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主要麦区“一喷三防”最佳时间表及技术要点,结合区域气候、病虫害发生规律整理,助力小麦稳产增产:

一、黄淮海麦区(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
最佳时间:4月下旬至5月中旬
抽穗扬花期(4月下旬):重点防赤霉病(“见花打药”)、条锈病、白粉病,兼防蚜虫。
灌浆期(5月中旬后):强化防蚜虫、干热风及早衰,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
重点对象:赤霉病、条锈病、麦穗蚜、吸浆虫、干热风。
推荐配方:
赤霉病+蚜虫:氰烯菌酯(120ml/亩)+吡蚜酮(25g/亩)+磷酸二氢钾(100g/亩)。
干热风+倒伏风险:磷酸二氢钾(200g/亩)+矮壮素(20ml/亩)。

二、长江中下游麦区(湖北、江苏南部、安徽南部)
最佳时间:4月中下旬(抽穗扬花期)
重点防赤霉病(抽穗至扬花初期)、白粉病,兼防蚜虫和早衰。
重点对象:赤霉病、白粉病、麦蚜、吸浆虫。
推荐配方:
赤霉病+白粉病:戊唑醇(20-30g/亩)+唑醚氟环唑(50ml/亩)+氨基酸叶面肥。

三、西南麦区(四川、重庆、云南)
最佳时间:4月中旬至5月上旬
抽穗扬花期防条锈病、赤霉病,灌浆期防蚜虫及早衰。
重点对象: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虫。
推荐配方:
条锈病+蚜虫:三唑酮(30g/亩)+吡虫啉(20g/亩)+磷酸二氢钾(100g/亩)。

四、西北麦区(陕西、甘肃、山西)
最佳时间:5月上中旬(灌浆初期)
重点防锈病、红蜘蛛,兼防吸浆虫和干热风。
重点对象:锈病、红蜘蛛、吸浆虫、白粉病。
推荐配方:
锈病+红蜘蛛:烯唑醇(40g/亩)+高效氯氰菊酯(30ml/亩)+氨基酸叶面肥。

五、新疆冬春麦区
最佳时间:
冬麦区:4月下旬至5月中旬(抽穗扬花期)。
春麦区:6月上旬(灌浆期)。
重点对象:白粉病、锈病、蚜虫。
推荐配方:
白粉病+蚜虫:苯甲丙环唑(30g/亩)+吡虫啉(2g/亩)+芸苔素内酯。

六、北部冬麦区(河北北部、山西北部)
最佳时间:5月上中旬(避开低温)
抽穗扬花期防赤霉病、吸浆虫,灌浆期防干热风。
重点对象:赤霉病、吸浆虫、干热风。
操作要点: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需补喷。

七、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施药时间:
扬花期避开9-11点授粉时段,选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
灌浆期避开高温(>30℃)。
药剂混配:
杀菌剂(戊唑醇/丙硫菌唑)+杀虫剂(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调节剂(芸苔素)+叶面肥(磷酸二氢钾)。
器械选择:
无人机亩喷液量1.5-3升,喷杆喷雾机10-15升,添加沉降剂提高附着性。
安全间隔期:收获前15天停止用药。

八、区域差异与灵活调整
南部麦区(如湖北):返青期提前至2月下旬,抽穗期早,需早防赤霉病。
干旱区(如西北):提前喷施防干热风,兼治红蜘蛛。
多雨区(如江淮):赤霉病高发,需“见花打药”并补喷。

通过科学制定喷施时间表,结合区域病虫害特点调整配方,可有效防控病虫灾害,提升小麦抗逆性和千粒重。建议农户关注当地农技部门预警,灵活应对天气变化,确保稳产增收。