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0年,在视察海军部队训练时杜义德接到了来自中央军委的一纸调令,调令中很清楚的写到“免去杜义德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党委第三书记职务,任命杜义德同志为兰州军区司令员”。这对于杜义德来说是升官的好事,可这让杜义德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杜义德海军副政委的职位从1960年担任至今,对老部队老战友也有着独特感情。更何况此时他刚做完手术,对兰州军区司令员的新职务不知道能否胜任得了。但在邓小平及时与他会谈结束后,杜义德却坚定说到:“保证完成任务!”
那么邓小平与他在会上说了什么?又为何坚持任命已68岁“高龄”的杜义德为兰州军区司令呢?

图为邓义德
文武兼备杜义德1912年5月,杜义德出生在湖北省黄陂县,17岁时生逢乱世的杜义德参加红军走上了救国救民的艰难道路。在一场场战争中,杜义德不畏艰险,只要是上级指派下的军事作战任务,杜义德永远也少不了“坚决完成任务”这句话,久而久之杜义德在军内也就有了“杜坚决”这一响亮绰号。
在红军的7年时间中,他就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当上了红军第30军89师的政委,每逢打仗时杜义德都冲锋在前,枪林弹雨中更是没少受伤。
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子弹击中了杜义德的胸膛,霎时间就倒在了血泊之中,后来卫生员拿着一条沾了盐水的纱布在伤口前后来回消毒这才从鬼门关救回了他一条性命。回想起这段经历杜义德也心有余悸:“子弹射穿了我的胸膛,离心脏也就毫厘之间啊。”

青年时期的杜义德
1939年后,杜义德开始从前线战场转战后方,先是在抗大学习了两年军事思想,这让他的军事素养、政治水平、思想见解获得了大幅提升。恰逢我党决定在军营中建立学校,头脑灵活有一套的杜义德又被举荐成129师随营学校副校长。
别看他平常打仗时候是个大老粗,可当上了学校校长还真有一副文化人的样子,心细如发的他更是为后来的军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就连刘伯承元帅后来都说:“杜义德是司令兼政委,政委兼司令,才兼文武,实数少见人才。”

图为刘伯承
1945年解放战争打响后,以王近山、杜义德为搭档的第六纵队为刘邓大军打造了一支解放战争时期的虎狼之师。1947年正值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略时刻,6纵司令员王近山意外负伤,杜义德兼任6纵的军政一把手,这才有了后来老首长邓小平的赞誉:“我们6纵就是能打,王近山能打,杜义德会打!”
尤其是在强渡汝河这一战役中,面对着敌人整编85师和64旅的围追堵截,邓小平给杜义德下了死命令:“狭路相逢勇者胜,现在没有别的路能走了,你杜义德要不惜一切代价打过去,执行命令吧。”

刘邓大军强渡汝河临时搭建的浮桥
杜义德和手下的几名大将身先士卒,指挥部队排列出四路纵队,手榴弹打头阵,机关枪夹杂着冲锋号,硬是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下活活杀开了一条血路,保卫着刘邓首长和野战军机关前进。
此次汝河之战6纵共阵亡2000多名战士,受伤将士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汝河战役是挺进大别山最险要、最严峻的作战之一,此次战役是用6纵将士们的鲜血铸就的。
部队达到彭店修整时,轻易不动真感情的刘伯承和邓小平握住杜义德的手激动的说:“这一仗打得漂亮,义德同志你辛苦了。”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杜义德能文能武这一多面手一直是邓小平手下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说没有杜义德就没有6纵的发展壮大,没有6纵就没有刘邓大军的千里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上甘岭铸造铁血军魂1950年,刚刚获得和平不久的新中国正集中精力进行国内发展,可大洋彼岸的美帝国主义不顾联合国和各友好国家同盟反对,蓄意在朝鲜地区发动战争。
蛮横的杜鲁门假借与苏联在朝鲜地区的摩擦争端,将朝鲜地区的战火燃烧至我国鸭绿江一带。关键时刻彭德怀临危受命,率领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朝鲜,打响了为期3年的抗美援朝战役。1952年冬,杜义德率领的第三兵团在上甘岭寒冷的冬夜里坚守了40多天,创造了中国解放军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抗美援朝时期雪地坚守的战士
1952年10月,美国联合国军新任总司令克拉克精心谋划发动了金化攻势,从12日开始,美军调集300门大炮,对上甘岭进行了近50个小时的轮番轰炸,两天后美军第七师向我军第十五兵团驻守的上甘岭发起了正式冲锋。
面对强敌进攻,杜义德制定了争夺高地,以进攻代替防御的战术,为了给前方作战将士鼓劲,杜义德亲临前线,对战士们激动的说道:“这次战役非同寻常,我知道我们对面的敌人有多厉害,武器装备有多先进,但是同志们,为了我们身后的国家、亲人,这场战役我们只能胜不能败,我杜义德拜托大家了!”

反击作战
19日晚,按照杜义德的战略部署,第四十五师对占领两处高地的美军进行了反击,收复阵地后也吹响了反攻的号角,也正是在这场争夺高地的战斗中,涌现了以黄继光为首的一批英雄人物。
11月1日,第十二军投入反击作战,11月11日,第三十一师投入战斗……上甘岭战役一直持续到11月25日才以志愿军击退美军巩固高地守卫画上句号。
从10月12日到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歼敌2·5万余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又一次以顽强精神和血肉之躯缔造了军队的一场经典战役,彻底打碎了美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美梦。

后来指挥官杜义德更是代表彭德怀司令员回国汇报抗美援朝情况,在上甘岭战役总结会上,杜义德回忆起悲壮的上甘岭战役,他没有照着写好的汇报稿逐字逐句照念,反而是回忆起了黄继光、孙占元这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英雄们。
他说:“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第三兵团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的共同努力,他们为革命所做出的巨大付出贡献,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在场的所有人听到杜义德慷慨悲壮的陈词都不禁眼中一酸,毛主席更是对在上甘岭战役上,第三兵团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表扬。

两代伟人同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54年回国后的杜义德在南京军事学院深造,6年后,中央军委任命杜义德为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委,而这一干就是匆匆二十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受特殊时期的影响,杜义德本人也在仕途上受到了一定的挫折。1973年7月开始,邓小平逐渐回到政治中心舞台,杜义德才得到了重用,又回到了原有的海军指战员岗位上。
1979年刚刚进行了改革开放的新中国又面临南疆战事吃紧的战事问题,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紧急召开会议研究对越自卫反击战。会议从下午一直开到深夜,所有的部署基本都已确定,此时邓小平同志忽然像想到了什么似的:“地面上该安排的都安排了,咱们的陆军不怕他们偷袭,这海上防御还是要再细致写,别让人家搞我们一锤子。”

邓小平发表讲话
邓公环视在场的将军后把目光停留在了老部下杜义德的脸上:“杜义德,我看这海上的工作还得你来弄,你辛苦去一趟吧。”听闻邓小平给自己安排了新任务,杜义德起身敬了个军礼:“老首长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此番任命后,杜义德将军也正式担任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海南前线陆海空总指挥一职,负责海南地区全部的海上作战任务。2月17日反击战正式打响,不到一个月就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对越自卫反击战
总结表彰会前,邓小平同志在会客室接见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英雄,看着杜义德等人,邓公自豪的说:“枪炮声一响我就知道胜利肯定属于咱们,这广西有许世友,云南有杨得志,海上有杜义德,你们几个一个比一个能打,这还有打败仗的道理啊!”
1980年1月,正在视察海军训练的杜义德接到了来自中央军委的一封调令,要把他从海军副政委升到兰州军区司令员,其实军委的命令刚一下,许多杜义德原来的老部下和老朋友都纷纷打来电话表示贺喜。

杜义德任兰州军区司令员
不过杜义德却高兴不起来,就任兰州军区司令固然是好,但是离开自己奉献了20年的海军部队这让杜义德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上任前,邓小平特意找杜义德谈话:“命令已经下来了,虽然海军的工作很重要,但是西北边防更需要你,你会打仗你去我放心。”
为兰州军区选任司令员其实跟中央制定的最新西北防御政策有关,但当时中国首批可倚靠的开国将领不是逝世就是疾病缠身,年轻一代中也暂时没有撑得住场面的将军。

部分开国将领合影
68岁的杜义德虽然年纪大点,但是好在身体健康头脑活泛,再加上是打仗的一把好手,邓小平还是把希望寄托在了曾经的老部下身上。听到老首长这样说,杜义德也一扫先前离开老部队的失落:“主席您放心,我会尽力的。”
杜义德就任兰州军区司令后,除了军队的日常工作和边防建设外,杜义德对边防战士的思想也极为关注。边防工作累、边防工作苦这是所有当兵的都知道的,有的军团驻扎在毫无生机的戈壁滩上,有的兵团驻守在缺少通讯设备的荒漠上,精神上的孤独寂寞远远比眼前所见到的困难还要多。

戈壁滩上的军队
为此杜义德经常到各边区走访,每到一处都给所属军团的战士们加油打气:“同志们,我们的解放军之所以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因为我们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这是我们军队有着源源不断动力的根源。边防工作苦,党和人民都看在眼里,不会忘记大家的无私奉献。”
1981年8月邓小平同志从北京到兰州军区视察,看着杜义德组建的这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部队,邓小平对身边的人说道:“我就说我没看错人吧,有他在我还是放心的。”

邓小平视察兰州军区
从1980年初到1982年底,杜义德在兰州军区司令员的位置上干了三年,这三年也是兰州军区从无到有、边境防御从严到松的艰苦三年。离开兰州军区的时候,杜义德也已过了古稀之年,全军区战士和指战员自发为杜司令送行,望着一批又一批革命军人驻守的兰州地区,杜义德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退居二线的杜义德
退居二线后的杜义德并没有闲下心来,红四方面军战史编篡、第二野战军的战史编篡、第十军的战史编审工作中依然能看见杜义德活跃的身影。他老说:“打了一辈子仗现在也闲不下来了,趁着还能看清字说动话,还是要为国家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的。”
1988年杜义德更是荣获国家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每每谈起杜义德时,邓小平也都是赞叹有加。

老年时期的杜义德
2009年9月5日,为新中国事业劳碌了一辈子的杜义德在北京安然离世,30年前他的朋友王近山离世时,杜义德曾悲痛的说:“功名太薄于近山同志。”革命情谊深似海,其实对于杜义德来说多年来的临危受命、主动请缨也足以担当得起建国股肱之臣的称号。正是有着像杜义德这样甘于奉献的第一代共产党领导干部,新中国的发展才能日新月异、蓬勃向前。
对此你有何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或者发出你的感慨!作者将实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