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张宗逊战功资历高却错失大将,绝非是惹恼两大元帅,而是另有原因

合照张宗逊,生于1908年,自幼展现出对马列主义及先进知识的浓厚兴趣,这些早期的接触深深影响了他的思想道路。年仅16岁,

合照

张宗逊,生于1908年,自幼展现出对马列主义及先进知识的浓厚兴趣,这些早期的接触深深影响了他的思想道路。年仅16岁,他便加入了青年团,并迅速考入了黄埔军校,开始了他专业的军事生涯。

身高达到1米8的张宗逊,在青少年时期便高出同龄人,这一特点在其后的军旅生涯中更为显著。进入部队后,良好的伙食条件使他的体格更加魁梧,这赋予了他一种自然的权威感,也使他在秋收起义之后很快成为毛主席的个人警卫,一同前往井冈山。

在1928年4月的井冈山会师之后,张宗逊紧紧跟随毛主席,参与了多次重要战斗,逐渐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指挥官,成长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领袖。在井冈山的日子里,张宗逊以其高大的身躯为毛主席提供了难以撼动的安全保障,更以极端的细致和警觉性质保卫领袖安全。他对毛主席的保护无微不至,几乎寸步不离。

合照

当时部队处于建立初期,物资极其匮乏,连最基本的住宿条件都难以保障。毛主席和他的警卫们往往只能居住在简陋的茅草屋中。尽管屋内有限的两张床提供了一定的舒适,张宗逊却选择放弃自己的床位,坚持在地上铺设简单的席子睡觉。毛主席对此感到好奇,不解为何他要放弃相对舒适的床铺。

对此,张宗逊解释说,睡在地上可以让他保持最高的警觉状态,一有任何异常声响,他便能立即起身应对可能的威胁。这种无私的警觉和对安全的极致关注,让毛主席对他的信任和依赖愈发坚定。

张宗逊在战场上的警觉性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他常常留意地方报纸上的消息,尤其是与军事动态相关的信息,每当发现重要情报,他都会第一时间呈报给毛主席,确保指挥层能及时作出战略调整。这种从细节中发现问题、预见危机的能力,加之他在战场上的冷静和勇敢,使得张宗逊在战场上无可替代,也成为毛主席深为倚重的亲密战友。

在对抗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反围剿”中,张宗逊作为红36师师长,与彭德怀指挥的红3军团紧密协作,他们精准的战术配合使得敌军节节败退,最终全歼了敌军,还俘获了敌军前敌总指挥张辉瓒。

长征伊始,红4师师长洪超战死,彭德怀在和政委杨尚昆深夜讨论后,决定推荐张宗逊接替。他们的提议得到中央军委的批准,张宗逊随即成为红四师的师长,肩负起更重的责任。

在红军艰难的强渡湘江战斗中,张宗逊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在连续三日三夜的激战中,尽管伤亡惨重,但在张宗逊的果断指挥下,红4师成功击退了敌军的多次强攻,为中央和军委的安全渡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张宗逊在延安飞机场陪同毛泽东主席检阅晋绥第一纵队

彭德怀在战后深受感动,他对张宗逊说:“你们的表现非常出色,如果不是你们坚守,我们的损失将不堪设想。”他承诺将向中央申请表彰张宗逊和他的部队。

1935年1月,红军渡过乌江并占领了遵义城。面对国民党军的紧急增援,红军在毛主席的统筹下,选择主动撤离遵义,寻求更有利的战斗机会。2月24日,毛主席下令红三军团必须夺取战略要地娄山关,张宗逊接到命令后,带领部队夜以继日地行军,巧妙地抢占了娄山关的侧后制高点。这一策略迫使敌军放弃关口,溃退回遵义。

随后张宗逊又指挥部队攻占老鸦山,有效地切断了敌军的前后联系,使得援敌无法协助守敌,成功再次占领遵义。在这场战斗中,张宗逊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前线指挥,不幸被敌人机枪火力重创,身负重伤。他的生命一度悬于一线,多亏了医护人员的及时救治,才得以生还。

张宗逊(后排右三)欢送参加“南下支队”的贺炳炎(二排中坐者)、廖汉生(前排左二)等人

彭德怀闻讯后亲自前往医院看望他,并半开玩笑地说:“感谢阎王爷把你退回来了!你以后要吸取教训,指挥作战不要过于靠前,千万不要再进到敌人机枪射程之内了!”张宗逊笑回:“本想替你分担点压力,可现在反而成了累赘。”彭德怀则笑着拍拍他的头,回答道:“你不是累赘,是我们三军团的英雄!”

抗日战争期间,张宗逊在贺龙的直接指挥下担任了旅长职务,在晋西北战场上屡建奇功,给予日伪军以沉重打击,还极大提升了八路军的士气和影响力。

此外张宗逊还表现出了卓越的组织和扩军能力。他通过精心的招募和训练,将部队从几千人迅速扩展到超过一万人,这一举措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毛主席对他的成就赞誉有加,甚至亲自邀请他共进晚餐,以表彰他的杰出贡献。

1937年,张宗逊(右二)在延安和程子华(左四)、周子昆(右三)、周建屏 (右一)、姚喆(左三)合影

1946年,大同市的战略重要性显著增加,成为解放军在华北地区扩展影响力的关键。由于大同位于张家口的西南方向,控制大同意味着能有效牵制国民党在晋察冀地区的军力部署,并为解放军在整个华北地区的行动提供便利。

当时解放军将大同定为主攻目标,意图通过解放大同打乱国民党的战略布局。这一行动被认为是对抗国民党军队夹击的战略一环,是解放军策略中的重要一步。战事并不顺利,大同的战役以失败告终。

这场战役的失败未能带来预期的战略优势,反而导致了承德、张家口两地的失守。国民党军队因此士气大振,这一胜利为他们后续的战略部署提供了坚实基础。对解放军而言,这次失败使得华北地区的解放行动变得更加困难。

张宗逊

尽管解放军在兵力上具有优势,但这次战役的结果成为了一个沉痛的教训,显示了战场上策略与指挥的重要性。张宗逊作为此次大同战役的主要指挥官,不可避免地承担了责任。在军事生涯中,尤其是在他从警卫排长逐步成长为毛主席的重要将领过程中,张宗逊学习到了许多战术和策略。尽管这次战役结果令人失望,毛主席对他的期望和信任并未因此减少。

此次战役虽是失败,但在军事生涯中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场战役对张宗逊而言是一次重大的考验,但同时也是其成长和反思的机会。通过这次经历,张宗逊得到了宝贵的教训,为他未来的战术调整和战略部署奠定了基础。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风起云涌,国民党势力的覆灭已成定局。在这关键时刻,毛主席和党中央考虑提拔张宗逊至中央军委高层工作。为此他们向彭德怀发送了询问意见的电报。

张宗逊

对此提议,彭德怀表现出了显著的犹豫,他在研读电报后皱起了眉头,表达了他的顾虑:“这个安排不太妥当。”彭还是将电报转给了张宗逊,希望了解其个人意见。当时张宗逊正在担任第一野战军的副司令,是彭德怀不可或缺的战略助手。他仔细阅读了电报后,向彭德怀坦诚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老总,我这个时候离开并不合适,西北战场的战斗尚未结束,我的职责还未完成。”

彭德怀听后内心非常欣慰,但还是劝他再三考虑,毕竟调入中央军委对他的个人发展极为有利,张宗逊坚决回应:“不用再想,我决定留下来与您一起完成西北的战斗。”彭德怀便根据这一决定向中央回电,请求延长张宗逊的任期。党中央考虑到战场的实际需要,同意了这一请求。

在1950年10月,随着彭德怀的赴朝鲜担任志愿军领导,张宗逊接手了西北野战军以及西北军区的指挥棒。经过毛主席的直接批准,他全权负责西北战区的军事行动,有效地完成了对国民党残部及地方匪患的清剿。1952年10月,随着西北地区的彻底稳定,张宗逊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这一职位后来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张宗逊

张宗逊曾担任西北野战军的核心指挥官,位列军事指挥层的前列,紧随彭德怀之后。他还曾被列入可能晋升为大将的十五名候选人之中。然而最终张宗逊仅获授上将军衔,未能晋升为大将,这主要由两大因素所决定。

首先大将职位的分配涉及多方面的权衡,尤其是在各军区、野战军中。西北军区和西北野战军的兵力相对较少,整体实力也较弱,因此在大将名额的分配中,该区域只被分配了一个名额。

这个宝贵的名额主要预留给了湘鄂西根据地以及红六军团、红二军团、红二方面军的代表,因为这些部队是西北野战军的组成基础。由于张宗逊出身于红一方面军,自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合照

其次,对比张宗逊与其他候选人,如谭政,从能力和贡献评估来看,差距显现。谭政的政治和军事综合能力可能评为90分,而张宗逊的纯军事才能可能只能评为80分。尽管张宗逊有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例如他曾任晋绥野战军的副司令员,直接指挥过大同集宁战役,该战役虽然歼灭了1.2万敌军,但并未达到预定的战略目标,这未能满足中央的期望。

进一步的,张宗逊曾短暂担任陕甘宁野战军司令员,但不久后组织上便进行了调整,撤销了陕甘宁野战军,新成立的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张宗逊则作为其副手。自此以后张宗逊未再独立指挥过任何重大战役。

如果张宗逊在解放战争期间能展现出类似陈赓、陈士渠或黄永胜在冀察热辽地区的卓越表现,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成为秋收起义后代表性的大将之一,甚至可能改变彭德怀在解放战争中的角色和地位。这样一来,西北野战军的历史也将被重新书写。

毛主席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张宗逊曾是彭德怀和贺龙的部下,他被错误地标记为“政治反对派”的一员,并遭到严厉的批判与迫害。在这一关键时刻毛主席的一句关切之问,"张宗逊哪里去了?"显示出对这位老战友的记挂。1971年,毛主席再次提起他时,虽然黄永胜当面误导毛主席称张宗逊已调至济南军区,实际上张宗逊仍被关押。

不久后张宗逊被释放并真正调往济南军区任副司令员。随着林彪事件的爆发,张宗逊的冤屈得以澄清。在周恩来和叶剑英的关怀支持下,他后被任命为总后勤部部长。1975年2月,他更是被邀请列席军委常委会议,显示了他在军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张宗逊将军

1998年的一天,张宗逊将军正被家人慢慢扶着准备外出散步。他的家中陈设简朴,四周围布置着陈旧的家具,每一件都刻画着时间的痕迹,显露出他在平日生活中的朴素。

在这天清新的空气中,张将军身着传统的中山装,尽管岁月已在他的发梢留下霜白,他仍保持着军人的挺拔姿态,双眼闪烁着坚毅与镇定。不过,尽管外表给人以强健印象,实际上他的健康已大不如前,生命似乎正处在最后的倒计时,他的步伐虽稳但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谨慎。

同年9月14日,这位从井冈山到抗美援朝,再到国内各大战役中坚守岗位的将军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张宗逊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