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无锡——东林书院
杨荫榆(1884-1938),女,江苏无锡人,中国教育学研究者、教师。早年不幸的婚姻使她终生不再嫁,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她曾留学日本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系,学成归国后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然而,因教育理念不同,在治校过程中,杨荫榆屡次表现出独裁蛮横之风,遭到文坛领袖鲁迅等人的猛烈抨击,最终遭到免职。尽管如此,她自己创办女子补习学校,矢志不移于教书育人。在抗战期间,杨荫榆拒绝出任伪职,为保护同胞,挺身而出,正气凛然地痛斥了日本兽兵,最后不幸被枪杀于苏州盘门,表现出中华儿女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杨荫榆的晚节应当予以肯定。

杨荫榆像
一、书香门第,逃婚留学
1884年,杨荫荫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小名申官,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当代著名作家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比她大6岁的兄长,曾以南洋公学的官费留学生身份,于1899年赴日本在早稻田大学读书。1900年,清末革命团体之一的励志会在东京成立时,杨荫杭参加并首次刊行杂志。他所翻译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义》等曾风行一时,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启蒙者、法学家。小时候的杨荫榆在家中并不受疼爱。家人认为她的大姐长得美,二姐与她长得丑,没人理会,且姊妹之间的关系也不好。她的母亲经常当着她的面指着她的照片说:“瞧你,鼻子向着天”。气急败坏的杨荫榆会愤怒地回怼:“还不是你生出来的”!

江苏无锡——寄畅园
1901年,年仅17岁杨荫榆就被迫嫁给了蒋家一个“老嘻着嘴,露出一颗颗紫红的牙肉,嘴角流着哈喇子”的低能少爷。新婚之夜,蒋少爷揭开了杨荫榆的红盖头后,急不可耐的抱住了她。杨荫榆看到了一张惨不忍睹的脸,闻到了腐鱼般的口臭味。情急之下,她一把撕破了蒋少爷的脸,生生在傻子脸上犁出五道血痕。她攥着半截撕烂的盖头缩在床角,熬到了拂晓。趁着天未亮,蒋少爷还在呼呼大睡之际,她赤脚踩着露水逃回杨家。天刚亮不久,蒋老太太的轿子就堵在了杨宅门口。四个粗使婆子掀开轿帘,露出一张抹着厚粉的老脸:“我们蒋家明媒正娶的媳妇,抓破了夫君的脸还敢逃回家?”杨家父母哆嗦着忙着赔礼,杨荫榆突然从屏风后冲出来,拔下插着发髻上金簪,直指自己脖子:“再逼我回去,我就扎穿喉咙!” 由于杨荫榆的坚决反抗,这桩封建包办婚姻终于告吹了。

新婚之夜
1902年,杨荫榆的兄长杨荫杭从日本回国,在家乡与朋友一起创立理化会,那是中国最早男女同学的补习学校。在杨荫杭的支持鼓励下,杨荫榆与二姐参加理化会学习。两人不坐轿子,步行上学,开风气之先。之后,杨荫榆转学到上海务本女子学校。该校与1902年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学并驾齐驱,是一所培养独立新女性的私立女子学校。与杨荫榆同班的有后来成为章太炎夫人的汤国梨。1907年5月,杨荫榆毕业后赴江苏省参加官费留学考试,7月获公费东渡日本留学资格。在上海黄埔码头,杨荫榆把及腰的长辫咔嚓剪断,扔进黄浦江,像在给旧时代的告别。她先入日本青山女子学院,后在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在东京高等师范的实验室里,这个曾被骂作“丑女”的无锡姑娘,成了解剖课上第一个划开青蛙脊背的女学生。

日本富士山——冬雪
1913年,杨荫榆从日本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受到校方嘉奖,奖品是一对不知是金的还是铜的别针。归国时,杨荫榆的日语水平很高,对日本的礼仪极为熟悉。此时中华民国已经建立。杨荫榆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新苏师范前身),担任教务主任,同时兼任生物解剖教师。1914年,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监兼讲习科主任。1918年,教育部首次选派教授赴欧美留学,她应选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留美期间,她与徐志摩在哥伦比亚大学同过一年学,曾任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留美中国教育会会长,并与杜威、孟禄等接触频繁,深受大师们的熏陶。1922年,杨荫榆取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后回国,一度在上海教书。

哥伦比亚大学
二、女师校长,被迫辞职
1923年,杨荫榆赴京任女高师英语系主任。她主张女高师应由女人长校。当时,她在校内有很高的威信,也得到同学们的拥戴。据女师学生许广平回忆:“关于她的德政,零碎听来,就是办事认真、朴实,至于学识方面,并未听到过分的推许或攻击,论资格,总算够当校长的了”。1924年2月,杨荫榆受北洋政府教育部委任,接替许寿裳任女高师校长。同年,女高师改名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杨荫榆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但是,经五四运动洗礼的国人尤其是学生,对专制独裁充满了厌恶和唾弃,对自由民主充满了渴望。他们勇于挑战权威,充满战斗精神。而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杨荫榆却照搬西方的教育理念,一味强调秩序学风,处处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虽然受到北洋政府的赏识,但与女师大学生的矛盾日益激化。

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旧址
杨荫榆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参加政治运动,把学生的爱国行为一律视为“学风不正”,横加阻挠。她曾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所以被学生讥讽为“国民之母之母之婆”。她在管理上施行封建家长的粗暴方式,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自由,并排挤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教师。1924年8月,在女师大任教的鲁迅退回了该校的聘书。当年秋季开学之际,由于南方发大水以及江浙战乱的影响,部分学生回校耽误了一两个月,没有按时报到,杨荫榆借机整顿校风。她制定一个校规,凡是逾期返校报到的学生都要开除。但在具体处理时却只要求平时不听话的国文系三名学生退学;而与自己关系较好的学生却放过不问,这一显失公平的做法引起了学生和教职工的严重不满。一场即将爆发的“女师大风潮”正在酝酿。

鲁迅与许寿裳等
1925年3月12日,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京病逝,北京各界人士将在中央公园举行公祭。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决定参加公祭,但作为校长的杨荫榆却阻挠“不准去”。而女师大学生不仅前往中央公园参加了孙中山的追悼会,而且还公推学生自治会总干事、国文系三年级学生许广平向杨荫榆提出要求她立即去职的决定,并派代表前往教育部申述杨荫榆任校长以来的种种霸道作风,请求撤换校长。女师大“驱杨风潮”由此爆发。4月,教育总长章士钊强调“整顿学风”,公开支持杨荫榆。5月7日,杨荫榆以“国耻纪念日”的名义举行演讲会,她作为主席登台,却被全场学生嘘声赶走。恼羞成怒的杨荫榆于5月9日借校评议会名义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自治会成员,并挂牌公布。这种杀鸡儆猴的方式激起了学生更加强烈的反抗。

许广平像
在学校风潮起来时,鲁迅作为一名已辞职的讲师,原本采取默然态度。在3月11日收到了许广平一封请求老师不要“洁身远引”的来信后,挺身而出。12日,他写了《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认为“杨荫榆一日不除,即如刀俎在前,学生为鱼肉”。鲁迅等文坛领袖的批判对杨荫榆具有毁灭性质,从此她背上了“反动”牌子。女师大驱杨运动进入了高潮。学生们用封条封了杨荫榆的办公室,并派人把守校门,阻止杨荫榆入校。7月31日,杨荫榆赴教育部提出解决女师大学潮方案,得到教育总长章士钊的赞同。8月4日,她在《晨报》上发表了《辞职感言》,“矢志以女子教育为职责,毁之劳怨,所不敢辞……维持之于今日者,非贪恋个人之地位,为彻底整饬学风计也”。8月17日,章士钊主持教育部教务会议,决定将女师大改组为国立北京女子大学。

教育总长章士钊
8月22日,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刘百昭带领军警逼迫学生离校,截断电话线,隔绝校内外一切联系,将滞留在学校的学生强行拖出校门,学生骨干刘和珍、许广平等13人被打伤。女师大被武力解散了。以鲁迅为首的女师大国文系教员周作人、沈尹默、马裕藻等7人明确表示坚决支持学生,他们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与杨荫榆和支持她的教育部进行了对抗。鲁迅先后写的《寡妇主义》等多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鲁迅多次对杨荫榆的所作所为给予冷嘲热讽,尖锐批评杨荫榆在女师大推行“寡妇主义”教育,是迫害学生的“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在民国耆宿李石曾与另一位高层人士易培基等人的支持下,女师大在阜成门南小街宗帽胡同十四号成立由鲁迅及陈启修、许寿裳、马裕藻、林语堂等十余人组成的校务维持会,继续招考学生,赁屋授课。

鲁迅与许广平等友人
恼羞成怒的章士钊呈请北洋政府免去鲁迅教育部佥事头衔。此后,女师大学潮得到社会各界的声援,北洋政府被迫撤去包围女师大的军警,恢复水电。9月6日,《晨报》刊载了教育部批准了杨荫榆辞职的消息。11月,易培基代章士钊出任教育总长,女师大得以复校,易培基自己兼任校长,许寿裳为教务长。由于鲁迅在女师大风潮中的重要作用,易培基下令将其复职,同时打破兼职教员只任讲师的惯例,正式聘他为国文系教授,不久当选为教职员会代表和评议会委员。1926年3月18日,北京学生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大沽口的侵略行为,向北洋政府请愿,遭军警镇压,女师大刘和珍等学生遇难。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中,痛斥军阀肇事者的同时,一并把杨荫榆给骂了,给世人留下了杨荫榆专制独裁的校长形象。

“三一八”遇难烈士纪念碑
三、退居苏州,晚节长存
1927年,与“三·一八惨案”并无任何瓜葛的杨荫榆重出江湖,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由于她声名狼藉,并不得到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学生的应有尊重。当时《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弄得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整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但她的性格依然直爽刚烈,行为依然特立独行。在杨荫榆的侄女杨绛与钱锺书在苏州完婚时,她却身穿一套新潮白夏布衣裙,足蹬无锡人认为很不吉利的白色皮鞋,前往道贺。其装束打扮的不伦不类,引得众人侧目惊诧。

苏州盘门
1932年,杨荫榆辞去教职,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租赁耦园的东花园创办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招收女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苏州后请曾经留日的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其严词拒绝。目睹日军奸淫掳掠,恶行累累,她数度前往日军司令部,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下胡作非为,肆意践踏国际公法。有一天,几个被日军追逐的妇女逃至盘门新桥巷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杨荫榆面对疯狂的兽兵,勇敢地站出来用日语当众斥责日军的暴行。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日语讲得十分流利,估计她是地方上有名望的人物,只好带着士兵灰溜溜地走了。如此一来,街坊上那些被日本兽兵视为“花姑娘”的妇女都将二乐女子学术社视为首选的安全庇护所。出于正义感和同胞之谊,杨荫榆对她们来者不拒,悉数收留,并拿出积蓄,扩建校舍。

耦园——二乐女子学术社旧址
杨荫榆的行为引起日军不满,被视为“反日分子”。日酋决定强行征用杨荫榆的住宅和二乐女子学术社。她据理力争,不肯退让,双方形成激烈的对抗。1938年1月1日,两名日军以司令部传见为有,把时年54岁的杨荫榆诱出家门。当行至盘门外吴门桥时,一名兽兵突然丧心病狂地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寒冷的河水里。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还在继续挣扎,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一个为杨荫榆修造校舍的木匠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次年安葬于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当代作家陈群在《杨荫榆之死》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听闻此言,在九泉之下委屈多年的杨荫榆应该可以略感欣慰了!

盘门京杭运河吴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