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明朝奇案:母子奸情劫

在河南府,有位名叫洛氏的民妇,丈夫早逝,独自抚养着年仅七岁的儿子樊见。在丈夫去世一周年之际,洛氏请来了附近庵堂的道士万允

在河南府,有位名叫洛氏的民妇,丈夫早逝,独自抚养着年仅七岁的儿子樊见。在丈夫去世一周年之际,洛氏请来了附近庵堂的道士万允正,为亡夫诵经超度。万允正见洛氏姿色出众,心中顿生邪念。诵经时,他格外卖力,还对洛氏说着甜言蜜语,处处讨好。洛氏用银钱酬谢他,万允正乐得合不拢嘴。几日后,万允正带了一些新鲜水果来给樊见,顺便请求洛氏施舍一炉香,愿保佑樊见健康成长,洛氏欣然答应。此后,万允正每月都来收取香钱,每次洛氏都会准备斋饭和果品招待他。渐渐地,洛氏把万允正视为善人,自己也开始施舍香火,祈求家中平安顺遂。

后来,万允正每月来收香钱的次数增加到两次,每次送来的果品从未改变。某日,洛氏留万允正吃午饭,席间她向他诉说自己孤苦伶仃的艰辛,佃户们大多拖欠田租,无法交租。万允正说:“我一直以为道士生活清苦,没想到施主娘子竟有如此多烦恼。”洛氏回应:“你以为道士多么轻松,我这寡妇却有千般忧虑。”万允正乘机说道:“虽说清闲,但也有一件不便,没妻没子,结果总是空的。”洛氏惊讶地问:“你们出家人,也想娶妻生子?”万允正答道:“鸟兽都有雌雄之分,何况人呢?孩子暂且不说,没妻子这一项,苦楚只有天知晓。”洛氏听后,想到自己无夫的境地,不禁感慨:“你说得也对,像我这样没有丈夫的,家里缺少主心骨,确实艰难。”万允正试探道:“没丈夫可以再招一个,没妻子也能再娶嘛。”洛氏察觉万允正心思不正,自己却也有了接纳之意,便回应道:“没丈夫能招,没妻子自然也能娶。”万允正见洛氏没有拒绝,便上前拉住她的手,说:“施主娘子要是能施舍我一个妻子,我真是感激不尽。娘子无夫,我无妻,正好凑成一对。”洛氏故作嗔怪:“你胆子真不小,难道不怕挨打?”万允正厚着脸皮说:“就算被打死,我也甘愿。求娘子可怜我这个孤苦的道士,成全我一次,胜过救我一命。”洛氏本就动了心思,见万允正如此恳切,便答应了他。从此,两人如胶似漆,夜夜厮守,宛如一对夫妻。

时光荏苒,转眼十年过去,樊见已然十七岁,渐渐懂事。他察觉母亲与万允正的不正当关系,开始拒绝万允正的登门。洛氏想与万允正幽会,便借口去庵堂许愿,但樊见每次都跟着,寸步不离,让两人无法偷情。一次,洛氏想支开樊见,借口去房间小解。樊见却拉着万允正到外面,才让母亲进道士的房间。洛氏无计可施,心中十分怨恨。在佛堂前,她悄悄对万允正说:“被他这样防着,我们怎么见面?我真是恨透了这个孩子,却又无可奈何。”万允正出主意说:“母亲要整治儿子,就像弯腰捡草芥一样容易。你去官府告他不孝,让官府打死他。这样我就能光明正大地入赘,我们就能长久在一起了。”洛氏依计而行,故意在家中找事骂儿子。随后,她到河南府衙告状,控诉樊见不孝。

樊见得知母亲告状后,去找讼师写诉状。讼师分析道:“如果你告母亲与道士有奸情,反而会加重你不孝的罪名。母亲告你不孝,你的罪名本就严重。如果告奸情,道士又不承认,你的性命难保。你不如先忍受责打,被关押起来。等他们回家后,必定继续往来,到时你再向官府禀明,让官府派人暗访,这样才能洗清罪名。”樊见为难地说:“挨打实在难以忍受。”讼师无奈道:“没办法,至少要挨二十板子后,再指出他们的奸情。”

不久后,河南府太府李杰将樊见捉去审讯。李杰问:“你寡母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为何不孝?”樊见回答:“母亲的深恩,连鸟兽都知道报答,何况我呢?母亲守寡不易,我怎敢抗拒?如今母亲告我不孝,定是我得罪了她,我虽死无怨。只求老爷念在亡父只有我一个儿子,若打死我,父亲就绝后了,母亲十年的苦守也白费了。”李杰见樊见刚成年,性情温和,怀疑其中有冤情,便问:“是有人唆使你母亲告状吗?”樊见说:“母子天性相连,旁人怎能唆使?若能被唆使告状,也是我这个儿子不孝,没能让母亲顺心。”李杰又对洛氏说:“你守寡十年,只有这一个儿子。如今告他的罪名足以致死,你难道不后悔吗?”洛氏咬牙说:“这无赖恶子,对我不孝,我还有什么可惋惜的!”

李杰故意说:“母亲告儿子死罪,儿子必定难逃一死。既然如此,你去买副棺材来收尸,省得在这拘禁拖延。”洛氏出去买棺材,李杰派两人暗中跟踪。洛氏一出府衙,就对万允正说:“事情成了,太府要打死他,让我买棺材去收尸。”跟踪的人将这话禀报给李杰。

不久,洛氏把棺材抬到府衙。李杰希望洛氏能悔悟,再三劝说道:“你儿子不孝,本当处死。但你守寡半生,只有这一个儿子,打死了就不能再生了。不如先打他二十板子,若日后再不改,再告他也不迟。”洛氏却坚持要置儿子于死地。这时,万允正站在门外,李杰下令将他擒进公堂,问道:“你与洛氏有奸情,还唆使她告儿子不孝,该当何罪?”万允正矢口否认:“没有此事。”洛氏也帮腔道:“樊见就是这么不孝,他还诬陷我与道士有奸情。刚才我出去买棺材,他就编造这种假话。”李杰厉声说:“要是你儿子说的,那他就是不孝。但从你告儿子不孝起,我就派人暗访。你刚出去就对道士说‘事了矣’,若没有奸情,为何跟他说这话?”于是,官府对万允正用刑,万允正最终供认:“我与这寡妇有私情,常被她儿子阻挠,所以想除掉他。”

李杰又对洛氏用刑,随后下令打万允正四十大板,万允正当场死在杖下。李杰问洛氏:“你是愿意被官府发卖,还是跟儿子回去?”洛氏还没回答,樊见就说:“道士已死,母亲不会再有其他心思。我愿意接母亲回去侍奉。”李杰判决道:审得万允正身为道士,本应摒弃风月之事;洛氏立志守节,也该忘却男女私情。出入道观,本应清心寡欲;守节之人,更应坚守贞操。然而,万允正忘却清规,洛氏迷失本心,两人沉溺于欲望之中。一个怨女,一个旷夫,行苟且之事;一个道士,一个寡妇,伤风败俗。万允正唆使洛氏告儿子不孝,洛氏忍心伤害亲儿。此等行为,天理难容。将万允正杖毙,方能大快人心;应樊见之愿,不将洛氏发卖为官婢。

有人评价:母亲告儿子不孝,本无可疑。但洛氏守寡十年,只有一个儿子,却非要置他于死地,这不合常理。必定是她与万允正有私情,被淫欲迷惑,才忍心割舍对儿子的爱。一般来说,妇人爱子之心最为真切,然而能让她们丧失这份爱的,唯有情夫的诱惑。李公一眼识破其中玄机,不让孝子蒙冤,可谓明察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