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地位与拍卖传奇
上海壹两银币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机制银币之一。2023年3月,一枚无射线版上海壹两银币以1276.5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刷新公开拍卖纪录,成为钱币收藏界的焦点。这枚银币诞生于1867年,由香港造币厂试铸,虽未正式发行,却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精湛的工艺与稀少的存世量,被誉为“中国机制银币顶级品种”。它不仅见证了晚清货币改革的尝试,更折射出19世纪中西经济与文化的碰撞。
二、历史背景:香港造币厂的困局与转型
1. 香港造币厂的设立与困境
香港自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给英国后,长期依赖墨西哥鹰洋等外国货币流通。1859年港督罗便臣上任后,试图通过建立造币厂掌控货币发行权。1866年,耗资45万港元的香港造币厂在铜锣湾加宁街落成,并铸造了“香港壹圆”和“香港壹两”银币。然而,由于民众习惯使用鹰洋,加之新币成色与重量设计未贴合市场需求,导致流通受阻,造币厂陷入月收入仅1万港元的窘境。
2. 转向内地市场的尝试
为扭转颓势,继任港督麦当奴与造币厂厂长托乾达将目光投向内地。彼时的上海是远东金融中心,采用“九八规元”作为虚银记账单位,香港造币厂误将“九八规元”理解为含银量标准,将上海壹两的成色定为98.2%(镌刻“982”),重量则对应上海漕平壹两(约36.64克,以“G566”标注格令值)。1867年,造币厂试铸了上海壹两(分无射线、有射线版)及上海贰钱三种样币,试图通过融合中西元素的设计争取清政府认可。
3. 清廷的拒绝与造币厂关闭
样币于1867年5月送抵北京,但因设计过于西化(背面为英国皇家纹章与嘉德箴言)、成色过高不符合传统银两制度,遭清廷否决。香港造币厂最终于1868年关闭,设备转售日本大阪造币局,上海壹两仅存少量样币,成为其历史使命的见证。
三、设计特征:中西合璧的艺术与误读
1. 币面布局与象征意义
上海壹两直径39毫米,重约26.8克,正面以蟠龙图案为核心,龙身细长、鳞片饱满,外围“上海壹两”四字呈十字排列(右左上下读法)。背面中央为英国皇家纹章,环绕英文“ONE TAEL SHANG HAI”及“HONG KONG 1867”,下方镌刻成色与重量数值。这种“正面中国龙、背面英国徽”的设计,体现了殖民背景下中西文化的强行融合。
2. “上海壹两”的命名争议
美国收藏家伍德华(Tracey Woodward)经多年考证指出,“上海壹两”实为误读,正确应为“壹上海两”,即“漕平壹两”。“上海”在此指称量单位(申漕平),而非地名。这一误读因钱币界约定俗成沿用至今。
3. 工艺与版别差异
上海壹两分无射线版(无芒版)与有射线版(有芒版)。后者在“上海壹两”四字间分布56道射线,象征英国王权光芒。因铸造时间短,无射线版存世更少,市场价值更高。
四、存世状况与市场价值
1. 稀有性与收藏地位
作为试铸样币,上海壹两总铸造量仅数十枚,目前已知存世量不足20枚,其中无射线版尤为罕见。其镜面精铸工艺与完美保存状态(部分评级达PCGS PR63+)进一步推升了稀缺性。
2. 拍卖市场表现
近年来,上海壹两屡创天价:
- 2014年,一枚有射线版以30.55万美元成交(约合人民币190万元);
- 2023年,无射线版以1276.5万元人民币刷新纪录;
五、历史意义
1. 嘉德箴言的历史纠错
学者冯飞龙曾质疑上海壹两背面使用“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心怀邪念者可耻)的嘉德箴言不符合维多利亚时代货币特征。然而,考证显示该箴言自17世纪便用于英国钱币,维多利亚时期1839年、1847年银币亦有使用,驳斥了“设计者无知”的论点。
2. 中国机制币起点的界定
上海壹两虽早于吉林省造光绪银币(1884年),但因属英国殖民机构试铸且未获清政府认可,不被视为中国官方机制币开端。但其存在揭示了近代中国被动卷入全球货币体系的历程。
六、文化遗产与时代印记
上海壹两银币不仅是货币史上的“失败品”,更是殖民经济、中西博弈与金融近代化的缩影。其传奇经历、艺术价值与历史反思意义,使其超越单纯的钱币范畴,成为研究19世纪东亚货币史的关键物证。如今,它作为顶级收藏重器,持续吸引着学界与藏界的目光,见证着历史与财富的交织。
本次展示的“上海壹两”从辽宁大连于女士手中征集而来,此枚钱币品相极好,铸字清晰,纹饰饱满,包浆老道,沁色自然,龙鳞层次感立体饱满,栩栩如生,并通过专业机构评级,作为中国近代机制铸币的代表,以极其稀有的存世量备受关注,其金色包浆更为罕见,作为收藏和投资不可多得的佳品,现以准备上拍本公司6月份春季拍卖会,藏友们可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