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底,人民解放军打到了桂东南岑溪容县,在这里他们遭遇了国民党残部的顽强阻击。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这部分敌人被全歼,人民解放军大获全胜。
当时我军将士们根本就没有把这场稀松平常的遭遇战放在心上,可谁知战后国民党方面却表示,他们的上将兵团司令在这一战中殉职。
这个消息传来,上级就派人带着嘉奖令前往参战的解放军所部,准备要好好表彰立此大功的英雄。
但结果调查了好几天,这张光荣的嘉奖令竟然一直都没能发下去,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894年,云南省罗平县士绅胡兆云生下了一个儿子。
作为晚清朝廷的秀才,胡兆云在当地的名声不小,不久前还曾被授予了直隶州同知的头衔。
所以他的儿子出生后,当地有头有脸的人都送上了贺礼,并夸赞这个孩子的将来一定非常不凡。
这一切让胡兆云很是满意,于是他给儿子取了个“胡若愚”的名字。
胡若愚没有让父亲失望,小的时候读书非常刻苦,七岁就已经完成启蒙,进入了罗平州两等小学堂。
1910年7月,16岁的胡若愚考上了云南陆军小学堂,成为了第四期学员。
在这里,胡若愚第一次接触到了《警示钟》等进步书书刊,这给他的思想冲击非常大。

1911年10月30日,在“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第20天,蔡锷、唐继尧等人在昆明发动了“重九起义”。
受进步思想的熏陶,胡若愚也加参加了这场起义,正式加入了国民革命军。
1912年春天,18岁的胡若愚第一次离开了家乡,到江西投奔李协和,担任都督府警卫连连长。
当时的胡若愚是个热血的青年,一心想要追随中山先生讨伐袁世凯。
但就在战争打响的前夕,胡若愚收到了家中的来信,说他的父亲因病离世。
自古忠孝难两全,无奈胡若愚只能选择回家奔丧。
1914年初,替父守孝两年的胡若愚进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将校班学习了整整一年时间。
这一次的学习经历让胡若愚收获颇丰,毕业之后,就进入军队担任了营长的职务。

护法战争爆发以后,龙炯光勾结土匪,趁滇军攻打川桂后方空虚之际,不断进攻骚扰昆明。
这让全滇为之震动,危急关头,唐继尧命胡若愚所部前去阻击龙炯光。
原本唐继尧只是希望胡若愚能够尽可能缠住龙炯光,好等大军回返,再来稳定局势。
但没想到胡若愚展现出了高超的指挥能力,几天的时间就彻底剿灭了全部的土匪武装。
这让唐继尧第一次记住了胡若愚的名字,在战后把他提拔为步兵第十一团团长。
权力的增大没有让胡若愚得意忘形,反而是更加的虚怀若谷,一心只想着造福桑梓。
这样的胡若愚确实让人心生敬佩,但进入了国民党这个大染缸,他又能够坚持本心多久呢?

因为国民党许多元老都是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所以他们最拿手的就是争权夺利和相互捅刀子。
1916年“护国运动”刚刚结束,滞留四川境内的滇、黔军与川军的矛盾就已经越来越难以调和。
僵持了大半年后,唐继尧以护法之名往四川调遣了一个主力团,这个团的团长就是他新晋的爱将胡若愚。
在胡若愚的鼎力支持下,唐继尧所部击败了四川的刘存厚,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
唐继尧这个人有很多毛病,但对自己人从来都不小气。
在他的大力提拔下,24岁的胡若愚当上了旅长,成为了滇军中的少壮实力派。
虽然唐继尧对胡若愚有知遇之恩,但在孙中山、顾品珍等人起兵倒唐的时候,胡若愚还是明哲保身,果断的选择了与唐继尧划清界限。
起初很多人都称赞他深明大义,一心为国,有古时君子之风。
但这只不过是胡若愚的权宜之计。
他明面上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积极的准备北伐,好像是个坚定的革命者。

两边同时下注,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策略让胡若愚赚的盆满钵满,渐渐迷失在了其中。
1922年,在胡若愚这个反骨仔的帮助下,唐继尧顺利的回到了云南,击败了顾品珍。
这一次胡若愚的识时务给自己赢得了很丰厚的“筹码”。
在唐继尧重新掌控了云南军政大权后,他任命胡若愚为滇中镇守使兼戒严司令,驻军昆明。
不久之后,唐继尧又接连数次给胡若愚升官,让他当上了国联第二军长、中东巡宣使、建国联军第二军军长等职务。
人心总是不知足的,唐继尧这样的军阀更是如此。
1926年,43岁的唐继尧准备逐渐的收回滇军的指挥权,于是开始大力的培植亲信。
如此一来,胡若愚、龙云等四个镇守使的权利受到了威胁,于是他们准备“取唐继尧而代之”。
这件事里面胡若愚是主要的联络人和发起者,所以唐继尧下台病逝以后,胡若愚成为了获利最大的一方。
这自然引起了龙云等其他几人的不满,于是他们双方从战友反目成为了仇敌。

龙云
1927年6月14日,胡若愚趁夜色发动了“六·一四政变”,将仓促迎战的龙云抓获。
龙云的这一次失败让胡若愚成为了滇军中真正的实力派当权者,一时间风头无二。
虽说胡若愚确实通过接连不断的背刺让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但他这样做也让其在滇军中人心尽失。
1928年初,龙云卷土重来,一鼓作气把胡若愚的势力击溃。
至此胡若愚在云南再无立足之地,无奈只能投靠了四川的刘文辉。
这次的失败也彻底让胡若愚失去了滇军的指挥权,从此之后,他只能如浮萍一样,不断地在夹缝中求生存,但这又怪得了谁呢?

因为蒋介石委员长的职务是通过阴谋手段获取的,所以蒋委员长上台后,反对者很多,日子过得并不顺心。
这里面,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是他最大的对手。
1929年春天,蒋介石和桂系军阀之间的彻底撕破了脸面,双方在战场上大打出手。
为了尽可能拉取更多的盟友,蒋介石通过刘湘、刘文辉等四川军阀劝说胡若愚,希望他可以暂时和龙云握手言和,一起攻伐桂系部队。
为了让胡若愚动心,蒋介石委任胡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十二师师长。
在利益的面前,胡若愚没有丝毫的抵抗,兴冲冲的就再一次率军攻入了云南。
只可惜此时他已经不是那个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滇军勇将,手底下的人也战意全无,所以这一战最终以失败结束。
胜败乃兵家常事,蒋介石也没有指望光靠着胡若愚就能够扭转战局。
但借助老蒋资助才东山再起的胡若愚,却在1930年的时候又玩起了背叛。

他积极响应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的讨蒋行动,成为了他们当中跳的最欢的一个。
胡若愚反复无常的卑劣行为让蒋介石大为恼火,所以平定了这一次的乱战之后,蒋介石第一时间就给胡若愚开了一张通缉令。
玩火自焚的胡若愚知道自己又走了一步臭棋,无奈只能躲到了上海的租界里面,苟延残喘。
这么东躲西藏的过了一段憋屈的日子,胡若愚实在是受不了了。
最后他用金条开路,托人在蒋介石面前说了许多好话,这才撤掉了自己的通缉令,并被特许可以出国。
蒋介石也是一个投机小能手,所以他对胡若愚很感兴趣,想要在他出国前见一面。
胡若愚对蒋介石的心狠手辣知之甚详,根本就不敢自投罗网,故而毫不犹豫就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
1931年,粤、桂等一些地方军阀再一次开始大规模的反蒋。
胡若愚闻听此事大喜过望,辗转多地最终加入其中。

虽然胡若愚的名声早就已经臭了,但他毕竟是曾经的老牌军阀,多少有些知名度。
因此李宗仁接纳了他,并给他恢复了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九军的番号,让其驻防百色。
龙云对这胡若愚恨之入骨,自然不愿意看到他好过,所以多次给李宗仁写信,让他把胡若愚调走。
为了不得罪龙云,李宗仁只好把胡若愚所部改为独立师,让他躲到了梧州。
胡若愚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国内自己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与其被人耻笑和羞辱,还不如干脆出国去走一走,说不定能够有所转机。
于是在独立师被编入桂军之后,胡若愚向李宗仁请辞,希望可以安排自己去德国考察学习。
都是反蒋战线上的盟友,李宗仁自然不会驳胡若愚的面子,所以1933年底,胡若愚带着李宗仁赠予的出国费,登上了去往德国的轮船。

李宗仁
死的最糊涂的国民党上将兵团司令在国外流浪了三年之后,胡若愚重新回到了中国,成为了李宗仁的铁杆支持者。
当时的李宗仁已经是国民党的副总统,在他的支持下,胡若愚进入了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担任中将参谋。
虽然小节有亏,但在民族大义面前胡若愚展现出了自己军人的担当。
抗日战争时期的台儿庄战役、娘子关战役他都是亲历者,还曾和朱总司令一起协同作战。
当时国民党面对日寇完全处在劣势,所以蒋介石也只能暂时放下个人恩怨,以平常心对待胡若愚这个军事指挥能力很不错的反对者。
老蒋不使绊子之后,胡若愚在国民党内部过得很滋润。
不但在陈潜的第一战区做过高参,还担任过参谋部所属军训部部附、军委会校阅委员会第二组组长。
抗战胜利后,胡若愚不敢继续在老蒋的面前晃悠,果断的选择了退出现役。
解放战争时期胡若愚一直都比较低调,除了私底下给李宗仁出谋划策之外,并没有怎么出现在前台过。

胡若愚老家宅院
1948年,随着正面战场上形势越来越不尽如人意,老蒋在国民党内部的威望大减。
这让李宗仁看到了重新登顶的希望,于是开始四处串联,准备要竞选总统。
胡若愚作为李宗仁智囊团的中坚力量,自然是必须摇旗呐喊的,所以1949年2月他重新复出,当上了国民党第十一兵团的上将司令。
当时的国民党早已经被人民解放军打成了丧家之犬,在正面战场上连战连败,根本就不敢有丝毫的抵抗。
所以胡若愚上任后,唯一的任务就是带着麾下的士兵们逃跑。
5月,他们从武汉逃到了衡阳,刚在衡阳缓了一口气,人民解放军便紧追而至。
于是这一年9月的时候,胡若愚又马不停蹄的逃到了广东。

10月广东解放后,胡若愚所部已经不剩多少人,他们只能继续往南仓皇逃窜。
到了11月的时候,胡若愚带着残部逃至桂东南的岑溪、容县一带。
胆魄尽丧的胡若愚原本准备从这里遁入深山,然后找机会逃到台湾省去找李宗仁。
但这些残兵败将刚到杨梅圩,人民解放军就追了上来。
生死关头胡若愚借着地形企图冲破解放军的包围圈。
但这种垂死挣扎根本就徒劳无功,不到两个小时,胡若愚残部就被全歼。
战后第二天,我党才从国民党那里得知,这批被全歼的国民党残军当中,竟然就有他们的上将兵团司令员胡若愚。
最终在俘虏的帮助下,身上满是枪眼的胡若愚在死尸堆里被找了出来。

这是解放战争中我军击毙的军衔最高的国民党军官,所以上级首长准备要好好的嘉奖这个干掉胡若愚的战士。
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连续调查了好几天,谁也说不清楚胡若愚是被那个战士给打死的。
这件事情于是成为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桩“悬案”,到了今天依旧不知道胡若愚是死于何人枪下。
参考文献:胡若愚: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兵团上将司令官. 《小康》•中国小康网
胡若愚传——杨光斗.曲靖师专学报 . 1985 (02)
胡若愚——罗平当代人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