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华表奖红毯上,吴磊和赵思露一白一黑的肤色对比火了——一个白得透亮像打了反光板,一个黑得健康像自带阳光滤镜。
网友笑称“这届红毯是调色盘开会”,但更让人好奇的是:如今医美、保健品都成常规操作,顶流们的“发光肌”还能靠什么新招?
红毯72小时:明星保养卷到“内外兼修”“红毯前三天,我见过最拼的艺人从早排到晚:晨间高压氧舱激活细胞,午间定制面膜锁水,傍晚美容仪导入精华,睡前还要喝一杯‘神秘饮品’。”某明星美容顾问曾在社交平台透露。当医美效果逼近天花板,口服保健品又被吐槽“智商税”,明星们的保养战场正悄悄转向更“隐秘”的领域——比如最近被热议的“微醺保养”。
所谓“微醺保养”,核心是通过含特定成分的低度酒,实现“边喝边养”。以近期被频繁提及的卡门S933为例,其宣传重点落在“每毫升含101U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上,称“相当于30颗蓝莓的抗氧化力”。
SOD到底是何方神圣?
SOD:被科学验证的“抗氧化明星”,但别神话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抗氧化金属酶,广泛分布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体内,主要功能是清除体内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这一点在权威资料中被反复确认。
自由基是人体代谢产生的“垃圾”,会攻击细胞导致老化、炎症甚至疾病,而SOD就像“清洁工”,能精准分解这些有害物质。
不过,SOD的作用远非“万能”。
首先,它是一种酶类物质,机体内的SOD分布和含量有严格的动态平衡,过少或过多都可能引发问题。

比如研究发现,精神病患者血液中SOD水平比正常人高约27%;长期外源性补充(如大量服用含SOD的保健品)可能导致SOD偏高,反而加速脂质过氧化,损伤细胞膜,增加炎症和肿瘤风险。
其次,SOD的补充方式需谨慎——作为蛋白质,口服SOD可能在胃酸中被分解,无法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目前临床应用多为注射剂,用于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放射病等疾病。
回到“微醺保养”的争议点:葡萄酒中的SOD真能被人体有效吸收吗?

目前权威资料中,没有研究证实通过饮用含SOD的葡萄酒能显著提升体内SOD水平。
一方面,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酶类物质易受温度、pH值影响失活;另一方面,即使SOD未被破坏,口服后也可能因消化过程失去活性。
从“符号消费”到“理性保养”:我们该信什么?《经济学人》曾指出,高净值人群的健康消费正“去符号化”——不再迷信“贵就是好”,而是追求自然、克制又高效的生活方式。这一趋势在明星圈尤为明显:有人坚持每天15分钟冥想调节内循环,有人用“冷热水交替洗脸”替代昂贵仪器,也有人尝试“微醺仪式”寻找生活仪式感。但“仪式感”和“实际效果”是两码事。
普通网友的态度更现实。
在微博#微醺保养学#话题下,有网友分享:“睡前小酌一杯确实能放松,但说靠它养肤?不如早睡半小时实在。”也有皮肤科医生提醒:“健康的皮肤状态靠的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防晒,任何‘神奇成分’都不能替代基础护理。”
结语:发光的从来不是“某杯酒”,而是对生活的认真华表奖红毯上的“发光肌”,本质是无数个微小习惯的叠加:可能是连续一周的深度睡眠,可能是坚持了三年的防晒,也可能是偶尔小酌时的放松心情。所谓“微醺保养”,与其说是“养肤秘籍”,不如说是一种“生活哲学”——在快节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慢时刻”。
但我们更该记住的是:真正的“发光”,从来不是依赖某款产品,而是对健康的长期投入。下一次看到“XX明星同款”时,不妨多问一句:“科学依据是什么?适合我吗?”毕竟,属于自己的“发光时刻”,从来都藏在认真生活的每一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