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史上宋代最美词十首,你最喜欢哪一首? ​​​

第一首:《钗头凤·红酥手》 宋·陆游《钗头凤》是南宋词人陆游所作的一首词,背景与陆游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主要涉及他与唐婉

第一首:

《钗头凤·红酥手》

宋·陆游

《钗头凤》是南宋词人陆游所作的一首词,背景与陆游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主要涉及他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背景介绍 陆游与唐婉是表兄妹,二人自幼青梅竹马,婚后感情深厚。然而,陆游的母亲认为唐婉不能帮助陆游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因此强行拆散二人,逼迫陆游休妻。

后来,唐婉改嫁赵士程,而陆游则郁郁不得志。 多年后,陆游在沈园偶遇唐婉,触景生情,写下了《钗头凤·红酥手》一词,表达对逝去爱情的哀伤和无奈。此词情感真挚,充满悲愤和悔恨,成为千古传诵的爱情绝唱。

此后,唐婉得知陆游仍深情不改,亦作《钗头凤·世情薄》回应,但因情感难以承受,最终郁郁而终。沈园故事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凄美传奇,而《钗头凤》也成为宋词中最具代表性的爱情悲剧之作。

第二首:

《一剪梅》

宋代·李清照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而现代词学家王仲闻编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见:“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而李清照之父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 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期间她写下这首《一剪梅》。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不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伊世珍《琅媛记》中说:"易安结离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词人从视觉、嗅觉、触觉各个角度描写深秋景物,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感受,并运用比喻象征,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表现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且更妙之处在于表现出夫妻间心心相印的双向相思,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尤其尾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堪称千古绝唱。

第三首:

《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创作背景:

此词朱祖谋本、龙榆生本未编年。其后诸家编年有异,而主要观点有以下四种:

其一,曹树铭本云:“细玩此词上片之意境,与本集《满江红》之上片相似。而这首词下片之意境,复与本集《蝶恋花》之下片相似。以上二词,俱作于熙宁九年丙辰密州任内。铭颇疑此词亦系在密州所作,志以待考。”

其二,薛瑞生本、邹同庆、王宗堂本均据《冷斋夜话》所载王朝云在惠州贬所曾唱此词及苏轼惠州时期的诗文里惯用此词中出现的“天涯”一词而系于绍圣二年(1095)春,作于惠州。陈迩冬《苏轼词选》也怀疑这首词是“谪岭南时期的作品”。

其三,张志烈《苏词二首系年略考》认为此同是苏轼罢定州任谪知英州启程南下时的寄托之作,是他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离定南行路途触景而发。

其四,李世忠《苏轼〈蝶恋花·春景〉作时考》则据词中“青杏”、“燕子”、“柳绵”意象断定此词必不作于苏轼贬惠期间,据其所表述的思想情感看,当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但没有具体编年。

第四首: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晏殊

创作背景:

此诗一般认为是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晏殊知应天府时所作,根据是“张寺丞”与“王校勘”应为晏殊在应天府时的下属张公寿与王君玉,以及《能改斋漫录》《苕溪渔隐丛话》等书上所载的,“晏元献赴杭州,道过维扬,憩大明寺,瞑目徐行。使侍史诵壁间诗板,戒其勿言爵里姓名,终篇者无几。又使别诵一诗云:‘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名。仪凤终沈影,鸣蛙只沸羹。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徐问之,江都尉王琪诗也。召至同饭,又同步游池上。时春晩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辟置,又荐馆职,遂跻侍从矣”。有人认为这两个根据不可靠。

点评

此词为晏殊脍炙人口名篇。叶嘉莹先生评价晏殊词“情中有思”。而杨慎《词品》:“‘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遇。 与此同时,题材看似寻常的伤春感时,用语皆通俗晓畅,却耐人寻味,深蕴对宇宙人生的哲思。 晏殊一生仕途平顺,词作多娱情遣兴,风格一贯平和,少有激烈之句。此词亦然,全词笼罩在风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情致中,是对时移世易的全然接受,近于佛家见心明性的思省。结句却仍有个人挣扎痕迹。在情感的节制与泛滥之间如何把握其度,晏殊确为高手。

第五首:

《苏幕遮·怀旧》

作者:范仲淹

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范仲淹为什么会在词中流露出思乡之情和离情别绪呢?只要联系范仲淹的仕途履历和宋朝的边患形式,就会对范仲淹在词中表达的种种情怀有所知晓。原来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

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王朝立即调兵遣将,扬声讨伐,但是因为事起仓卒,又因为宋代军队“将不知兵,兵不知战”的现状,导致在和西夏的交锋中,屡战屡败。

仁宗康定元年(1040)八月,范仲淹临危授命,移知延州,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抗击西夏。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第二年(1041)四月,因为耀州(洽所在今陕西耀县)的战事吃紧,范仲淹又调任到耀州。《苏幕遮》《渔家傲》等反映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经历的词作就是范仲淹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作者简介: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郑州(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少时贫而好学,真宗大中样符八年(公元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范仲淹曾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做人准则。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放。有《范文正公集》

第五首: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宋·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属江西)人。修幼年丧父,家贫力学。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为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西京三年,与钱惟演、梅尧臣、苏舜钦等诗酒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宣德郎。三年,以直言为范仲淹辩护,贬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庆历中,以右正言知制诰,参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推行的“新政”。“新政”失败后,外任。至和元年(1054)丁母忧期满,召还与宋祁同修《唐书》。累迁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致仕,居颍州。次年卒,年六十六,谥文忠。

【赏析】

整首词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生动地展现了闺中少妇的内心世界。从对庭院深远的描绘,到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再到对内心情感的抒发,欧阳修以独特的笔触,将主人公的孤独、无奈和绝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欧阳修对女性心理的深刻洞察和细腻刻画,使其成为了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第七首: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五代十国 ] 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导单难分征预聚若稳激促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 南唐灭亡。

【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第八首:

《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公元1163年,宋军经历“符离之战”后,和金国签订了《隆兴和议》。辛弃疾向朝廷献上了抗金军事论文《美芹十论》,得到宋孝宗的赞赏,但理论并未得到实践的机会。公元1170年,宋孝宗再次燃起北伐抗金的冲动,直接召见了辛弃疾,但召见后不久,辛弃疾被调进临安做了司农寺的主簿,虽然得到了升迁,却依然不能统兵率军,现实的无奈令他失落,在临安元夕繁华灯影里,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青玉案 元夕》。

这首词作,我在极为喧闹的元夕盛景中,清晰地看到了辛弃疾的孤寂和落寞。经历过那么多的等待和失望,当他以为离希望最近的一次,又以失望告终的时候,可以想见他内心无法言说的悲怆。如此心绪下,就算费尽满城繁华,伤怀依然不能消减半分。 或许,越繁华的夜色越能让他想起故土曾经相似的节日灯火,清醒如他,无法接受人们仿佛已经淡忘了故土沦丧之殇。所以,哪怕灯花夜放、满眼繁华,耳边笑语盈盈,暗香浮动,又怎能掩盖内心的伤悲。

“众里寻他千百度。”“他”是谁?是可以得到片刻安慰的温暖怀抱?是能精神共鸣的同道中人?或者就是他自己,那个不趋炎附势、心志高洁的自己,那个矢志不渝、坚韧勇敢的自己;那个不为人懂、茕茕独立的自己,那个高远雄阔、落寞无声的自己…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单从词意铺排上,就是引人入胜的人间胜景,镜头从全景开始,火树银花不夜天,天空中弥漫着缤纷璀璨的光,真实又虚幻,在辛弃疾眼里,这大概是建立在国破家亡的兴盛吧,让人沉醉,也让人心碎。

“宝马雕车香满路。”宝马雕车驰过,余香萦怀。“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在元夕夜,人们总是会把最美最好最高贵温柔的一面展现出来。尤其是怀春少女,今夜可以尽情美丽、尽情欢笑,尽情绽放她们的天然情态。“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闹市里的各色艺人,轮番展示最高超的技艺,让元夕夜更丰饶喧闹、活色生香。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曾经我引为爱情经典场面,对于辛弃疾来说,自是别有深意。能够将戎马疆场的怀想化得如此唯美浪漫、意犹未尽,又带有忧伤的蓝调,此词当为最佳。

外境越热闹、内心越悲凉。这样的反衬,让这首词有了别样不凡的境界和格调。内心如此苍凉的稼轩,如何能这般从容流丽的描写繁花似锦的元夕夜,这是国人心中无法超越的元夕夜吧,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这样的“元夕夜色”该是最大的念想和安慰。

第九首:

《鹊桥仙》

秦观

秦观的《鹊桥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诗人丰富的情感。此词作为爱情诗,其背后承载了秦观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他对理想化爱情的追求。 秦观,字少游,号邗沟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词风柔美婉约,深受后世尊崇。在官场上屡遭波折,被贬厢郎、延州司户参军等小官。

其词作多以爱情为题,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和无限的温柔。《鹊桥仙》是秦观词作中的代表作,传唱度极高。 这首词形式上采用了鹊桥仙词牌,由织女与牛郎每年七夕只得短暂相聚而引发的感怀。首句“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已将繁星比作细云,情感细腻而富有想象,将牛郎的思念铺陈得淋漓尽致。

随后“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更是以金风、玉露的难得相合,比拟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聚,这样的相会,胜过世间所有。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句子“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朗朗上口,意蕴深长。秦观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直接超脱了爱情的物理限制,展示了一种心灵上的相通与默契。这样的观点,或许源于他自身的官场经历和生活疏离感,投射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相知,不需要刻意的每天见面,而是内心深处的相互了解和扶持。

第十首:

雨霖铃

柳 永

作者生平:

柳永在北宋文坛那可是个 “传奇人物”。他一心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结果考了好几次都没考上,被网友调侃为 “科举钉子户”。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既然官场 “混” 不下去,那就转战 “娱乐圈”!他开始为歌女们写词,创作出一首首情感真挚的词作。这些词在民间迅速走红,大街小巷都在传唱,柳永也因此成了北宋的 “民间顶流”!他的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擅长描写男女情感,是 “婉约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

【赏析】

此词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据传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评论列表

XL
XL 1
2025-05-05 21:24
在烂若星河的宋词中,这十首不足以称最美。群星灿烂,各有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