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礼泉一男子回乡承包千亩土地种地,投入900万元整治荒地种下绿油油的麦田,却在承租期内发现地里被安装了光伏电桩!村民“一地二嫁”的行为,以及基层管理乱象,引发舆论热议。

48岁的苏先生放弃高薪工作,怀揣改善家乡农业的初心,承租千亩荒地投入农业生产。从机械平整土地到改良贫瘠土壤,耗资数百万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12月初的一次巡田让他震惊不已——原本整齐茂密的麦田被铲除,地里多出了光伏电桩和发电板。部分麦苗被毁坏,满地狼藉让他无法接受。

苏先生随后了解到,这是当地一家能源公司正在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但他的土地租期未到,究竟是谁擅作主张将土地流转给光伏公司?他试图维权,却得知村民私下与光伏公司签订了合同,拿到了一亩5000元的租金。这一现象被当地称为“一地二嫁”。

村支书回应称,此次光伏项目占用了十几亩基本农田,相关公司通过支付资金给政府部门,再分配至村委会和村民后进场施工。然而,这种行为是否合法合规?
根据我国《民法典》和《土地管理法》规定,基本农田严禁用于非农建设,擅自改变用途属于违法行为。非法占用超过5亩基本农田,还可能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苏先生明确指出,他与村民签订的承包合同仍在有效期内,麦田的投入和收益是他辛苦付出的成果。未经同意强行施工,已严重侵害他的合法权益。

事件曝光后,网友纷纷质疑基层管理的乱象:
- “基本农田怎么能用来装光伏?审批流程呢?”
- “耕地红线在哪?卫星监测为何失灵?”
- “村民一地二嫁,村委会不监管,这合理吗?”
网友们更担忧的是粮食安全问题。18亿亩耕地红线是农业生产的根基,如此轻易让农田“变身”光伏基地,是否会威胁粮食安全?光伏产业虽然是绿色发展的方向,但不能以牺牲耕地为代价。

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让许多地方将其视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与推动绿色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关键问题。近年来,类似“农田建光伏”的案例屡见不鲜,暴露出基层治理中的盲区。
苏先生的遭遇,不仅仅是个人权益的争夺,更是基本农田保护和政策执行的警钟。专家建议,光伏产业应优先利用荒地、废弃地等非农用地,同时强化监管,杜绝侵占耕地行为。

目前,当地政府已介入协调,但苏先生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他坚信,耕地保护事关全社会利益,破坏红线行为绝不能姑息。
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耕地保护更是不可触碰的底线。此次事件的处理结果,不仅影响苏先生的未来,也影响着全社会对耕地保护的信心。

发展光伏产业固然重要,但农田更是14亿人饭碗的保障。相关部门需严格执法,坚决杜绝“非农化”乱象。同时,公众也应增强对耕地保护的关注,推动政策落实到位。
面对耕地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矛盾,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完善的法律,还需要更强的执行力。这片麦田的未来,也许就是中国农业的未来。
你怎么看这起“一地二嫁”事件?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耕地红线,你愿意为它发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