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双非”大学出身就不配拥有美好的未来?

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长,而与之相应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曾经,读大学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

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长,而与之相应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曾经,读大学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今却给人一种“大学生遍地都是”的感觉。

但高等教育的普及虽然对国家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却也在无意中制造了一些额外的问题,而学历歧视链,就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众所周知,社会上总存在着这么一条潜在的“学历歧视链”,主观地将人分为三六九等,比如什么:清北复交浙>985>211>普通一本>二本>三本>大专>高职,就是一条最普遍的学历歧视链。也不乏有的高学历者在网络上偏激地留言说道,国内的学校,除了985,其他可以统称为三本。

而在求职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学历歧视。不少大型企业HR都表示,在招聘时他们会把简历分为两类,他们只会浏览和保留学历高的求职者简历,剩下的连看都不看,直接处理掉。

对于学历的歧视到底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市场?今天的中国又该怎样面对这个问题呢?

一.学历歧视的来源

我们先来说歧视,从根本上看,歧视来源于傲慢与偏见。

而针对于学历歧视,我们要看到,在以单一评价为标准的体系里,每个人都会只盯着一个指标看 ,朝着单独的目标不断努力。

如同古代的科举取仕,平民老百姓能识字就已经很不错了,而有能力读书之人的目标,自然就是考科举,一旦考上就飞黄腾达,落榜则永无出头之日。

中学语文中有一篇叫《范进中举》的课文,其中提到:苦读诗书大半辈子的范进刚中举,立马就有乡绅士族争相送礼,各种平时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来攀亲戚。这其实代表了封建社会的一种“潜规则”:只要你一脚跨进官僚阶级的队伍,那么 任何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无数人享受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而更有一部分人依靠着奋力读书获得了超额回报 , 实现了阶级的跃迁,差的也基本能走出农村,迈向城市,成为了当地的中产阶级。

这群人的奋斗故事时刻在告诉他们自己,同时也在告诉社会:读书就能改变命运,而且你书读得越好,学校考得越好 ,改变的效果也就会越好。

这一套在较为单一的评价体系下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中,很多人会在无形之中形成惯性思维:一个人学历好,就等于能力强,更相当于将来的前途无量。而如果学历不好,自然就等于没什么前途了。

因此,别人便会简单粗暴地认为学历高等同于能力强,有前途,这样就产生了高下之分,也就助长了歧视现象。

而在职场上也形成了相近的氛围,用人单位为了减少人才的筛选和试错成本,就主观设置了门槛,默认学历高和能力强划上了等号。

将学历指标化、显性化成为了学历歧视偏见的源泉,为歧视行为提供了原始动力。

二.学历歧视链所带来的恶果

关于学历歧视链所带来的恶果,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在2018年的政协会议中提出关于破除学历歧视链和关注非名校学生的具体的主张和提案就说过:政府的相关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不能总提211,也要拿出更多的时间、比例去提高对普通高校的、非名校的关注。否则就会形成一种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除此之外,学历歧视对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人生来就是不同的,有的人在自然科学上有着超过一般人的领悟力和兴趣,有的人乐于学习语言文字,有的人唱歌跳舞一学就会。

如今的社会,对任何工作都有着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责,如同用一个木桶装水,是用每个人最长的那块木板组成的捅装水多,还是用已经固定好长度的木板组成的桶多呢?

在某些方面天赋异禀的学生可能因为其他科目的缺陷,不得已进入一所普通大学,而毕业后又受到学历歧视,只能在不适合他的岗位上工作,这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额损失。

另一方面,国家花重金投资的985、211大学,又有多少学生是在走着或者想要走着出国留学并定居国外的路?

浙大教授郑强,曾在演讲中说过的一番值得所有国人深思的话:“什么科学无国界,真的好笑,钱学森要回国被关了三年,你说无国界?我不想说了。我在想该不该给你们上课,值不值得给你们上课……

我教了你们浙大的学生你们不想出国吗?过两天你们跑美国去了,我的同学在美国60来个,跟我讲要不是中国人我们都盼望着打仗,他们美国这边发财的人都是靠打仗打出来的。

对不起我不教了。我教了你,你跑到美国公司,说不定哪天跟中国干起来了,那导弹上就有你生产的高分子橡胶圈。”

以下是部分重点大学近两年来的本科留学率统计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好的重点大学,其本科毕业后留学国外的就越多,而相应定居并效力于外国的人也就越多。我们并不缺人才,只是很多人才都流失了而已。

国家花费重金,将最好的科研条件、师资力量、社会资源都砸在了这一批站在金字塔尖的“好大学”上,结果却是“为他人做嫁衣”,得不偿失,让人唏嘘不已。

最后一点,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单一筛选标准最容易被针对和利用,比如现在国内有些大城市正加大所谓“精英教育”的建设。在一点上,中国或多或少地走上了美国曾走的路。什么是美国人走过的路?就是公立学校不断缩短学时,下午一点半就放学,低收入家庭尤其是黑人的小孩一点半以后在街上玩儿,四处拉帮结派。

而高收入家庭的小孩一点半以后干什么?是由家长带着上各种培训班,他们能提前获取好学校的招生信息并进行针对性训练,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进入好学校和好单位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精英教育。

许多利用学历优势获得了金钱和地位的父母,在其儿女的学习和求职中大概率会利用这些资源,不管是针对升学考试的大力补习,还是找人帮忙“走捷径”,他们对于这条“路”的熟悉和掌握的操作空间远不是普通人能比的。而所谓的“精英教育”动辄几十万一年的学费也是平常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寒门出贵子只会越发艰难。

对学历的歧视在教育公平、人才筛选、国家发展等问题上都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且会愈演愈烈。

三.怎样破除学历歧视链

白岩松也曾说过:“我们不能光提“双一流”建设,也要提“非名校”建设,我曾为内蒙古的一些大学组织了为期5年的“思想草原“活动——请全国一 流的演讲者给大学生演讲。有一次,在一所不太知名的高校作讲座,一个能容纳20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还有几百人进不来。

正好那周我回北京参加北大百年讲堂举行的一场活动,路过告示栏时,看到了北大那个星期的活动安排。我突然意识到:“北大一周的活动经费,够内蒙古那所学校用10年。"

想要破除学历歧视链,需要个人、用人单位、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及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具体应包括:

对非名校建设的扶持:不能只提供项目经费,也应该有按人头的经费。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支出力度,这方面的政策有,但落实的不够有力;最后,还有名校对非名校的对口支援等等。

选拔性考试规则:应制定出一套立体、多方位、科学的选拔性考试规则,既保证人尽其才,又要杜绝“暗箱操作”,防止一些人利用手里的资源干涉人才选拔。“一刀切”的考试方法过去或许公平,但现在可能不再适用,提高“门槛”也能提升非名校的生源素质,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强化对用人单位有关“学历歧视”的监管:求职不应只看学历,更应该看个人能力,简单粗暴地凭学历“刷人”不可取,非名校学生如果遇到“学历歧视”,管理部门应该及时介入和保障求职公平,加大对类似用人单位的惩罚力度。

社会舆论:加强对“学历公平”的宣传,个人学习奋斗方向应是提升个人能力,而不是追逐所谓的“高学历”,没有工作能力,再高的学历也是一纸空文。

非名校生个人:对非名校生来说,遭遇不公平的所谓“学历歧视”,既要勇敢拿起法律和政策武器奋起反击,也要自强不息,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让一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无话可说。就像郑强教授说过的一句话:“非名校的同学们一定要憋一口气!”

早在两百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所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中就指出: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而社会差别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

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世纪,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居然还存在大量的不公,而对学历的歧视更是在人类文明的上层建筑中人为制造的主观隔离和偏见,不得不说,这可以算得上是社会和文明的一种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表现。

在处处讲“公平”的当今社会,“学历歧视链”是最不应该存在的畸形现象,每一个社会公民都有与其斗争到底的义务和责任。非名校出身也能拥有美好的未来,破除学历歧视链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