组织内领导者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可能就是基层员工的悲欢离合。当马化腾半夜拉群,张小龙12点开始工作时,他们的下属,以及下属的下属就不得不牺牲睡眠“陪跑”。
他们的工作习惯可能成了员工眼中的噩梦。也有人可能会质疑,领导没睡,员工陪跑有什么错,这是标准地领导身先士卒。
恐怕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请注意,张小龙作为腾讯WXG事业群的负责人,上午10点就下班了,即便腾讯多次强调不需要打卡,敢问哪个员工敢复刻这种工作时间。更重要的是,张小龙疲惫之时还可以打高尔夫球放松一下,很多基层员工只能回到自己的出租房蜗居。
很多时候,员工反弹愤怒可能恰恰来源于高层的同理心缺失。领导的个性可能就是底层员工的灾难,而且往往表达无门。很难想象,一个互联网打工人跟领导吐露心声是什么后果。除非抱着离职的决心,事实证明小张确实也离职了。
从更宏观的角度观察,在公共媒体上,大众看到的更多是马化腾对张小龙的宽容与照顾,普通员工的窘境却难以表达。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很多规矩在高管面前形同虚设,犯错成了秀包容的重要契机。
2018年10月7日,在欧巡赛-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中,微信之父张小龙和中国职业高尔夫球手李昊桐配对,以低于标准杆35杆的成绩,赢得了职业-业余配对赛冠军。让小张们绝望的不是银色的冠军奖杯,而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潜规则。如果位置足够高,做什么都可以是被赞美的。
与其寄希望于企业高层反思细节,摒除何不打高球的思维惯性时,更应该考虑如何给劳资双方提供有力量的平台,而不是摆设。
很显然,腾讯这个春节档开局有点“丧”。申请离职后,小张说自己想过个好年。希望他能够如愿以偿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