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近年来,全球光伏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然而,美国却在这一领域频频出手,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当地时间2025年4月21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原产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晶体硅光伏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组件)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作出肯定性终裁,其中柬埔寨部分光伏厂商面临的双反税率竟高达3500%,这一消息震惊全球,背后的种种意图和影响值得深入剖析。
太阳能板(资料图)
此次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加征高额关税,表面上是基于“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结果,声称东南亚制造商享受政府补贴并以低于成本价向美国出口,对美国制造商构成不公平竞争。
对于东南亚四国而言,光伏产业遭受重创。四国此前对美国出口光伏产品规模巨大,2023年美国从东南亚国家进口的光伏电池片和组件分别占其总进口额的70%和近83%,2024年这四国对美出口太阳能设备价值达129亿美元。高关税使得东南亚光伏产品对美出口竞争力骤降,产品供应稳定性受到威胁,众多光伏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利润下滑甚至停产的困境,严重阻碍当地光伏产业发展,影响相关就业和经济增长。
中国光伏企业也受到波及。长期以来,美国市场凭借其高溢价和高毛利吸引着中国光伏企业。但美国频繁的贸易制裁,使得中国企业直接出口美国受阻,只能借助东南亚产能间接出口。如今,美国对东南亚四国的双反措施近乎关闭了这一通道,中国光伏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面临缩减,海外产能布局的经济效益受到挑战。不过,这也促使中国企业重新审视全球市场布局,加快开拓其他国际市场的步伐。
太阳能板(资料图)
美国自身同样未能幸免。加征关税导致美国光伏成本直线上升,挤压了光伏开发商的收益率。美国本土光伏产业虽然得到政策扶持,但产能建设进度缓慢,截至2025年1月,其硅料/硅片/电池/晶硅组件本土产能分别约21/0/2/35GW ,供应链配套短板明显。由于本土电池产能短缺,部分电池需从印度、中东及双反税率较低的马来西亚等地进口,这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组件价格上涨,增加了美国光伏项目的投资成本,抑制了美国国内光伏市场的发展。
美国本土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等组织指出,关税将损害美国光伏生产商利益,因为这会推高进口电池价格,而美国工厂对进口电池需求迫切。国际社会也纷纷谴责美国的单边主义和贸易霸凌行为。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强调,国际社会应团结起来抵制这种行为,否则将影响全球贸易体系,绥靖妥协只会助长霸凌者气焰。
面对美国挥舞的关税大棒,中国光伏企业迅速行动,以多元策略积极破局。一些企业选择战略转移产能,将目光锁定在印尼、老挝等关税政策更为宽松的东南亚国家。通过在这些地区布局生产,有效降低关税成本,稳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与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众多中国光伏企业迈向“出海2.0”新阶段,拓宽全球市场版图。它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区域,而是积极开拓欧洲、亚非拉等非美国市场。通过在东南亚四国之外,以及中东、非洲等地因地制宜布局,构建起多元化的供应体系,大大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自身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抗风险能力 。
特朗普(资料图)
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加征高额关税,是其贸易保护主义的又一体现。这一行为不仅破坏了全球光伏产业的供应链稳定,也损害了各方利益。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当下,贸易保护主义并非解决问题的良方。美国应摒弃这种短视行为,与各国共同维护光伏等新能源产品的自由贸易,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而中国光伏企业则需在挑战中把握机遇,不断优化全球市场布局,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