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必饮酒”“无酒不成宴”“酒逢知己千杯少”。自古酒就与过节、交友连在了一起。 一些单位负责招待“关系户”的陪酒人员以及平时就爱喝几杯的爷们节前老早就备好了“解酒药”并收集了一些“解酒秘方”,做好了“准备”,就等放心地“畅饮一回”。但专家提醒------
节前“解酒药”卖得”火“
年关到,应酬多,免不了推杯换盏。于是各药店和大型超市的各种解酒产品走俏。“过年了少不了喝酒,所以提前来买点解酒的保健品。”在一家大型连锁药店,市民秦先生如此说道。药店工作人员称,最近解酒保肝类保健品的销售量比前段时间总体上翻了一番;除了部分保健品被用作礼品,大部分消费者称是买了自家服用。“购买解酒保肝类保健品的多为中年人,他们年龄较大、应酬多,所以喜欢买这种产品做‘准备’。”工作人员介绍说。

吃了“解酒药” 照样喝死人(真实事件)
刘海是河南一家个体企业的办公室主任,平时负责接待工作,酒量自不必说,半斤八两不在话下。但时逢春节,企业需要招待的“关系户”猛增,他自然也不敢掉以轻心。去年春节前他就早早地购买了好几种畅销的“解酒药”,每次入席他都是有备而来。因为事先吃了“解酒药”,底气自然足,陪起酒来更显“海量”。
开始,他觉得这些“解酒药”似乎真的有效,酒量比原来更大了,酒后不适也显得轻了不少。在春节前两天的一次招待宴会上,六个人饮完了八斤白酒,刘海一人至少也喝下有2斤多。“千杯不醉”的解酒药这次没有能帮他的忙,客人还没离去,他已不省人事。他被急送医院抢救。检查发现,王海这次喝成了“脑出血”。医生抢救了两天两夜,终没有能挽救他的生命。大年初一,在万家喜庆之时,他家正在为他忙办丧事。
笔者对一家县医院急诊科进行调查,资料表明,每年春节前后都有因过量饮酒而丧生的病例,按全年统计,每年因过量饮酒而死亡的病例都在10例以上。

看看“解酒药”如何忽悠你
调查发现,市场上热销的所谓解酒“药”,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药品”,都是保健食品或普通食品。如药店店员推荐较多的XXX樽,包装盒和说明书并没有任何与解酒有关的字样,只在其产品保健功能上看到“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店员也承认: “从来没有真正药字号的解酒药,现在的解酒药都是保健食品,但卖得特别好。”
另一位店员在推荐解酒药“XX清”时说,XXX樽需每天服用,而这款XX清“只需在喝酒前30分钟服用就行,见效更快”。但在“XX清”的说明书上同样未看到任何有关“解酒”功效的字样,只在其包装上看到“酒前酒后的必备佳品”的文字。这个产品批准文号为卫食字[200X]第00XX号,没有保健品标志的“蓝帽”,只是一个普通食品。
在另一家药店,店员在大力推荐一种名叫“XX普”的解酒药。该店员称:“这是国外进口的解酒药,现在卖得最火,喝酒前吃它两片,你喝多少酒都没事,要是实在喝得太多,酒后你再吃两片就行。”这个原产地标着“俄罗斯”的XX普包装盒上服用方法写着“如果超量饮酒,需要继续补充食用,参考一两白酒一片。”有人质问“如果超量了5两,那不是酒后还要服用5片?”店员表示,过量饮酒后一般最多服用2片就够了,“吃了它,酒后人一点都不难受。”

这家药房的店员还介绍说,XX普是国外进口的保健品,是“原苏联克格勃间谍专用解酒片”,“全球销量第一”,可“提升酒量100%—200%,解酒防醉、消除酒后不适”,并有“25年克格勃安全使用保证”。但翻遍XX普的包装盒和说明书,却未发现有任何蓝帽子标志或健字号批准文号,就连一个食品的批准文号也没看到。
除了药店这个购买渠道,“解酒药”在网络上更是风靡。在百度上输入“解酒药”进行搜索,立即搜索到数万相关网页,里面有很多国产和进口“解酒药”可供网购,有的还用英文代号作名字,显得更加神秘。还有某著名影星代言的“XX宝”。网站称XX宝“由葛花、葛根、灵芝、枳椇子、板蓝根、某地特有萝卜提取素等几十种名贵药食同源植物科学组方的食品”,能“彻底解决酒精残留问题”。

听听专家解读“解酒药”的功效
中国保健协会中医主任医师尹志超说,“XX宝”自称添加了葛根、葛花、灵芝等成分,其中葛根、葛花确有护肝功效,但其治疗效果因人而异,绝对不可能“彻底解决酒精残留问题”。另外,食品里是不允许添加灵芝的,“XX宝”如果不是保健品,添加灵芝就是违规的。因为《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不得加入药物,但是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作为原料、调料或者营养强化剂加入的除外。
而灵芝作为药物早在2000年就被收入《中国药典》。查询原卫生部出台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品种名单》,并未发现有灵芝的身影,也即意味着,灵芝不能作为普通食品原料。一位国家药监局工作人员称,普通食品不能宣称保健功能,更不能宣传疗效。如果产品的某种成分具有某种作用,不能宣称产品同样也具有某种疗效,将产品成分作用夸大。
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刘士敬也认为,“解酒药”中的白芍、柴胡确有解酒护肝功效,但其治疗效果也是因人而异。如白芍对肝阴不足的人有保肝效果,对其他体质的人却适得其反。另外,有的人是肝阴虚,有的人是肝火旺,用药大不一样。

北京医院药学部药剂师贺鹏对解酒护肝药的功效也表示怀疑,比如有的“解酒药”含山楂、玉米须、茯苓等成分,具有活血、利尿的功效,虽然促进酒精排泄有一定作用,但护肝疗效有待证实。的确,有人服用后再饮酒,感觉不那么容易醉,第二天也不会头疼。所以很多人都相信,这些药物能够分解酒精、保护他们的肝脏。事实上,感觉精神振奋、不容易醉的原因很可能是厂家添加了利尿剂、兴奋剂、激素等。这些成分能使服用者短时间内感到清醒、亢奋、食欲大开,但长期服用将伤及身体。
一种美国产的某解酒护肝药,主要原料为圣玛丽亚草精华素、卵磷脂提取物等,这类药不仅宣传解酒护肝,还能治疗急慢性肝炎、脂肪肝等。对此,刘士敬主任医师的解释是酒精进入人体氧化成乙醛,在此过程中有一种乙醛脱氢酶的物质,负责将乙醛氧化为乙酸,并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容易喝醉酒的人,就是因为体内缺少乙醛脱氢酶。目前,解酒药的成分多为兴奋剂、维生素与氨基酸等,提供的只是安慰和缓解头痛的作用,没有办法增多乙醛脱氢酶,因而不能帮助解酒,更谈不上护肝。

多数专家认为,用解酒产品多属心理安慰。很多人以为服用解酒产品后就可以放开喝,而且感觉不伤身体,但目前这只是人们一个美好愿望而已。喝酒后,酒精的化学反应过程肯定是伤肝的,不可能靠服用一些解酒产品予以阻断。喝酒后人通常会觉得躁动,这是人体的正常反应,而一些“解酒药”里含有镇静剂,不仅起不到解酒或保肝作用,反而对身体不好。这种“障眼法”并不能减少肝脏的代谢负担,反而有可能掩盖酒精的毒性症状,延误就医,最终可能有致命危险。
国外医学家也不认同“解酒药”的功效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专家在一期《英国医学杂志》撰文指出,从服用阿司匹林、吃香蕉、澳大利亚酵母酱到喝水,网络上提供了无数种防止喝醉或缓解醉酒的方法,但没有科学证据能够表明这些方法真的管用,而研究显示,有些办法反而有害健康。
纽约大学医学院的专家则指出,喝过酒的人服用阿司匹林或退热净可能导致肝病或胃痛。早在2005年,英国、荷兰就联合进行实验来验证常见解酒法的功效。这些办法包括止痛药托芬那酸、神经阻断药物普萘洛尔和治疗恶心、眩晕的托烷司琼三种药物,干酵母、琉璃苣提取物、洋蓟和仙人掌果四种食物,以及果糖解酒法。实验发现,干酵母、琉璃苣提取物和托芬那酸对部分受试者的某些症状有缓解作用。但研究人员没有发现“说服性证据”证明这些物质确实可以防止喝醉或治疗醉酒。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半岛医学院的医学专家指出,醉酒是个人基因、体质、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找到一种有效的解酒方法几乎不可能实现。

来源:全科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