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零售巨头们集体出手了!京东,盒马,永辉…帮助外贸企业度过难关

外贸企业大危机!看零售巨头如何砸钱救命,2000亿采购背后藏着啥秘密? 一、外贸企业被逼到墙角:订单没了,库存堆成山,2

外贸企业大危机!看零售巨头如何砸钱救命,2000亿采购背后藏着啥秘密?

一、外贸企业被逼到墙角:订单没了,库存堆成山,2000亿缺口咋补上?

2025年4月,义乌国际商贸城跨境专供区那叫一个惨,空着的商铺占到了37%,一眼望去,好多店都关着门,冷冷清清的。广东东莞有个电子厂更惨,仓库里积压了2000万台出口路由器,在月光下泛着冷冰冰的金属光,就跟一堆废铁似的堆在那儿。这可不是电影里演的,而是中国外贸企业实实在在的困境。国际市场需求突然暴跌,美欧那边关税壁垒不断升级,东盟四国还搞双反调查,出口企业简直就是“有货卖不出”,急得直跺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外贸企业库存规模达到了8.7万亿元,这数字有多大呢?相当于全国居民人均存款的1.2倍,这库存简直像座大山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

导火索事件一个接一个,把外贸企业推向了深渊。美国对华第四轮关税生效,涉及1.2万种商品,光伏组件、电动工具这些品类关税最高能达到35%,这就相当于美国硬生生在咱们出口的商品上多薅了一层皮,出口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好多企业根本扛不住。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盟四国对光伏电池发起双反调查,中电新材料等企业的出口直接暂停,1 - 8月出口额骤降61.3%,这简直就是腰斩啊,企业的现金流一下子就断了。印度、印尼大选引发市场波动,三一装备等企业的项目都滞后了,上半年出口进度连50%都不到,这一年的计划直接泡汤了一半。

连锁反应也跟着来了。浙江倍亨纺织,因为全球鞋服需求下降,织带产能过剩了40%,生产出来的织带卖不出去,堆在仓库里,出口价格还暴跌25%,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深圳希音(Shein)更无奈,美国关税每增加1%,国内订单SKU丰富度反而增加8.3%,没办法,只能倒逼供应链转向内销,以前一门心思搞出口,现在不得不回头看看国内市场。

二、零售巨头紧急出手:京东砸2000亿,盒马24小时开绿灯,这波操作太猛了!

在商务部“内外贸一体化”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零售巨头们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那阵仗就跟打仗似的,各个都拿出了杀手锏。

1. 京东:2000亿真金白银砸出一条活路

京东这次下了血本,未来一年投入20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采购家电、家居、纺织等六大品类,直接就能消化外贸库存的2.3%。为了精准对接外贸企业,安排了300人的采销团队驻点办公,在京东APP上专门开设“外贸优品专区”,流量倾斜让商品曝光率提升了300%,这意味着以前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外贸商品,现在能被更多人看到了。为了防止价格战,搞乱市场,京东还建立了防内卷机制,通过全渠道定价监控,确保外贸商品毛利率不低于15%,让企业有钱可赚。物流方面也开放了全国780个仓库,提供“一件代发”服务,物流成本降低了25%,企业发货更便宜、更方便了。

2. 盒马:24小时抢人背后藏着大野心

盒马为外贸企业开了绿色通道,提交入驻申请后,24小时内就能完成审核,认证周期缩短了70%,以前可能得等好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现在一天就能搞定,这速度简直像坐了火箭。在APP首页开设“外贸专区”,也就是“云享会频道”,引入家居、母婴等品类,消费者打开盒马APP,一键就能触达“全球同质好货”,在家就能买到以前出口的好东西。还和外贸企业联合开发符合国内需求的新品,比如带北斗定位模块的露营装备、智能温控服饰等,这些新品更符合国内消费者的喜好。物流保障也很给力,开放三级仓网体系,商品从工厂到货架最快48小时,昨天还在工厂生产,后天就能摆在货架上卖了。

3. 永辉:15天极速上架,把出口商品变成香饽饽

永辉为出口受阻的商品开通了“15天极速上架”通道,已经和超70家企业进入采购洽谈阶段。不仅如此,还化身“市场助手”,帮助外贸企业改造商品,比如把出口的电动滑板车改造成带关税税单二维码的露营装备,一下子溢价率达到了17.3%,以前可能卖不出去的东西,现在成了热门货。还通过消费者行为分析,指导企业调整产品设计,把欧美市场的大码服饰改成适合亚洲身材的版型,更贴合国内消费者的身材需求。

4. 华润万家:2000家门店玩分级,啥货都能卖出去

华润万家把外贸商品按品质和价格分级,匹配到精品超市、社区店等2000余家门店,从高端市场到下沉市场,覆盖得严严实实。还联合开发“关税限定款”商品,比如植入NFC芯片的旅行箱,扫码就能查看出口需缴税额,刺激消费者的“捡漏”消费心理,让消费者觉得买这些商品占了大便宜。

三、生死时速下的行业大变局:从靠出口到双循环,未来路该咋走?

这场零售巨头的“救市行动”,就像一颗炸弹,在行业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正在重塑中国商业格局。

1. 供应链来了个大挪移

产能开始弹性重组,东莞有个灯具厂更厉害,72小时内就把出口产线改造成“情绪消费车间”,生产带关税税单二维码的落日灯,首月销量就破了10万台,以前出口的产线现在生产国内热门产品,赚得盆满钵满。技术也来赋能了,海尔卡奥斯平台上线“关税压力值”模块,中小厂商可以共享过剩产能,内销转化周期从45天压缩到6.8天,以前需要一个半月才能完成的转化,现在一周都不到,这效率简直逆天了。

2. 消费市场开始提质扩容

外贸商品凭借国际标准生产工艺,在国内市场来了个“降维打击”,京东“外贸优品专区”商品复购率达到42%,消费者买了一次还想买第二次,说明外贸商品的质量确实过硬。价格也在重构,拼多多推出“关税分摊”玩法,用户邀请好友点击就能解锁关税补贴,累计有23亿次点击,通过这种方式重塑了价格体系,让消费者能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好东西。

3.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往前跑

商务部推动“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计划年内组织100场产销对接会,让外贸企业和国内的销售渠道更好地对接。财政部拟设立“出口转内销专项基金”,对零售企业采购外贸商品给予5%贴息,这就相当于给企业补贴,鼓励他们多采购外贸商品,帮助外贸企业去库存。

四、争议与隐忧:这波救急能变成长效吗?别救了一时,毁了一世!

这场轰轰烈烈的“救市行动”,虽然暂时缓解了外贸企业的危机,但也引发了行业的深思,有不少问题值得关注。

1. 低价内卷风险大

部分企业为了快速去库存,把出口商品以“骨折价”抛售,比如某外贸服装企业内销价格仅为出口价的30%,这简直就是赔本卖吆喝,虽然库存去了,但损害了品牌价值,以后再想卖高价就难了。京东、盒马等平台通过流量调控和价格监控,把外贸商品毛利率稳定在15% - 25%,但中小平台还存在监管盲区,可能会出现低价恶性竞争的情况。

2. 渠道“裸采”冲击经销商

永辉、华润万家等企业绕过传统经销商,直接与外贸企业对接,这对经销商群体来说简直就是“大麻烦”,预计2025年超60%的经销商将转型或退出,行业面临着大洗牌,经销商的未来该咋办,这是个大问题。

3. 政策依赖性成隐患

部分企业过度依赖零售巨头的采购计划,缺乏自主开拓内销市场的能力。虽然商务部表示会推动标准对接和财政支持,但长期来看,企业还是得提升自己的品牌认知度和产品竞争力,不能一直靠别人拉一把,自己得能站起来走路。

小编有话说:当关税墙变成消费升级的跳板,这步棋走得妙!

这场零售巨头和外贸企业的“生死突围”,其实是中国商业生态的一次自我进化。京东的2000亿采购、盒马的24小时绿色通道,不只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在全球供应链波动中寻找“内循环”韧性的战略布局。

对消费者来说,出口转内销的商品带来了“全球同质好货”,打破了“外贸尾货 = 低价”的刻板印象,原来咱们国内也能买到质量好、价格合适的好东西。对企业而言,从“出海”到“内销”的转型,逼着他们提升产品创新和市场洞察能力,以前只需要满足国外市场,现在得琢磨国内消费者的心思,这其实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对整个经济来说,这场“供应链乾坤大挪移”正在重塑中国商业的底层逻辑,当关税墙竖起时,我们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想办法把它转化为14亿人消费升级的催化剂。

就像京东刘强东说的:“做正确的事情,比赚钱更重要。”当零售巨头们放下短期利益,和外贸企业一起共筑“双循环”护城河时,这场“救市行动”的意义,早就超越了商业本身,它是中国商业在困境中求变、求新的一次勇敢尝试,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在这场挑战中走出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