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6岁的付文欣是一名来自湖北的唱跳主播。由于父母对他管教不严,高中毕业的她早早的就进入了社会。家政、服务员、化妆师,什么脏活累活她都干过,换男友的频率也跟换工作一样高。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面容姣好的她接触到唱跳主播这一行业。虽然工作压力大,作息也极其不规律。但好在收入十分可观,因此即使熬夜到凌晨三四点,她也会一直在镜头前努力营业。

2022年4月20日,付文欣最近发现自己的身体似乎有些不对劲。她发现自己总感觉内裤上有些黏糊糊的,白带的量也比平时多了很多。起初,她以为只是快到排卵期导致的,也就没太在意。可这天晚上,当付文欣换洗衣裤时,再次发现自己的内裤上黏着一大滩黄白色的液体。
质地变得像果冻一样黏稠,还有一些小颗粒状的东西。不仅量多,还带着一股奇怪的气味,像是一种类似鱼腥味,并且夹杂着一丝金属味的气味。付文欣隐约觉得不安,于是立即下单了一瓶妇科洗剂。坚持使用一周后,确实感觉有所好转。
5月17日,这天付文欣正在和新交的男友约会散步。一阵风吹来,当她弯下腰去捡不小心被吹掉的发带时,突然感觉小腹一阵剧痛,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紧紧揪住了小腹一般。疼得她忍不住直起身子,轻轻揉了揉肚子。一旁的男友贴心地为她递上一杯热奶茶,可疼痛并没有因此减轻,反而像是潮水一样,一阵阵地袭来。付文欣的脸色顿时变得有些苍白,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就在这时,付文欣的下体突然一股暖流涌现,意识到不对劲的她捂着肚子赶紧走进附近的公共厕所。一进门,她发现内裤上竟然有血迹。可自己这个月的生理期前两天才结束啊!付文欣坐在马桶上,身体微微发抖,脑海里一片混乱。她仔细观察那些血迹,颜色呈现出异常的暗红色,还夹杂着一些血块。与此同时,腹部的锐痛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子,在她的腹部来回切割,让她有些喘不过气来。付文欣实在是坚持不住了,赶紧叫上男友上医院检查。
到达医院后,医生首先给付文欣进行了妇科检查。检查发现分泌物稀薄、黄白色;宫颈糜烂样改变,触之易出血,可见多个青白色小囊泡,呈簇状分布。于是医生给付文欣开了血生化、腹部B超、阴道镜等检查。检查结果显示:HPV分型:HPV 31/33型阳性;阴道镜+活检:宫颈管黏膜慢性炎,未见上皮内病变;超声:子宫及附件未见异常肿物,宫颈实质回声不均。诊断为宫颈多发纳氏囊肿。
宫颈纳氏囊肿是一种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妇科良性病变,主要是宫颈腺管的压迫和慢性宫颈炎反复发作,从而造成腺口阻塞,因此使得宫颈腺体分泌物在腺管内不断积聚,无法排出体外,便形成了囊性病变。

随后医生给付文欣开了保妇康栓等治疗药物,并语重心长地表示:“HPV感染或许是造成你宫颈反复炎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你平时长期频繁的夫妻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因素也在无形之中加速了疾病的发展。因此,除了积极配合治疗以外,还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适量进行有氧运动,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同时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减少感染机会。”
付文欣郑重的点点头,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有这么严重的妇科疾病,心里一阵后怕。可她的男友得知此事后,果断选择了与她分手,并嫌弃地也做了个检查,生怕染上了病。付文欣并没有因此难过,反而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每天按时按量服用或使用医生开的处方药,还专门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生怕自己忘记或弄混淆。此外,她还特意申请了长假,每天早睡早起,清淡饮食,没事还会去健身房运动锻炼。
8月3日,原以为自己做了这么多努力,病情肯定有所好转,可事实却并非如此。这天付文欣在上厕所时,一股刺鼻的异味扑鼻而来,仿佛是腐烂的水果和发霉的面包混合在一起,让她忍不住皱起眉头,甚至感到一阵阵恶心。付文欣低头一看,发现内裤上沾满了浑浊的黄绿色分泌物,质地黏稠得像是浓稠的糨糊。

更让她感到十分不安的是,接下来的几天里,她时不时地就会发现内裤上有血迹,有时候是在早上起床时,有时候是在外出散步时。渐渐地,恐惧和不安在付文欣的心头蔓延开来,于是她再次来到了医院。
检查结果显示:宫颈糜烂面扩大,触血阳性,可见多个黄白色囊肿,侧宫旁组织增厚、质硬,压痛(+);宫颈细胞学: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可见挖空细胞;阴道镜+多点活检:宫颈12点处CIN1级,轻度不典型增生。 提示付文欣出现宫颈上皮内瘤变。
付文欣拿到检查报告单后顿时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明明已经做得够好了为什么反而病情更严重了?难道自己年纪轻轻就要患上宫颈癌吗?回到家后,拿着一大堆药和复查单的付文欣呆呆地坐在沙发上,她仔细回想着自己还有哪儿做得不够。并且开始认真阅读相关医学资料,以前从不爱学习的她,不仅开始时刻关注国内外有关宫颈囊肿的研究进展,还会去听专家教授们的讲座。很快,她就整理出了一套专门的康复计划,并严格执行。

2023年4月22日,付文欣再次来到医院复查。当她的复查报告一出来,在场的所有人都惊讶得瞪大了双眼。检查报告显示:宫颈光滑,触血阴性,未见囊肿及糜烂,黏膜上皮完整;HPV检测:阴性(31/33/58型均转阴);宫颈细胞学:未见病变。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就连医生忍不住感慨,要知道HPV感染即使治疗,免疫系统清除病毒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像付文欣这样宫颈上皮内已经出现瘤变的情况恢复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很少能有人像付文欣这样,短时间内能让宫颈囊肿完全消失的。
就连见多识广的医生都实在忍不住向付文欣讨教关于消除宫颈囊肿的保养经验,还没等付文欣开口,诊室外的一些患者听后也纷纷围了上来,趴在门口想取取经,她们七嘴八舌地问道:“女士,你到底怎么做到的?是不是认识什么专家教授啊?”

付文欣哈哈一笑,大方说道:“我也就是一个打工的,哪认识什么专家啊!其实宫颈囊肿的治疗并不难,很多人为什么积极配合治疗,保持个人卫生,规律作息,却还是反反复复治不好,其实是因为忽略了这三件小事。我平时就是一直在坚持做这3件事,看似平平无奇,效果却出奇的好,没有花一分钱就把病给养好了,只要大家坚持,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原来,若想真正远离宫颈囊肿,付文欣提出了这三个容易被忽略但极具关键性的因素,才是真正需要警惕和管理的“深水区”。
首先就是“内分泌的稳定性”。很多女性并不知道,宫颈囊肿其实和雌激素水平有很强的相关性。临床上发现,长期雌激素偏高或代谢紊乱的女性,更容易在子宫内膜或宫颈局部产生增生性反应,进而形成息肉。而雌激素紊乱的根源,往往并不只是激素补充或疾病因素,更多隐藏在生活节奏紊乱中:熬夜、压力大、情绪长期处于焦虑、压抑状态,会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进而让雌激素调节机制出问题。

有些女性会说,我并没有月经紊乱,为什么还是激素异常?其实,很多内分泌问题是隐匿式发展的,可能表面月经规律,但体内激素波动剧烈、雌孕比失衡,都可能在悄悄促使宫颈局部组织增生。因此,调节内分泌的关键不仅在于药物干预,更重要的是保证规律作息、控制情绪波动、减少压力源。不要小看每晚10点之前的入睡、每天15分钟的静心呼吸,它们比你想象的更能修复体内“激素生态”。
第二个容易被忽视的关键因素是“长期慢性刺激”。很多女性宫颈囊肿的发生,并不是某一次突发炎症,而是长年累月的轻度刺激积累。这类刺激可能来自反复久坐、骑车、骑行导致的盆腔血流不畅,也可能是来自久穿紧身裤、内衣摩擦引发的局部组织充血。此外,频繁使用清洗液或药膏冲洗阴道,导致宫颈局部微生态失衡,也会构成“非感染性刺激”。
这些看似“卫生”的行为,其实可能是在破坏宫颈正常的保护屏障,造成局部慢性充血、水肿甚至粘膜轻度增厚,长期以往,便有可能诱发息肉的发生。因此,预防宫颈囊肿更应该强调“减少非必要干预”,例如日常避免反复冲洗阴道、避免穿着过紧的内裤、减少长时间压迫会阴部的行为,每周适度运动促进盆腔循环,反而是最天然、温和的宫颈保护法。

第三个隐藏的危险因素,是“免疫力与代谢状态的异常”。
你是否发现,有些看似健康、饮食也讲究的女性,也会莫名其妙长息肉?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个系统性问题:身体整体免疫调节与代谢机制的缺陷。一些患有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慢性便秘、长期乏力或贫血的女性,本身身体代谢能力就存在问题,加之免疫系统功能低下,造成局部组织修复力下降,炎症一旦发生更容易“慢性化”。
尤其是体内氧化应激水平长期处于高值的状态下(比如久坐少动、蔬果摄入不足、长期接触电子设备等),都会加重宫颈局部的炎症微环境,让原本可以自行修复的黏膜组织不断增生、突出、最终形成息肉。因此,提升身体代谢能力、增强免疫力,远比单一饮食调节更有效。多吃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蓝莓、黑枣、香菇、西蓝花等,配合充足睡眠、适度有氧运动,能有效激活身体自我清除损伤细胞的能力,也为宫颈提供了一道“内防线”。
内容资料来源:
张静蕾,徐流立,马媛媛,等.宫颈囊肿宫腔镜下切除术后复发的风险预测可视化模型建立及效能验证[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4,37(18):3081-3085.[2]王培,宫颈囊肿对宫颈癌前病变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影响.河北省,河北省人民医院,2022-11-24.
[3]王林.宫颈囊肿,女性的难言之“痛”[J].健康生活,2022,(11):36-37.
(注:《回顾:湖北一女子宫颈囊肿,一年后逐渐消失,原来她有三个秘诀》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