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庙底沟记忆:回顾庙底沟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工作

在新建成的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内,有一座以“庙底沟记忆”为主题的展厅。这里通过回顾庙底沟遗址发现、发掘与研究的历史,结合考

在新建成的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内,有一座以“庙底沟记忆”为主题的展厅。这里通过回顾庙底沟遗址发现、发掘与研究的历史,结合考古现场复原和考古物品实物,向大家展示神圣而神秘的考古工作,为勇于探索和担当的考古人们致敬——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各项工作百废待兴。为了发展国家经济,大规模开展基本建设,开始推进黄河水利工程,为黄河流域考古工作开辟广阔的发展道路。夏鼐和安志敏等考古学家带领年轻人在黄河沿岸开展工作,全国性考古大会战即将拉开帷幕。

1949年至195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经过勘查和论证,计划在陕县修建三门峡水利工程。1953年深秋,安志敏率领队伍乘坐火车,前往河南省陕县进行考古调查。即将到达火车站时,他从车窗向外望去,看见南壁的断崖上暴露许多袋状灰坑。以此为线索,在实地调查,发现庙底沟遗址。

1955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之下,新成立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再次来到三门峡库区。他们对庙底沟遗址进行勘查,遗址面积较大,文化遗存丰富,决定进行发掘,开始“大会战”。

1956年9月30日,在安志敏负责下,庙底沟遗址的发掘拉开序幕。发掘工作分为两个阶段:1956年9月30日至12月6日,1957年3月26日至7月25日。总共发掘280个探方,揭露面积4480平方米,清理仰韶文化灰坑168个、房址2座、墓葬1座,庙底沟二期文化房址1座、灰坑26个、窑址1座、墓葬156座,以及一批东周至汉唐文化时期遗迹。

2002年初,国道310线城区段急需拓宽,从庙底沟遗址北部边缘穿过。2002年5月,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等单位联合对庙底沟遗址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

这次发掘共开探方222个,发掘面积达到18000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和庙底沟二期文化保存较完好的房址10多座、灰坑800多座、陶窑20座、墓葬1座、壕沟3条等。同时,还发掘清理200多座唐宋元明时期的墓葬。

庙底沟遗址第二次发掘规模大、发现多、收获丰,在全国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在学术研究上也有重要意义。通过这次考古发现: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时期,庙底沟遗址已经初步形成聚落结构,形成一个拥有天然和人工“双城壕”的氏族部落。

庙底沟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得到国内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省内外同行来到遗址交流学习,一些外国学者也纷至沓来参观考察。同时,跟全国各地科研院校合作,利用最新的自然科学技术,解决庙底沟遗址田野考古发掘问题,涉及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碳十四年代测定、化学成分及物质结构分析等方面。

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三门峡市举行,充分肯定百年来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并且对广大考古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同时,凝结着庙底沟遗址第二次考古工作者汗水和智慧结晶的《三门峡庙底沟》正式出版,不仅是庙底沟遗址发掘材料的整理,也是对中国考古百年的纪念与献礼。

新中国成立以来,仰韶文化研究推陈出新,几代考古工作者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庙底沟遗址的考古发掘是最为丰硕的成果之一。未来,考古人还要继续努力,不断在拓荒和建设中,孜孜不倦地构建中国新石器时代体系和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