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6年的一月下旬,党中央向当时正在通辽地区驻守的原新四军第3师部队发了一封非常关键的电报,电报上面提到,苏联方面即将要带着国民党来到通辽进行接收,党中央的意思就是,让黄克诚带领着部队离开通辽不要与国民党,甚至是苏联人发生冲突矛盾。
黄克诚将军作为我党的一名重要将领,他在过去多年的岁月之中,既担任过军事主官,也同样担任过政委,按道理来说,黄克诚对于党中央下达的命令是一定会坚决执行的。

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黄克诚给党中央的回电是,他表示,他一定会带着部队在通辽地区进行死守,与通辽共存亡,因为通辽并不是苏联人接手的,苏联人根本就没有交接给国民党人的权力。
而新四军的第三师已经在通辽开辟了根据地,如果这个时候部队要转移的话,第三师的家底以及一系列伤员全部都要留在这里,这也就意味着,还没有正式在东北开始作战的新四军第三师就已经提前被宣告退出战场,黄克诚对于这个结果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
黄克诚的这封回电,也引起了轩然大波,党中央对于黄克诚的表态还没有什么说法,中共东北局的领导们对于黄克诚想要带着部队死守通辽的想法就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评,并且下令,让黄克诚一定不要意气用事,听从党的指挥,带着部队离开那里。

在这种压力之下,黄克诚的内心也很不好受,但也是在这一个时候,一名非常关键的人物站了出来,站在了黄克诚这一边,他也非常坚定的表示:
“我军不能让出通辽”。
这个人,正是当时担任着东北局书记的林彪同志。
也是在林彪的支持下,黄克诚的坚持才没有被抛弃,党中央也认可了黄克诚的想法,这才让黄克诚的部队在东北扎实了根基。
黄克诚的“超前眼光”作为我军的一名重要将领,黄克诚将军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外号,很多人都把他称之为瞎子,就连毛主席都曾经多次把黄克诚叫做瞎子政委,只不过调侃归调侃,包括毛主席在内的中央领导人,对于黄克诚是非常重视的。

黄克诚之所以会被别人叫做瞎子,是因为他的眼睛高度近视,他常常戴着非常厚的镜片,但即便如此,对于眼前的事物还是看不清。
可是黄克诚的战略眼光,却比很多视力健全的人强大得多。
在抗日战争的后期,黄克诚担任着新四军的第三师师长,而在苏联人派出了100多个师攻打位于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的时候,黄克诚无时无刻在关注着这场战斗,黄克诚此时已经把眼光放到了中国的东北,黄克诚拿出了地图细细端详。
他敏锐的分析:
国民党的主力盘踞在西南地区。
我党的中央则在陕北地区,但是在华北以及山东有着庞大的根据地优势。
新四军的力量在华东地区已经非常强大。

所以,在苏联人百分百确定能够战胜日本人的前提下,黄克诚非常清楚的认识到,东北一定是国共两党接下来重要的经营地区,而如果谁能够率先到达东北,就能够接收日本人在投降之后留在东北的武器以及一系列重工业轻工业机械。
所以在1945年的九月,黄克诚就分别向华中局以及党中央发电报,提出率领新四军部队北上东北的想法,黄克诚将军的想法并没有被当时华中局书记饶漱石认可,但是党中央以及毛主席却高度认可了这个看法,于是便同意了黄克诚的方案。
新四军的第三师,也成为了前往东北的先头部队。
但在新四军进军东北的时候,华中局方面对黄克诚下达了一个很特别的命令:
“新四军三师将重装备和主要作战装备留在华东,轻装前往东北”。

失去了装备的部队就失去了主动权,这个道理是任何一个当兵打仗的人都明白的,华中局之所以下达这样的命令,是因为他们认为当时的东北有着日本人留下的大量枪支弹药以及各式武器,所以新四军第三师没有必要带着原本的武器前往东北,对于这个命令,黄克诚却不认同。
黄克诚非常清楚,我军部队前往东北并没有什么先进的运输手段,到达东北的时候大概就是冬天了,到了那个时候的话,我军一旦和当地的土匪或者国民党军进行遭遇,就会发生没有武器可用的情况,所以武器不仅不能留在华中局,而且还要多带一些补给前往东北。
正是因为黄克诚的坚持,三师在前往东北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什么差错。

在1945年的下半年,我党中央对于东北的发展问题有着高度的关注,在几次重要的中央会议决定之后,我党我军决定向东北派遣出大量的重要干部以及部队精锐进行东北的解放工作,这些军政干部就是后来的东北局以及东北野战军的重要基础人员。
而他们在到达了东北之后,都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变化,那就是变得有些骄傲起来。
我军到达东北的时间比较早,比国民党人还要早不少,当时在东北的沈阳,长春等重要城市,有着日本人留下来的大量精良武器,我军过去过惯了苦日子,依靠着游击战术以及各种各样的独特战术跟日本人作战,所以在获得了这些武器之后,我军的许多人都认为,依靠着这些武器,根本就不用怕国民党。

可事实上,国民党在日本人投降之后,得到了苏联美国以及德国人的帮助更多,他们的武器装备只会比日本人的武器更加精良。
黄克诚也看明白了这一个问题,所以黄克诚坚持,我军不能够坚守在东北的重要城市,否则的话,国民党人只要斩断我军的交通网络,我军就会成为瓮中之鳖。
而当时黄克诚这种主动把大城市让出来的想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因为当时的我军还没有与国民党进行过多少次正面战斗,黄克诚的这种想法就有点投降主义的感觉,所以黄克诚也遭到了许多同志的批评。
可是党中央对于黄克诚的分析是非常认可的,特别是毛主席以及周总理等领导人,他们知道国际上对中国的援助基本上都落到了蒋介石的手里,一旦我军与国民党军发生冲突,我军是根本不可能守住这些重要城市的。

这其实也是东北野战军在早期作战不断失利的根本原因,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保卫战中的艰难,其实就是黄克诚所预言的情况。
黄克诚主张避开大城市,选择小地方经营发展,在与中央的多次协商下,因为长时间舟车劳顿犯了腰伤的黄克诚选定了在辽河边上的通辽,通辽其实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最重要的是,黄克诚一看到通辽的地形,脑海中就已经浮现了一系列作战的策略。
抗日战争时期,通辽城是日本人建立在辽河边上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这里不仅有着大量的补给资源,同样有着非常发达的交通网络,我军一旦占据在这样的位置,那么占据了主要城市的国民党军就会陷入被动状态,一旦与我军开战,我军只要斩断了通辽的交通枢纽,他们就会陷入困局。

黄克诚的看法得到了党中央以及东北局书记林彪的认可,黄克诚本身就是运动战的高手,所以他带着三万多人就在通辽驻扎了下来。
但是驻扎通辽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早在国共两党的部队进入东北之前,一些盘踞在东北的土匪,首先冲到了通辽县城拿走了日本人留下来的大量重要武器,所以这里的土匪势力非常猖獗,黄克诚也是命令部队剿灭了这些土匪之后,才彻底的稳定住了通辽。
这也是为什么黄克诚后来认为,苏联人根本就没有从日本人手中接过通辽的根本原因。
坚定保通辽在苏联部队歼灭日本关东军的过程中,苏联人特地的留下了大量的辎重武器在通辽地区,苏联人或许有想到了会有土匪拿走这些武器,也或许没有想到土匪,竟然敢占据一个县城,不管他们有没有想到,通辽在苏联人走了之后,落入了土匪的控制范围,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谁平定了土匪,谁就有权利接管通辽,这也是当时国共两党认可的一个标准。
可在1946年的时候,国民党方面向我党提出了让我军撤出通辽的要求,当时的通辽已经被认为是我军发展西满地区的核心县城,一旦让了出来,我军在东北的发展就会遭受到巨大的挫折。
所以黄克诚发往东北局以及党中央的电报非常坚决,他表示一定会带着部队死守通辽,即便是国民党军带着苏联人过来了,他都不会放弃通辽。
黄克诚的坚定让当时东北民主联军以及东北局的许多领导都表示了非常极力的反对,因为他们认为,黄克诚这么做,会导致国共两党的矛盾提前爆发,更重要的是,这会导致我军失去苏联的支持,所以黄克诚当时承担了极大的压力,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东北局的书记林彪站了出来,表示支持黄克诚。

林彪分析,其实当时的国民党军并没有得到苏联人那么有力的支持,因为通辽已经被土匪占据过一段时间,后来才被新四军的第三师重新夺了回来,在这个基础上来说,国民党人就没有从苏联人手中接过通辽的说法。
所以即便是国民党人拿着国共两党的条例进行谈判,能够获胜的也是我军,只要我军不违反条例,苏联人就没有借口打压我军,而如果国民党军执意要与我军开战,那么我军是一定要打这一场仗的,否则的话,国民党就会以这个理由不断蚕食我军在东北的根据地,对于我军在东北的发展而言是非常致命的。
也是在林彪的支持下,黄克诚继续带着部队守在了通辽,而国民党人后来眼看着黄克诚的部队实力强大,且通辽不是什么大城市,因此也没有执意要让我军让出通辽,这才免了一场争端。
通辽作为我军在东北的重要根据地,也为我军在东北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