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居上艺术|康春慧笔下的东方“桃花源”!

上图:克孜尔石窟82°51’35E-41°78’82N(绘画)水墨 矿物颜料 宣纸,60 x 40 cm下图:克孜尔石窟

上图:

克孜尔石窟82°51’35E-41°78’82N(绘画)

水墨 矿物颜料 宣纸,60 x 40 cm

下图:

克孜尔石窟82°51’35E-41°78’82N(视频截图)

彩色视频,声音;06’06”

见到康春慧的第一眼,你便会被她的英气而感到意外。这样一位用花卉、鸟、太湖石等植物、动物等自然元素创作的女性艺术家,向你娓娓道来她的创作思考时,却能察觉到根植在她背后的一股力量,那是出生地新疆所赋予她的韧性。

生华册(四十八选二)

水墨 矿物颜料 宣纸

册页

46cm×45cm×48

2022-2024

康春慧的艺术生涯像一条蜿蜒的根脉,从新疆戈壁的童年记忆,延伸到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她的创作始终在探索“如何让传统生长出当代的枝芽”,而这条轨迹中埋藏着三个贯穿始终的密码——根系、边界、对话。每一个关键词都对应着她不同阶段的艺术实践,也串联起她对生命、自然与文化的哲思。

《物云云·峙》190x220cm 设色纸本及影像 2016-2017

憼|163x90cm|设色纸本|2016

花鸟画也许会给人传统的第一印象,但当你定睛看向康春慧的作品,便会发掘此“传统”非彼“传统”。她以传统水墨画为底,却通过颠覆性的表达,让古典花鸟画焕发出当代生命力。

从小跟随父亲耳濡目染的传统绘画训练,是康春慧最初的根系,但真正让根系显形的是2015年《执花寄月》系列。她将牡丹、桃花的根系暴露于画面下半部分,那些纠缠的根蔓既是植物生命的脉络,也隐喻着文化传承的隐秘连结。

执花寄月·秋分,设色纸本,90 x 61cm,2017

执花寄月·大寒,设色纸本,90 x 61cm,2017

执花寄月·立春,设色纸本,90 x 61cm,2018

执花寄月 · 大雪|90x61cm|设色纸本|2018

随着创作的演变,根系进一步抽象为探讨“关系”的语言。在2017年创作的《物云云·青朱碧》中,鹦鹉与蛇的缠绕不再是具象对抗,而化作流动交织的线条。有人感受到拥抱,有人却认为是拉扯,在康春慧看来,“我不想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其实它并不是蛇,只是一种缠绕。”

康春慧,物云云·青 朱 碧(三联)

171 x 106cm x 3,2017,46 x 45 cm

Sumeru No.21 (diptych) detail《须弥 No.21 (对屏画)》局部

褶皱成为如今康春慧最具颠覆性的视觉语言,在她看来,依然是她对于东方文化根脉的深刻体会。从花朵的变形,演变为一种缠绕的内外关系、里外互相渗透,她将新疆民间常见的红色绸布折花抽象为《须弥》系列中的褶皱结构。

Sumeru No.21 (diptych) 《须弥 No.21 (对屏画)》, 2023

Ink and mineral pigment on paper 水墨 矿物颜料 宣纸

130 x 120 cm x 2

康春慧《须弥 No.12》2022

水墨 矿物颜料 宣纸,80 x 97 cm

康春慧《须弥 No.22》, 2023

水墨 矿物颜料 宣纸,75 x 73 cm

康春慧《须弥 No.19》2022

水墨 矿物颜料 宣纸,87x 90 cm

对于变形的思考本身是一种边界问题,变形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变形到哪种程度会发生张力本身的变化。康春慧不禁想要探究背后的未知世界,通过对传统和当代问题的反思,从艺术维度的再创作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信仰。

康春慧从小就喜欢把各种各样的东西弄成粉末,或者把花花草草弄成汁,直到她看到壁画,对上面的颜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如今她自制颜料也变得有迹可循。

她独创的矿物颜料配制技法,原料取自克孜尔石窟当地土壤,将大地物质转化为艺术语言。《须弥》系列便是以“褶皱”为基本形式,通过色彩渐变呈现壁画的时间肌理,完成传统媒介的当代转译。

库木塔格沙漠创作现场

对康春慧而言,2023年回到家乡开展新的艺术项目,更像一次寻找艺术与个人命运深度缠绕的“朝圣之旅”。她带着“执花寄月”到“须弥”等以往七个系列作品重返新疆,与风沙、枯木、星空在旷野中直接碰撞。这场行为本身成为最震撼的作品——艺术与自然的对话不需要永恒,只需瞬间的共鸣。

《凝视遥远的自己 73°40′E~96°23′E 34°25′N~48°10′N》

2019-2023

康春慧用两周的时间,带着摄像机与8组作品,从库木塔格沙漠出发,沿途落脚罗布泊、塔里木胡杨林、库车老城、天山大峡谷、克孜尔尕哈烽燧,并最终抵达克孜尔石窟。

从《执花寄月》的显性根脉,到《须弥》的抽象褶皱,从克孜尔壁画的临摹到新疆荒野的对谈,她不断证明——真正的创新不是断裂,而是让古老基因在新时代的语境中生长。

云林集之九|40×93、23×51、34×44、54×29、54×63、51×38 cm|纸本设色|2020-2021

康春慧的艺术创作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还在国际获得诸多认可,其作品被北京嘉德艺术中心、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悉尼亚洲艺术中心、日本秋田美术馆、泰康保险集团等重要机构收藏。

北京嘉德艺术中心

“今日还复来:嘉德艺术周十周年主题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创作研究展”

“工笔画的新探索之路”展览现场,墨斋纽约

请滑至最右侧,再向左进行作品观看

《隐逸的主角:富春山》局部

2025年纽约亚洲艺术周(Asia Week New York)期间,墨斋呈现了以“工笔画的新探索之路”为主题的沙龙展览。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来自艺术家康春慧的 “须弥”系列,这一系列围绕“褶皱”这一意象,探讨色彩、形态、光影、空间维度与边界的互动关系。

上:物云云 · 碧(局部) 下:物云云·青(局部)

2019年在成都博物馆,康春慧携作品《物云云·青朱碧》参展灵蛇传奇—宝格丽SERPENTIform艺术展,展览汇集中国、意大利、法国、英国、美国、日本、葡萄牙等国家博物馆、美术馆、基金会的古代文物珍品与现当代艺术杰作,展现灵蛇图腾在不朽时光中不断演进的魅力。

由《居上LIFENESS》策展的“华隐东方”是北京前门文华东方酒店首个艺术大展。

康春慧的“春会·若有光”作品展,在四条19号客房及大堂室内等区域共展出8幅艺术作品。展览透过太湖石孔洞的意象,将她独特的、当代的、女性化的视角植入四合院生活场景。

回应本次展览“华隐东方”的主题,《执花寄月》系列,将二十四节气化为水墨符号,探讨生命循环与时空关系,构建"见微知著"的隐逸观想。

她的艺术创作擅以节气、太湖石等东方意象为载体,在尺幅间构建“一孔见世界”的哲学观照,深刻诠释"隐"美学理念下的微观宇宙观。

康春慧的艺术轨迹如同她画作中蜿蜒的根茎,既扎根于传统土壤,又延伸向未知的维度。正如她在曾经展览自述中所言:“凝视遥远的自己,是为了看清未来该向何处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