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汉王朱高煦:明明是靖难战争的第一功臣,却被硬生生抹去所有功劳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他是靖难第一功臣,却被彻底抹去?朱高煦,这个名字在明初的风云变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他是靖难第一功臣,却被彻底抹去?

朱高煦,这个名字在明初的风云变幻中,本应占据一席之地。

但历史的书页翻过,他的功绩却像被风吹散的尘埃,几乎不见踪影。

靖难之役,他冲锋陷阵、救父护兄,几次力挽狂澜,换来的却是史书的冷漠。

后人提起这场改朝换代的战争,记得姚广孝的谋略,记得张玉的忠勇,甚至连李景隆的无能都有人津津乐道,可真正拼杀在第一线、甚至救了未来皇帝命的朱高煦,却几乎被人遗忘。

这是为什么呢?

燕王起兵,他救了全家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一道遗诏让年仅二十一岁的朱允炆登上皇位。

新皇帝对手握兵权的叔叔们充满戒备,随即展开“削藩”行动,一场权力的角逐悄然拉开。

当时,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都在京城,按照常理,他们理应对皇帝俯首称臣。

但朱高煦敏锐地察觉到危险,尤其是当舅舅徐辉祖公开建议杀掉他时,他知道,自己和兄弟们必须马上离开这个虎口。

他偷了马,带着大哥朱高炽和弟弟朱高燧一路狂奔。

问题是,朱高炽天生腿脚不好,行动缓慢,三兄弟能否逃出生天,全看朱高煦能不能护住他们。

一路上,他们不仅要躲避朝廷的追兵,还得应对各地关卡的盘查。

几次遇险,朱高煦都拼死搏杀,甚至在涿州直接斩杀了朝廷驿丞,才终于冲出天罗地网。

朱棣见到他们时,松了一口气。

没有这三个儿子,他的造反计划根本无法实施。

正因如此,当靖难之役正式打响,朱高煦成为了战场上的绝对主力。

白沟河之战,力挽狂澜

战争的局势一开始并不乐观。

朝廷派出六十万大军,由李景隆、郭英、吴杰、平安等将领统帅,来势汹汹。

双方在白沟河展开决战,燕军陷入重围,朱棣亲自上阵拼杀,局势却越来越糟。

就在朝廷的悍将瞿能即将杀至朱棣身前时,朱高煦率领骑兵杀出,生生斩杀瞿能父子,才让燕军从崩溃边缘拉了回来。

这一战,朱棣已经筋疲力尽,朱高煦的及时救援,直接改变了战局。

东昌之战,父王差点丧命

白沟河一战后,朝廷调整策略,换上了更有实战经验的盛庸。

朱棣面对盛庸的火器战术显得有些轻敌,直接率军猛攻,结果中了埋伏。

燕军被围,死伤惨重,朱棣只能突围,贴身护卫基本战死,战局一片混乱。

张玉为了掩护朱棣撤退,拼死迎战,最终战死沙场。

朱棣孤身逃亡,情况危急。

就在这时,朱高煦率兵杀到,强行突破包围圈,才把父亲救了出来。

如果他晚到一步,朱棣可能就此败亡,靖难之役也就提前结束。

浦子口之战,扭转乾坤

1402年,燕军一路南下,目标直指南京。

可当他们抵达长江北岸,情况却急转直下。

江水天险,朝廷在浦子口布下重兵,燕军吃了大亏,朱棣甚至萌生退意,打算北撤。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朱高煦再次带兵赶到。

他不仅带来了增援,还用自己的战斗意志点燃了父亲的斗志。

朱棣亲自披甲上阵,率领骑兵突袭盛庸的阵线,最终击溃对方,为南京之战打下了基础。

史书为何不提他?

按理说,朱高煦的战功显赫,没有他,朱棣很可能败北。

可奇怪的是,等《明太宗实录》修撰时,他的名字几乎消失了。

原因之一,是他与兄长朱高炽的皇位之争。

朱棣登基后,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但朱高煦一直不服,甚至在永乐年间多次表现出夺位的野心。

等到朱高炽即位为明仁宗后,朱高煦终于按捺不住,直接起兵造反,结局自然是失败被废。

当史官撰写《明太宗实录》时,已经是明宣宗统治时期。

朱高煦此时已被彻底打倒,成了史书中的“反贼”,他的功劳自然不会被承认。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

当年风光无限的靖难功臣,最终成为史书里的一页空白。

朱高煦的勇武和战功无人否认,但他性格中的急躁、野心和不服输,也注定了他的结局。

有人说,如果他能忍耐,或许能有更好的归宿。

但历史没有“如果”,它只会按照既定的轨迹前行,留下的,只有那些已经被改写的故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