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她病重,却依旧涂口红、穿高跟鞋,出入商场、牌桌如常。旁人看她精神奕奕,却不知她身上那颗“定时炸弹”已进入倒计时。
医生劝她接受治疗,她却笑着说:“治不治,有啥区别?”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像一记重锤,砸在了医生的心头。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癌症晚期并不等于判死刑,更不是一句“人各有命”就能轻松带过的事。

癌症,这个字眼对国人来说已经不陌生。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400万例,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直到晚期才被确诊。
为什么?不是因为医疗不发达,而是因为太多人“怕查、怕治、更怕面对”。
可怕的不是癌,而是“认命”
我接诊的患者里,有太多像这位52岁阿姨一样的人。
她姓王,是退休职工,刚查出肝癌晚期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不是痛哭流涕,而是淡定得令人发怵:“医生,我不治了,这病我知道,折腾也没用。”

她说自己一个月前就感觉右上腹隐隐作痛,饭量也变小,但想着反正退休了,吃得少也正常,拖着拖着,直到脸都黄了才来医院。
检查结果出来,我们几个医生看着她的CT片子都皱起了眉头:肝脏多发占位、门静脉受压、已肝外转移,标准的中晚期表现。
按照指南,她本该尽快启动靶向治疗、免疫联合方案,延长生存期,甚至可能出现部分缓解。
但她却选择了“佛系”:不治疗、不手术、不化疗,每天去逛街、打牌、泡脚,像是要把余下的每一天过成节日。

我劝她:“王姐,现在的药物不一样了,有些患者甚至能带瘤生存好几年。”她摇头:“你说的对,可我不想受罪。
治不好,也不想被绑在病床上。”
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癌症面前,太多人选择“认命”。
治,真的没用吗?
我们来看看数据。
根据《中华肿瘤杂志》2022年发表的一篇研究,晚期肝癌患者接受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后,中位生存期从原来的7个月提升至15个月,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了肿瘤缩小超过50%的惊喜结果。

2020年国家药监局批准的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被写入了最新版《肝癌诊疗规范》。
这不是“试试看”,而是经过大样本、多中心临床验证的科学方案。
当然,治疗不等于治愈。尤其晚期肿瘤,很多时候我们治的不是病,而是延缓、控制,甚至是提高生活质量。
但很多人误以为:治不好就不如不治。
这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巨大的误解:他们不是真的不想活,而是不想“苦着活”。

这也正是我们医生和社会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在“活得久”与“活得好”之间找到平衡。
我有一位老病友,姓李,差不多也是五十出头,三年前确诊肺癌晚期。他一开始拒绝治疗,说是“查出来就是宣判”,但在子女的劝说下,接受了靶向治疗。
现在呢?肿瘤稳定了两年,生活能自理,每月还能去一次钓鱼。
他说:“医生,我没想到还能活着看我孙子出生。”这句话,比任何治疗结果都让人动容。
逛街打牌背后的心理防线

很多像王姐这样的患者,看似乐观,其实是在用“日常生活”掩盖内心的恐惧。
打牌不是爱玩,是逃避;逛街不是爱买,是为了不去想病床那头的无常。
医学里有个词叫“否认机制”,是心理防御方式的一种。人在面对重大打击时,有时会下意识否认现实,以此来减轻内心压力。
王姐口中的“治不好”,可能并不是真的科学判断,而是一种自我保护。
但这保护,代价极大。
因为一旦错过了治疗的时间窗,再多的后悔也挽回不了。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患者“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佛系”抗癌,是自由还是无奈?
这几年,“佛系养生”“顺其自然”成了不少中老年人的口头禅。
朋友圈里转发的不是紫杉醇的研究进展,而是“某某喝绿豆汤癌症好了”这种所谓“神奇偏方”。
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当现代医学和传统观念发生碰撞时,很多人选择了更“顺眼”的那个。

我曾在门诊遇到一位老太太,乳腺癌四期,家属带她来复诊,她却坚决不配合,说是“医院就是赚钱的地方”。我们试图解释现代治疗的科学性,她反问我们:“那你们能保证治好吗?”
这问题不是没道理,但它忽略了一个更关键的现实:哪怕不能治愈,科学治疗依旧可以改变结局。
我们不是神仙,但我们可以用药物、技术、经验,去延长生命、减轻痛苦、保住希望。
这不是“卖希望”,而是“给选择”。
癌症治疗的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几个常见的误区,很多人都掉进过这些坑里。
误区一:“癌症晚期了,治疗没用了”其实晚期并不代表无药可救。现在有很多靶向药、免疫治疗方案,已经可以让一些晚期患者存活5年以上。
晚期不等于绝症,科学治疗仍有希望。
误区二:“副作用太大,受不了”副作用确实存在,但医生会根据患者体质调整方案。

不是所有治疗都像以前那样“掉头发、吐得不行”,现在很多方案副作用已被大幅降低,甚至可以在家口服治疗。
误区三:“偏方比医院靠谱”偏方没有临床验证,风险巨大。
很多患者就是因为迷信偏方,耽误了正规治疗,最终导致病情恶化。
误区四:“治病是孩子的事,我不想拖累家人”这听起来像是体贴,其实是误解。家人最怕的不是花钱,而是失去你。

你不治,才是真正的“拖累”——拖住了他们的希望。
我们该怎么走出“认命”的误区?
其实很简单,第一步,是相信科学;第二步,是相信医生;第三步,是相信自己还有选择的权利。
不要把“晚期”当成通行证去逃避治疗,也不要把“治不好”当成懒得面对的借口。
真正的勇敢,是知道结局未明,但仍愿意去搏一搏。
王姐最后还是没有接受治疗。两个月后,她再次入院,已经是肝功能衰竭,身上的黄疸像熟透的柠檬。

她看着我,眼神里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洒脱。
她说:“医生,我是不是错了?”
我没有回答,只是轻轻握了握她的手。
那一刻,我多希望时间能倒退。
癌症不是天灾,也不是宿命。它是一个复杂的医学问题,需要科学、冷静和勇气。
我们不能选择疾病来临的时间,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
而那些选择不治疗的患者,或许应该问问自己:你是真的不想治,还是假装看得开?
参考文献:
1. 《中华肿瘤杂志》2022年第44卷第5期,肝癌靶向免疫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2.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1》
3. 《肝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4.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CSCO),2023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